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筆電使用者來說,效能表現及外型設計是不動的挑選原則,但如果要追求另外一種視覺感受,在螢幕配置上就得下一番功夫。HP 針對旗下 Envy 系列就採用目前市售筆電最高 QHD 解析度螢幕,讓真實螢幕解析度來到 3200 X 1800,提供使用者全新的視覺體驗,同時持續與 Beats Audio 合作,內建含重低音的兩顆 Beats Audio 喇叭,光是不看硬體規格,就可以確定在多媒體娛樂表現上有一定的水準。這款 Envy TouchSmart 14 Sleekbook(下方簡稱 Envy 14 TS)搭載第四代 Intel Core i5 系列處理器,本次測試的筆電規格則是搭載 128GB SSD、8GB 記憶體與 GT 740M 獨立顯卡的機種(產品型號為 14-k024tx),另外還有混合式硬碟等不同硬體規格機種選擇。

跳過一成不變的開箱程序,直接來看箱內的配件,包含中英文設定指示、專用變壓器、筆電本體與 Windows 8 使用手冊與保固卡,算是簡單的配件配置。

專用變壓器為常見的分離式纜線設計。

輸出電壓為 19.5V/3.33A,輸入電壓則為標準國際電壓配置。

實際測量變壓器與電纜線的重量約為 331g,並不算太笨重的設計。

Envy 14 TS 延續先前 Envy 系列筆電外型設計風格,簡約設計風格讓整體感觀相當舒服。

這款筆電含電池的重量約為 2.027Kg,以 14 吋螢幕配置的筆電來說並不算太輕,實際拿起來還是會有一定的沉重感。

機身全採用金屬材質打造是這款筆電稍重的主要原因,搭配霧面銀色機身配色,看起來更有種清爽感。

機身尾端使用隱藏式散熱孔設計,讓機身看來更有一種一體感,搭配 Hewlett-Packard 完整品牌名稱字樣,也不顯得太過突兀,反而有一種高級的質感。


四個圓弧收邊角設計,則減輕機身原本應該要有的厚實感。

測量機身前端不含防滑橡膠墊的厚度約為 21.58mm。

機身尾端不含橡膠防滑墊的厚度則約為 21.00mm,從厚度來看也並不算是薄型設計。

機身前端則有便於開啟螢幕上蓋的凹槽設計,不算太大的厚度在使用時得使用些技巧。

電源輸入端子、充電指示燈、RJ-45 有線網路插孔、USB 2.0 連接埠與耳機/麥克風音源插孔位於機身右側。

左側機身則配置有防盜鎖孔、HDMI 端子、兩組 USB 3.0 連接埠(一組支援 PowerShare 充電功能)、SD 記憶卡讀卡機與電腦狀態及電源指示燈。

機身底蓋同樣為一體成型底蓋設置。

在左上角的地方可以看到 Beats Audio 的內建喇叭孔。


搭載 14 吋 BrightView LED 背光 IPS 觸控螢幕,重點是螢幕真實解析度來到 QHD 3200 X 1800,提供良好的視覺體驗。

螢幕部分還搭載 10 點觸控螢幕,並配置虛擬鍵盤,觸控靈敏度還算不錯。




QHD 的螢幕用來觀賞高畫質照片或影片,可以說是完全展現出螢幕的特色。

如果用來瀏覽網頁的話,就會覺得字體有點偏小,不過可以直接調整顯示大小,倒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即使拉近一點來看,也可以發現字體也相當清晰,圖片部分的表現也相當優異。

螢幕上方則有 HP TrueVision HD 網路攝影機,支援 720p 拍照錄影、固定聚焦與底亮度增強功能,左右兩側則為雙陣列式數為麥克風。

較窄的邊框上方則印有 Beats Audio 品牌字樣。

長條型的轉軸並沒有粗糙的設計感,而是呈現一種簡單樸實的風格。

機身內部搭載全尺寸鍵盤與觸控板,也是筆電常見的配置。

電源啟閉開關是我覺得整體設計上比較可惜的地方,如果能用金屬圓形設計是不是會好一點?


