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有著「外星人」之稱的電競品牌 Alienware,在 2025 年將旗下筆電產品線重整為 Area-51 和 Aurora 系列,過往的 M 系列和 X 系列可能會逐步淘汰,旗艦定位的 Area-51 標榜極致性能和頂級配置,而 Aurora 系列則是瞄準預算相對有限、且注重便攜性的玩家族群,初步推出 16 Aurora 和 16X Aurora 兩個型號。

這次 JB 搶先借到的 Alienware 16X Aurora 在外觀上刻意降低了外星人元素、改為更適合日常使用的風格,倒角式前緣設計與流線型輪廓進一步提升了握持舒適度,螢幕則配置 16 吋、QHD+ 240Hz 3ms 的高階面板,帶來流暢而銳利的視覺體驗,硬體方面搭載最高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5070 顯示卡,記憶體和儲存容量上亦提供了一定的擴充彈性。那麼話不多說,以下就一起來看看久違的 Alienware 新機,實際表現如何吧!
 
 
外觀介紹
重點規格
硬體效能測試
遊戲效能測試
測試總結
 
 

外觀介紹

筆電上蓋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上蓋厚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筆電前端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筆電尾端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螢幕轉軸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Aurora 目前推出的兩款新機差異主要體現於硬體規格上,本文主角 16X Aurora 在 A、D 件均採用陽極氧化鋁金屬質感(較入門的 16 Aurora 則只有 A 件),該系列採用源自於外星現象的「Alienware 30」設計語彙、並輔以全新的「星際靛藍」色,筆電上蓋不再有尺寸蝕刻,外星人 logo 雖然拿掉了發光效果,但鏡面材質在不同角度會映出彩紅色,進而帶來一分高級感。其螢幕轉軸也改設置在凸起於 C 件的圓柱體上,雖然解放過往 Alienware 筆電尾端的散熱架空間,但螢幕厚度就來到了相對較厚的 6mm此外,筆電前後兩端也引入倒角式設計,視覺上明顯圓潤柔和許多。

筆電左側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筆電右側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筆電尾端(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電源輸入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16X Aurora 的 I/O 分布在機身左側與尾端,右側則沒有任何連接埠。機身左側配置 RJ45 乙太網路、USB 3.2 Gen1 Type-A 連接埠及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筆電尾端設有 USB 3.2 Gen1 Type-A、USB 3.2 Gen2 Type-C Thunderbolt4 (支援 DisplayPort 2.1)、USB 3.2 Gen2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2.0) 與 HDMI 2.1 連接埠,圓孔的電源輸入埠則是配置在右側,也就是說若要靠牆充電起碼要預留 6.5 公分的空間...

USB Type-C Thunderbolt4、USB 3.2 Gen2 Type-C 與 USB 3.2 Gen1 Type-A 的傳輸速度分別為 40Gbps、10Gbps 及 5 Gbps,個人是希望可以直接給兩組 Thunderbolt4 啦!由於筆電右側沒有任何連接埠,對有外接滑鼠需求的廣大(?)右撇子而言稍嫌不便 是說從上方圖組可看出 Alienware 16X Aurora 為前低後高的設計,尾端厚度為 23.4mm、前端則是 19.2mm,若你追求「薄型」外星人電競筆電,那就只能再等等 X 系列的後繼機種了。

顯示螢幕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螢幕邊框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可攤平設計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顯示更新率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視訊鏡頭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16X Aurora 搭載 16 吋可攤平的 IPS 顯示螢幕,雖然採用了 16:10 比例,但上下邊框厚度還是有些進步空間 此面板採用 QHD+ (2560 x 1600) 解析度、240Hz 更新率、3ms 反應時間、100% DCI-P3 色域與 500 尼特亮度的優異規格,同時亦支援 NVIDIA G-Sync 及 Advanced Optimus 技術。螢幕上緣配置 1080p 視訊鏡頭、RGB HDR 紅外線攝影機與雙陣列麥克風,視訊品質算是我近期測試筆電中相當不錯的,但若你選購較入門的 16 Aurora,解析度就只有 720p 了。

