saokie wrote:你買東西後.因為法律規定,商品擱置兩天才依照正常出貨流程走...(恕刪) 法律哪裡叫你擱置商品兩天了?法律說未出貨前,廠商有至少兩天的時間可以檢查他收到的單。以製造業為例,哪家廠馬上下單馬上取貨?哪些有默契的合作廠商會要求彼此執行明顯有誤的報價?報價單又不是訂單。你整天在說損失損失的,到底是在說啥?哪些人損失什麼?損失範圍?損失金額?已實現還是未實現?真實性還是夢中的?
44th wrote:如果你說良心叫廠商經營人看到自己的公司被別人佔便宜,然後要犧牲股東權益、犧牲員工生計、犧牲週遭靠廠商吃飯的大小商家、犧牲自身安危去滿足貪得無饜的投機人士?我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你。(恕刪) 你說的"犧牲"是不是太過了?這件事情如果戴爾有做到量上面的審核?他會有這麼多訂單嗎?犧牲 為何不說 戴爾認為自己資本厚足夠吃下無限量的訂單 才推出接單後生產的交易模式...適當的錯誤 會讓企業會越來越進度,但是是誰讓這種錯危害到公司營運 "如果"你反對我...我只能說你護主護過頭了----又要改討論 b2b了嗎? 製造業本身勒
saokie wrote:你說的"犧牲"是不是...(恕刪) 每賠一台就是犧牲股東的獲利權力,你懂不懂啊?看來我不應該跟你花時間,還要教育你?!誰跟你說DELL有沒有錯,我們是在討論這個法條的適當性。你搞錯主題了吧?
saokie wrote:你敢跟你的客戶講 你...(恕刪) 兩天內取消訂單是給廠商兩天去發現錯誤,這個兩天的延遲只會發生在「標錯價的商品」,討論合理定價的這個流程,早在商品上架前就完成了,OK?話說廠商根本不需要兩天來發現標錯價,因為嗜血的台灣人會直接用訂單來提醒廠商,所以根本不用你操這個心。個資多給一個單位就多一個風險,廢話,誰不知道,你要不要算算自己辦信用卡以來已經刷過多少店家?無限上綱的杞人憂天。事實上就連你沒刷過卡也有風險啦,當你的卡號出現的那一天起,風險就已經存在了,不想要風險,就不要辦卡。
44th wrote:每賠一台就是犧牲股東...(恕刪) 賠少量的 讓企業不會未來出這種小包,我認為是好事情小包小包小包會變大包的大包賠的更多,你想省小還省大,還是你心中的企業都是永遠不會犯錯的。出錯方面 本來就是賠少就是賺。你可以點上一頁或是 x 。
saokie wrote:賠少量的 讓企業不會未來出這種小包,我認為是好事情...(恕刪) 標錯價是大包小包??還沒造成大量訂購前是小包被大量下定後就變成大包了量少認賠或許可以大量要怎賠?要賠的話要先賠給誰?這些都是問題所以才會修這條法來減少這些問題我認為這樣才是好事情
台灣真的病了, 價值觀出了很大的問題, 為了一些小利益 (當然下個幾百台的是高利益), 幾乎甚麼理由都出來了, 要不到出貨扯個人資料外洩, 那萬一出貨了, 個人資料就沒問題了?美國有幾個網站都已經把所謂關於標價錯誤狀況 (incorrect price due to typographical error or error in pricing information receiverd from our suppliers) 產生糾紛的處理列在 General Terms of Sale 裡面, 不知道是不是台灣Dell事件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