鍵盤的右上角另外還有 Beats 的品牌 Logo,是說關於 Beats 的 Logo 會不會太多一點?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 Beats 也出筆電了...


孤島式鍵盤有著不算太淺的鍵程高度,但敲擊的回饋感並不算太好,回饋力度有點不太足夠。


鍵盤當然也有搭配能讓使用者自行啟閉的背光鍵盤,為白色光源配置。


左右的置腕處同樣為霧面金屬塗層設計,放置的舒適度還算不錯。

全平面式觸控板則支援多點觸控及多重觸控手勢功能,使用的靈敏度也算正常。

CPU-Z 可以看到搭載 Intel Core i5-4200U 1.60GHz 雙核心四線程架構處理器,搭配 3MB L3 快取記憶體。

搭載 Intel Haswell-ULT 晶片組,為低電壓架構版本。

內建 8GB DDR3L 1600MHz 記憶體,為單通道架構。

圖形裝置僅能看到 Intel HD 顯示晶片。

CPUmark 99 測得處理器效能為 448 分。

Nuclearus Multi Core 的處理器分數為 10768 分,可以看到 ALU Speed(算術邏輯部件)為 6285 分、FPU Speed(浮點運算器速度) 8412 分、Multi Thread Speed(多線程速度) 12895 分,從處理器效能測試中,可以發現與之前低電壓版本處理器的效能差不多。

AIDA 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結果,記憶體的延遲時序為 78.3ns,L3 記憶體的延遲時序則為 19.8ns,算是中規中矩的效能表現。

CrystalDiskInfo 可以看到這款筆電搭載 Liteonit 製造的 128GB SSD 顧太硬碟,採用 SATA III 傳輸介面,以儲存空間來說確實有點不足。

CrstalDiskMark 所測得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521.8/317.5 MB/s,在 4K QD32 模式下也有 314.5/227.9 MB/s 不錯的讀寫速度表現。

ATTO Disk Benchmark 的讀寫速度則為 525057/315806 MB/s。

看到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效能分數則為 877 分,讀寫速度表現則為 492.64/301.12 MB/s。

GPU-Z 則可以看到 Intel HD 顯示晶片的詳細資訊,GPU 時脈僅有 200MHz,算是有點偏低。

另外可以看到 NVIDIA GeForce GT 740M 顯示卡,搭配 2GB DDR3 獨立記憶體,GPU 時脈則為 980MHz。

CINEBENCH R11.5 的 OpenGL 效能為 39.33fps,以相同作業系統來說算是不錯的成績。

額外測試的 CPU 效能分數為 2.50pts,以相同系統來看就沒有來得很好。

CINEBENCH R10 的 OpenGL 效能分數為 3427 分,CPU 效能分數在單核心模式下為 5029 分、多核心模式下則為 9996 分。

3DMARK 測試結果可以看到,這款筆電的圖像效能等級大約落在中階偏高階的地方,無法負擔太高階圖像運算。


從額外測試的 Extreme 模式更可以看出當中的差異,入門等級模式測試為 14541 分,但高階等級模式測試分數就下降的 510 分。

3DMARK 11 Entry 測試模式:2829 分。

3DMARK 11 Performence 測試模式:1848 分。

3DMARK 11 Extreme 測試模式:567 分。

3DMARK VANTAGE Entry 測試模式:13543 分。

3DMARK VANTAGE Performence 測試模式:5461 分。

3DMARK VANTAGE High 測試模式:3941 分。

3DMARK VANTAGE Extreme 測試模式:2714 分。

遊戲效能測試先來看 Final Fantasy XIV,這款測試軟體的螢幕解析度最高僅有 1920 X 1080,在測試時將其設定在視窗模式下進行,MAXIMUM 特效模式下得到 1383 分效能分數。