筆電鍵盤部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觸控板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功能鍵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這款電競筆電的 C 件上緣為一道約 3 公分的散熱孔,中央則是帶有獨立數字鍵的全尺寸 AlienFX RGB 鍵盤,1.4mm 鍵程的手感 Q 彈且偏安靜,不過似乎沒有防鬼鍵的機制?而 C 件下緣的枕型掌托藉助於前端的弧度設計,能夠幫助減輕玩家手部壓力,在任何遊戲期間都保持滑順舒適的感受,該機觸控板尺寸為 115 x 70mm,並未跟進同級或母公司 Dell 筆電那樣增大面積或改走無邊際的風格。

鍵盤布局方面,F1~F3 也可設為 M1~M3 自訂鍵,F6 鍵為效能模式切換,而帶有 B2 匿蹤轟炸機符號的 F7 鍵則對應「隱形模式」Stealth mode,可將 AlienFX RGB 鍵盤燈光秒設為白色,並將效能切換至安靜模式,在杜絕風扇噪音的同時降低 CPU 和 GPU 的耗電量,提供更細緻隱蔽的體驗。另外也少不了 AI PC 時代必備的 Copilot 鍵智慧助理按鍵。

鍵盤背光(開)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鍵盤背光(關)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燈效設定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Keybind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16X Aurora 的鍵盤為單區 RGB 背光(較入門的 16 Aurora 則是單色背光),玩家可透過《Alienware Command Center》中控應用程式自訂 AlienFX 燈光效果,除支援數百萬種色彩組合外,亦提供 Morph、Pulse、Color、Breathing、Spectrum、Rainbow Wave 及預設的 Static Blue 等效果模式,另外亦能透過 Keybind 來進行快捷按鍵或指令集的綁定。

筆電底蓋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散熱孔(外)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散熱孔(內)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散熱示意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拆機示意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筆電底蓋也迎來大幅度更動,傳統電競筆電往往會在風扇正下方設置散熱孔,Alienware 16X Aurora 卻在此處導入「墊高」的平台式設計,根據上圖四的示意,平台上下緣的開孔主要用於吸入冷空氣,筆電尾端及兩側較大的開孔則是排出熱空氣,官方將其稱為 Cyro-Chamber 散熱系統,能夠最佳化氣流與冷卻的效能~

筆電內部組件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風扇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記憶體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M.2 2280 SSD 插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M.2 2242 SSD (右)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無線通訊晶片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鋰電池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這款電競筆電採用 Alienware Cyro-Tech 進階散熱技術由兩個帶有超薄葉片的風扇、以及 3 根銅導管(藏在隔熱貼下方)組成,此雙風扇的散熱鰭片面積大、密度高,可帶來優異的散熱效果。再來看到內部組件,中央由外星人隔熱貼覆蓋的是兩條 SO-DIMM 記憶體插槽的所在,出廠只用了一條(為 SK 海力士製品),右風扇下緣則為 MediaTek Wi-Fi 7 MT7925 無線通訊晶片、以及由金屬護蓋保護的美光製 M.2 2230 SSD 固態硬碟,如果嫌容量不夠用,左風扇下緣也預留了一個 M.2 2280 規格的空插槽供擴充,最下緣則配置了 96Wh 容量鋰電池、以及 2 個 2W 揚聲器,實際拿來玩遊戲發現聲音飽滿度一般般,競品強調的 AMP 放大技術則是它較為欠缺的地方。

專用變壓器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與筆電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變壓器重量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筆電本體重量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16X Aurora 隨附的 280W 變壓器只能用「巨」來形容,由於實在太大,我也拿出尺來量測,其寬 10.5 公分、長 20.5 公分,幾乎跟螢幕高度差不多了,至於 2.5 公分的高度勉強算是薄型的範疇之內,連同充電線放上電子秤則測得 855g 的重量 筆電本體則是 2.525Kg,若要一起攜帶出門則需背負 3.38Kg,還是相對適合放在家裡定點使用。不過,購機好像會贈送 16 吋電競後背包,JB 這次沒有一起拍還請見諒...

Alienware Command Center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系統效能(散熱)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系統效能(效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散熱模式說明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中控應用程式《Alienware Command Center》介面倒是跟過去沒有太大差異,首頁可即時監控筆電效能、快速啟動近期遊玩的遊戲,在「效能」分頁下提供 Battery、Quiet、Balanced、Performance、Max (以前好像翻譯作過載),以及 Custom 自定義等 6 種不同模式,而點擊下方的虛擬撥桿即可切換 CPU/GPU 的效能和散熱數據。這 6 種模式的差別可參考上圖四的說明,其中 Max 會大幅提升 CPU 及 GPU 電源等級,同時溫度和風扇噪音也會更大,至於在自定義模式裡,可以藉由調整功率與溫度的極限值、核心與內存時脈的頻率來達到超頻的效果。

MUX Switch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Global Preset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Overlay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遊戲庫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Command Center》左下角的設定,還有一些進階功能,在 Performance 的「MUX Switch」可在 dGPU 獨立顯示卡和整合圖形 (Hybrid Graphics) 的模式之間切換,而下方的 TCC Offset 即 Thermal Control Circuit,透過滑桿提高 TCC Offset 則會降低最大 CPU 溫度。另外幾個功能就請各位自己看圖了,是說此應用程式還可外連至《Dolby Access》音效設定應用程式,能夠進行聲音模式和等化器的設定。


Alienware 16X Aurora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基礎時脈 2.1GHz,最高時脈 5.4GHz)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70 with 8GB GDDR7 VRAM
儲存裝置:1TB M.2 NVMe PCIe Gen4x4 (雙插槽,最高 4TB)
記憶體:16GB DDR5-5600MHz (雙 SO-DIMM 插槽,最高 64GB)
顯示螢幕:16 吋 IPS 等級面板 (2560 x 1600 解析度 / 240Hz 更新率 / 3ms 反應時間 / 100% DCI-P3 色域 / 500 尼特亮度 / 支援 G-Sync / ComfortView Plus)
I/O 埠:
1x USB Type-C Thunderbolt4 (40Gbps,支援 DisplayPort 2.1)
1x USB 3.2 Gen2 Type-C (10Gbps,支援 PD 充電)
2x USB 3.2 Gen1 Type-A (5Gbps)
1x HDMI 2.1
1x RJ45 乙太網路端子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1x DC IN 電源輸入埠
揚聲器:2x 2W 揚聲器
通訊:Wi-Fi 7 (802.11be 2x2) / Bluetooth 5.4
電池:99.2Wh 充電式鋰電池
尺寸:356.98 x 265.43 x 19.2~23.4 mm
重量:2.57Kg
建議售價:80,999 元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硬體效能測試 ▌

▓ 處理器效能測試:
處理器資訊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CPU-Z 效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CINEBENCH 效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16X Aurora 搭載最新「Arrow Lake」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處理器,具備 24 核心(8 個效能核心與 16 個效率核心) 24 執行緒的架構,搭配 36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最大渦輪加速時脈則是 5.4GHz,處理器的基礎功率則是 55W。將電源接上筆電並切至 Max 效能模式來進行測試,該機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854.8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是 14428.1 分;CINEBENCH 2024 的多核心、單核心效能分別取得 1550 分、128 分,而 CINEBENCH R23 多核心、單核心效能測試結果為 32026 分、2137 分,至於 CINEBENCH R20 的多核心效能則是取得 12505 分,整體表現較我稍早測完(規格相同的)技嘉 AORUS ELITE 16 略低,或許是散熱設計跟功耗限制所致。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再來使用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效能測試驗證 Alienware 16X Aurora 的綜合效能,該機最終取得 8654 分,表現超越 95% 的受測裝置,但略低於 2023 年電競 PC 的平均,進一步看,它的常用基本功能獲得 11116 分、生產力獲得 9933 分,數位內容創作獲得 15927 分的成績。