切換至 HIGH 特效模式測試,得到 1694 分的效能測試分數。

最後看到 MEDIUM 特效模式下,得到不錯的 3157 分效能分數。

為了測試螢幕解析度對遊戲效能的影響,在惡靈古堡六的測試中,先將螢幕解析度調整至 3200 X 1800 全螢幕模式,並關閉垂直同步與反鋸齒模式,測得效能分數為偏低的 782 分,效能等級為 D,在測試時的頓挫感很明顯。

同樣的測試環境下,將螢幕解析度調整至 1920 X 1080 全螢幕模式,得到的效能分為提升至 1892 分,效能等級也上升到 D。

單純測試一款遊戲實在看不出解析度對於效能上的差異,在 Street Fighter IV 同樣進行相同的測試,先將螢幕解析度調整至 3200 X 1800 全螢幕模式,關閉反鋸齒模式與垂直同步,測得效能分數為 1715 分、平均 24.37FPS 與 E 的效能等級。

切換至 1920 X 1080 全螢幕模式,可以明顯的看到效能分數提升至 7751 分、平均 FPS 也提升至 43.09,效能等級更來到 C。

最後將螢幕解析度切換至 1366 X 768 全螢幕下,遊戲效能分數為 10211 分、平均 64.12FPS、效能等級則為 A。

最後要用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來進行驗證,在 DX11 模式下,關閉垂直同步與反鋸齒模式,特效模式設定至中階的環境下,首先使用 3200 X 1800 全螢幕模式進行測試,平均的 FPS 僅有 4.8,效能分數也是偏低的 120 分。

切換至 1920 X 1080 全螢幕模式,平均 FPS 來到 13.4,效能分數也提升至 338 分。

電腦綜合效能分數先來看到 CrystalMark 2004R3,整體效能分數為 182068 分,算是擁有中階效能的筆電機種。

PCmark 7 的綜合效能分數為 4451 分。

PCmark 8 Home 使用情境模式(網頁瀏覽、文書處理、視訊通話、相片編修綜合測試):1229 分。

PCmark 8 Creative 使用情境模式(網頁瀏覽、多重視訊通話、相片編修、影片編修、遊戲效能等綜合測試):1905 分。

PCmark 8 Work 使用情境模式(Office 產品測試):2290 分。

PCmark 8 Storage 使用情境模式(硬碟效能測試):4922 分。

最後看到的是 Windows 8 內建的體驗指數,除了圖形效能分數僅有 4.6 分之外,其它部分的效能表現都算不錯,尤其是硬碟效能 8.1 分最高。

AIDA 64 的系統穩定度測試,在待機時的各核心 CPU 溫度為 40~50 度之間。

測試軟體運座約 14 分鐘之後,可以看到各核心的溫度約提升至 72 度左右。

看一下統計數據,CPU 及主機板的平均溫度為 68.7 度,散熱性算是不錯。

這邊也來測試散熱孔的溫度變化,環境的溫度約為 24 度。

在待機約 2 分鐘後的散熱孔溫度提升至 27.6 度。

測試軟體運作約 14 分鐘後,散熱孔溫度則提升至 45.3 度,由於這款筆電採用隱藏式散熱孔,機身溫度主要較高的地方位於鍵盤左上方的位置,但使用上不會影響到螢幕顯示。

電池續航力測試部分,這款筆電內建 3-cell 充電式鋰電池,在電源管理模式因為沒有平衡模式可以選擇,所以就使用原廠預設的 HP 建議模式,將螢幕、音量調整至 50 中央值,並開啟鍵盤背光、Wi-Fi 無線網路與藍牙進入常駐下進行測試。

Powermark 平衡測試模式(網頁瀏覽、文書處理與影音播放測試):3 小時 28 分。

Powermark 生產力測試模式(網頁瀏覽與文書處理測試):5 小時 1 分。

Powermark 多媒體娛樂測試模式(影音播放測試):2 小時 41 分。
▲ 開機速度表現上,搭載 SSD 固態硬碟,從完全關機到開機能使用的時間約為 15.8 秒,雖然與同架構的 13 秒有點差距,但也算不錯的開機速度表現。