▓ AI 效能測試:
WindowsML 推論 (CPU/float32)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WindowsML 推論 (GPU/float32)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Intel OpenVINO 推論 (CPU/float32)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Intel OpenVINO 推論 (GPU/float32)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Intel OpenVINO 推論 (NPU/float32)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NVIDIA TensorRT (float32)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NVIDIA TensorRT (float16)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相較其他台灣筆電品牌在電競筆電上也強調「AI」,Alienware 這部分則較無著墨,實際以涵蓋多種模型的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基準效能測試來驗證,在 float32 精度下先以 Microsoft WindowsML 框架測試 CPU、GPU 的 AI 推論能力,最終依序得出 97 分、616 分,而換到 Intel OpenVINO 框架後以 CPU、GPU、NPU 測試,分別跑出 166 分、138 分、356 分,最後,利用 GPU 作為推論引擎的 NVIDIA TensorRT 框架 AI 推論模式,在 float32、float16 精度設定下分別跑出了 1000 分、2231 分。

AI 圖像生成 SD1.5 (FP16)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I 圖像生成 SD1.5 (INT8)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I 圖像生成 SDXL (FP16)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在 AI 圖像生成效能方面,我則使用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以 TensorRT 作為 AI 推論引擎進行測試,首先在 Stable Diffusion1.5 模型、精度 FP16 的測試項目中,Alienware 16X Aurora 跑出了 1511 分及 4.134 秒/張的生成速度,換到 INT8 精度後則跑出了 18406 分的成績與 1.698 秒/張的生成速度;至於效能較為吃重的 Stable Diffusion XL 測試模式,在 FP16 精度下僅有 344 分,生成速度為 108.899 秒/張,相對較慢一些。

▓ 創作效能測試:
V-Ray 6 CPU 渲染效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V-Ray 6 GPU CUDA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V-Ray 6 GPU RTX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雖然 Alienware 16X Aurora 明顯不是台創作者筆電,但不免俗還是要驗證一下它的創作效能,首先在 V-Ray 6 渲染插件的測試中,其 CPU 的渲染效能跑出 30680 個 vsamples,在使用 CUDA 渲染的 V-Ray GPU 則是取得 2640 個 vpaths,而 V-Ray GPU RTX 測試中則是跑出 3879 個 vpaths。換到 3D 創作軟體 Blender 4.4.0 的基準效能測試,以處理器進行渲染獲得 424.97 分,排名為受測裝置的前 46%,在同級算是中庸的表現,而改用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筆電顯示卡來測試,最終則是得出 3927.35 分與前 10% 的效能排名。

▓ 記憶體與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Alienware 16X Aurora 搭載 16GB DDR5 5600MHz 記憶體(最高可擴充至 64GB),其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讀取/寫入/拷貝速度分別為 445393936141109 MB/s,延遲時序為 118.3ns,於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則是跑出了 658.73 / 571.64 / 693.81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為 33.6ns。整體來看,記憶體的速度並不高,且 16GB 對有裝置端 AI 運算需求的使用者來說稍嫌不足...

硬碟讀寫效能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存儲方面,Alienware 16X Aurora 採用美光製的 1TB M.2 NVMe PCIe 4.0x4 SSD 固態硬碟。其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測試中獲得 6924.69 / 4460.37 MB/s,TxBench 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則獲得 6988.214 / 4368.818 MB/s 的硬碟讀寫速度,而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5654.49 / 5407.23 MB/s,平均讀寫時間為 0.089ms、0.032ms,效能分數則是 6380 分,整體表現不錯。另外在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測試中,模擬遊戲的移動、錄製、載入、安裝與儲存下,這個 SSD 硬碟最終獲得 2055 分,其傳輸頻寬為 358.57MB/s,平均存取時間則是 89μs。

▓ 續航力測試:
鋰電池容量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PCMark 10 Office 生產力續航時間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充電時間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內建 93Wh 鋰電池的 Alienware 16X Aurora 實際續航表現又是如何?我在整合圖形與「平衡」效能模式下執行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生產力電池續航測試,在關閉鍵盤背光、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僅保留 Wi-Fi 連線並將螢幕亮度設為 40% 之下,從起始電量的 99% 至自動關閉的 3% 電量,僅維持了 3 小時 35 分鐘,表現平平、且未發揮 NVIDIA Blackwell Max-Q 技術的優勢。而透過隨附的 280W 變壓器充電,從 15% 充至滿電量需要 1 小時 31 分鐘,速度同樣有不少進步空間。

▓ 圖形效能測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作為 2025 年的電競筆電新機,自然是採用最新 NVIDIA Blackwell 架構的顯示卡了,而這次 JB 借到的 Alienware 16X Aurora 搭載最高 NVIDIA GeForce RTX 5070,具備 8GB GDDR7 VRAM 與 115W TGP 的總顯示卡功率,至於這張顯示卡所搭配的 iGPU 則是 Arrow Lake 的 Intel Graphics 內顯晶片。說到 NVIDIA Blackwell 架構當然就得提這代才有的 DLSS 4 多畫格生成技術了,藉由 AI 生成幀和光線重建強化,能夠實現較以往更順暢的幀率表現,另外,搭載 Frame Warp 的 NVIDIA Reflex 2 技術則可根據滑鼠輸入進一步降低延遲,讓玩家在競技中展現更快的速度。

Fire Strike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Fire Strike Extreme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Fire Strike Ultra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Time Spy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Time Spy Extreme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Port Royal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圖形效能測試環節首先看到基於 DirectX 11 API 的 3DMark Fire Strike 三種測試模式,在 Max 效能模式之下 Alienware 16X Aurora 分別跑出了 24191 / 13201 / 7536 分的成績,測試結果以 RTX 5070 筆電的圖形分數來說算是偏低了些。另外在基於 DirectX 12 API 的 3DMark Time Spy 兩個測試模式中,該機則是取得 12350 分、5983 分的成績,至於驗證光線追蹤效能的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最終斬獲 7651 分。

2x DLSS 多畫格生成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3x DLSS 多畫格生成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4x DLSS 多畫格生成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接著看到 3DMark NVIDIA DLSS 4 效能測試,這個 RTX 50 系列顯示卡獨有的功能利用 Transformer 模型在渲染畫面之間額外生成 AI 幀,在支援的遊戲下能提供最高 4 倍的 Multi Frame Generation (MFG) 多畫格生成倍率。我使用 2560 x 1440 解析度搭配 DLSS 超級解析度的「平衡」模式,Alienware 16X Aurora 原本僅有 35fps 左右的平均幀率,選擇 2x DLSS 多畫格生成後提升至 102.61fps,選擇 3x DLSS 多畫格生成後跑出 137.85fps,若啟用最高的 4x DLSS 多畫格生成倍率,平均幀率則增至 166.6fps,提升將近 4.7 倍。

遊戲效能測試 ▌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進入到各位最關心的遊戲效能測試環節,我挑選包括 4 款支援 DLSS 4 在內、共 11 款遊戲,搭配 Max 效能模式來驗證 Alienware 16X Aurora 的表現,測試環境均維持原生的 2560 x 1600 解析度、遊戲內的最高圖形品質(啟用光線追蹤),若支援 DLSS 功能則選擇「平衡」模式。

首先看到支援 DLSS 4 的遊戲,當中最吃效能的當屬 Ubisoft 的第三人稱動作 RPG《星際大戰:亡命之徒》,DLSS 關閉下 Alienware 16X Aurora 僅獲得了 36.47fps,角色移動過程中明顯能感受到殘影,然而在啟用 2x 畫格生成後,幀率瞬間翻倍來到 72.97fps,掉幀問題即刻獲得解決,換到 4x 畫格生成則提升至 124.9fps,無論角色或視角移動,流暢度都更上層樓。