最後來看一下這款筆電的內建軟體,需要登入帳號密碼可以使用的 HP GAME,提供使用者另外一種娛樂選擇。

用於優化電腦、韌體更新、音效設定的 HP Utility Center,則與大部分品牌電腦的設定軟體相同。

HP Recovery Manager 則提供使用者系統還原與備份功能。

另外個人覺得很方便的電腦設定軟體,使用前要先進行相關設定。

裡面包含觀看電腦規格、使用指南、更新、網路設定、音訊與視訊、電池、備份復原管理,甚至是印表機與配件都可以直接進行設定。

來看看幾個比較特別的選項,更新與調整中可以優化電腦效能,並且針對各韌體進行更新的檢查。


電池與效能選項中,除了可以檢測電池健康外,更能設定減少風扇的噪音,個人也覺得相當好用。

最後要看到的是由 Beats Audio 所提供的音效設定軟體,和之前介紹過的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此就不多加詳述。
【總結與心得】
以外型設計來說,HP Envy TouchSmart 14 Sleekbook 突顯簡約的設計質感,金屬材質與霧面塗層的搭配,也讓產品質感有顯著的提升,不過機身厚度與重量上,卻無法展現消費者對於輕薄的高度要求,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在硬體的配置上,完整的 I/O 端子埠,提供使用者多元的使用體驗,10 點觸控面板靈敏度不錯,但對於一般筆電採用這樣的配置,個人的使用頻率倒不是太高,僅有在瀏覽照片時會比較常用,搭載背光的鍵盤,則是有敲擊回饋感較不足的小缺點,但對於常需要進行輸入的使用者來說,會比虛擬鍵盤在使用上來得比較便利與舒適。
3200 X 1800 QHD 解析度的螢幕搭載,應該是這款筆電在設計上最大的亮點,用來觀賞影片與高畫質照片,有種相得益彰的優勢,加上長期與 Beats Audio 合作的音效表現,說這款筆電是多媒體娛樂機種一點也不為過,這邊也簡單的跟各位分享一下音質的聽感,多了低音單體讓聲音的表現上,多了幾分力道的展現,低音頻的延伸感也很突出,在觀賞動作類型電影或是玩遊戲時,震撼力會比一般筆電音效來得強烈一點。
QHD 解析度螢幕也並非完全沒有缺點,對於喜愛玩遊戲的使用者來說,就會有一種看得到卻吃不太到的淡淡哀傷,雖然內建 GeForce GT 740M 獨立顯卡,但常在關注顯卡的朋友一定也很清楚,GT 740M 並非 NVIDIA 高階顯卡等級產品,因此當使用者在進行遊戲運行時,只能盡可能的將螢幕解析度調低,1920 X 1080 或許還會有點延遲感,1366 X 768 或 1600 X 900 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要搭配 QHD 螢幕玩遊戲的話,可以考慮搭載 GTX 系列等級獨顯,會讓使用者有更佳的顯示感受。
回歸到一般筆電工作使用情境,Envy 14 TS 的效能表現,絕對足以應付大多數的工作需求,128GB SSD 固態硬碟雖然提升不少效能,但也少了儲存空間上的考量,這點確實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希望能多點不同儲存容量規格選擇。低電壓規格架構,感覺上對於電池續航力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實際測試起來卻有一點落差,平衡測試模式下沒有超過 4 小時確實讓人有點意外,因為畢竟在文書處理或瀏覽網頁時,也是需要有點多媒體娛樂來調劑一下枯燥乏味的例行工作,如果在電池電量無法增加的情況下,那就得隨身攜帶變壓器在身上,或是將電源管理設定在省電模式下,對於續航力的延長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