其餘三款《電馭叛客2077》、《劍星》和《漫威爭鋒》在未啟用 DLSS 的情況下都有 67fps 以上的平均幀率,其中歸類於競技類英雄射擊的《漫威爭鋒》,4x 畫格生成下更跑出了 225.4fps 的超高幀數。其實 JB 還有多測 Bethesda 的第一人稱動作遊戲《毀滅戰士:黑暗時代》,但跟我前款測試的 RTX 5070 電競筆電一樣,由於 8GB VRAM 的限制,使用 DLSS 功能反而會讓畫面降到 10fps 以下,反而沒開才能以相對正常的幀數遊玩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至於 DLSS 4 以外的遊戲,「影視級」圖形品質的《黑神話:悟空》和「最高」圖形品質的《刺客教條:暗影者》平均幀率皆不到 60fps,但後者在啟用 DLSS 下提升到了可遊玩的 72fps,另一夯作《魔物獵人荒野》在「極高」畫質組合下 VRAM 爆掉 (7.52GB/7.62GB),並跳出可能會出現嚴重異常的視窗,因此使用次一級的最高畫質組合測試,在多畫格生成幫助下跑出了 82.35fps 的平均幀率,只比原本提升 16.7% 左右。

看下來 Alienware 16X Aurora 在 DLSS 畫格生成技術加持下,普遍都能流暢運行,但仍有幾款遊戲對顯示卡的 8GB VRAM 較有挑戰,這部分就看是要犧牲畫質或解析度了。若跟採用相同 CPU/GPU、TGP 也一樣的技嘉 AORUS ELITE 16 相比,Alienware 16X Aurora 在遊戲幀率上大多落後 10fps 左右,或許是跟散熱設計、電源分配策略保守有關,導致 GPU 無法長時間吃滿功耗 至於遊玩時機身都始終保持涼爽,散熱孔外側也未有明顯的溫熱感出現。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再來看到 3DMark Steel Nomad Stress test,這個壓力測試項目使用非光線追蹤的遊戲工作負載來測試 2560 x 1440 解析度下的獨立顯示卡效能,Alienware 16X Aurora 在經過 20 輪壓力測試後,跑出了 99.1% 的通過率,表現十分穩定。

待機時硬體溫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待機時機身溫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繼續使用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燒機軟體來為 Alienware 16X Aurora 進行測試,筆電待機時透過 HWMonitor 監控軟體可發現,CPU 溫度56 、最高 86 度,而 GPU 溫度則是 46 度、最高 48 度。此時透過 FLIR 溫度測量儀器實際量測機身溫度,待機的狀態下筆電平均溫度為 31.5 度,當下最熱的地方出現在機身尾端散熱器上,達 41 度,玩家常用的 WASD 鍵為 36.3 度,筆電的置腕處則是涼爽的 32.9 度。

測試時硬體溫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測試時機身溫度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測試時風扇噪音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啟用 Max 效能模式再以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0 兩軟體進行 30 分鐘的燒機測試,HWMonitor 的 CPU 溫度來到 79 度,最高的溫度牆則是 105 度,功率達 61.98W,而 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 CPU 測試後效能分數為 9896 分,較正常測試時有 20.8% 左右的降幅,看來 Alienware Cyro-Tech 進階散熱技術確實能帶來不錯的系統穩定性,至於 GPU 溫度則提升到 79 度,最高 105 度,功率則是 73.51W,這部分看起來明顯有所限制

另根據 FLIR 溫度測量儀的熱圖顯示,五輪燒機測試下筆電機身平均溫度略升至 32.7 度,最高溫位置同樣是尾端出風口,最高達 47.7 度,WASD 鍵的位置則上升到 37 度,但體感上並不感到溫熱。燒機測試的同時我利用分貝計測量全速風扇模式下的運轉噪音,Alienware 16X Aurora 在 Max 效能模式下測得 60.3dB,噪音相當大聲,而若換到 Performance 效能模式則會低個 3dB 左右。

測試總結 ▌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在母公司 Dell 全面改變產品命名策略的同時,Alienware 則是將電競筆電重整為 Area-51 和 Aurora 系列,後者作為過去 M、X 系列的替代品,改變可謂巨大。而本文主角 Alienware 16X Aurora 在外觀上,拿掉了發光外星人 logo、尾端環形燈條、蜂巢狀散熱孔等元素,「外星人」神秘與科技感兼具的 DNA 逐一消失,對於外星人筆電的粉絲而言,相信都會覺得它變得平凡了吧?換句話說,Aurora 也更向日常使用靠攏,搭配上隱形模式,帶到外面起碼不會太過突兀。

Alienware 16X Aurora 機身最厚處達 23.4mm,加上重量 2.5Kg 基本與「輕薄」一詞無緣,看來重整產品線的外星人目前還未有承襲 X 系列的薄型機種,JB 對其重量還算能接受,但就是 280W 變壓器實在太大太重了 而筆電 I/O 集中在尾端,也意味著充電、輸出螢幕等都要確保桌面空間足夠,右側完全沒有任何連接埠,對使用有線滑鼠的玩家相對不便,除此之外,個人覺得 Thunderbolt4 可以給到兩組會更好就是。至於 QHD+ 240Hz 3ms 螢幕、FHD 視訊鏡頭的顯示效果都在水準之上,沒有什麼好挑剔的地方。

Alienware 16X Aurora 電競筆電|外型低調、定位多工的「外星人」轉型之作!
搭載 RTX 5070 筆電顯示卡的 Alienware 16X Aurora 在原生解析度與最高圖形品質下,多數遊戲均交出流暢的表現,但礙於 8GB VRAM 的限制,少部分 2025 年大作就無法游刃有餘地運行,出於散熱設計和電源分配策略的原因,其運行幀率跟同級電競筆電相比則是略微落後,跟我過去對 Alienware 產品的印象差不多 而作為 2025 年的中高階電競筆電,Alienware 卻對 AI 全無著墨,也是有點令人意外啦。

整體來說,Alienware 新推出的 Aurora 系列目前還算是款處於轉型過渡期的電競筆電,不過從命名、造型到定位都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方向,在少了「外星人」神秘感與科技元素的同時,轉向更低調的設計語彙、日常多工的定位,對於追求內斂風格的玩家或許也是種吸引吧?而作為中高階定位的 Alienware 16X Aurora,無論螢幕品質、硬體規格有具備一定的水準,但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火力全開的極致效能體驗,或許還是得將目光轉向旗艦的 Area-51 系列囉~
覺得模特兒很漂亮,請問有模特兒的資訊嗎?
清爽小雨g
瑋庭
Alienware 對 AI 全無著墨,真令人意外!
allen190
一股清流
回文看福利 好久沒看過這麼大尺寸der.... 筆電了
JB.L
沒有吧...16吋是現在主流耶
定位是高階電競產品吧?於配16G Ram??

搭配寬厚的瑩幕外框也是為了保護這塊高規面板吧?
townboyed
8萬元配16G記憶體、1T SSD、RTX 5070...真的是高貴啊...爛筆電總是貴的離譜
瑋庭人美會穿搭❤️
精緻的小蝴蝶🦋項鍊、奶茶色學院風連身裙和同色方頭露趾涼鞋顯氣質,大U領襯托鎖骨線條和山峰曲線,可甜可鹹。
推薦第108張,腿部曲線完美展現。👍
JB.L
[笑到噴淚]
tw2013
JB哥抱歉,本身不是3C發燒友,跑分、溫度和AI,那些數據看了船過水無痕,只懂膚淺地欣賞妹子。😂 謝謝您圖文並茂的好文章,辛苦了。❤️
配了一張8G VRAM的5070...這打遊戲都不夠用啦~
來看MD的,福利社一定要的啦
外星人也可以形容很強的運動員,這樣表示這個NB很厲害喔~
我只是來看瑋庭的

瑋庭真的太美啦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