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創作者筆電不斷推陳出新,作為先驅之一的 MSI 也在今年五月的「科技美學」發表會為自家 Creator 系列更新 Intel 第 11 代處理器,這次 JB 要介紹的就是 2021 年式的 MSI Creator 15,該機延續輕薄創作者定位,並換上 4K 解析度 OLED 螢幕,其自發光像素可呈現更真實的色彩與黑白層次,並帶來 100% DCI-P3 廣色域、Delta-E < 2 色彩準確度助攻專業創作族群,硬體則搭載最新的 Intel Core i7 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獨立顯示卡,無論影音剪輯、3D 建模或渲染都能更有效率!
- 筆電上蓋
 
- 龍盾 logo
 
- 筆電前端
 
- 筆電尾端
 
- 型號
 
- 右側 I/O
 
- 左側 I/O
 

- 顯示螢幕
 
- 顯示解析度
 
- 最大開闔角度
 
- 視訊鏡頭
 
該機不僅有 MSI True Color 技術與 CalMAN 專業色彩認證,每台筆電的螢幕均在出廠完成校色,具備 100% DCI-P3 廣色域、DeltaE
Creator 15 A11UE 如同去年機種,螢幕最大開闔角度為 180 度,攤平分享畫面進行簡報更加方便,螢幕上緣設有 HD 解析度 (720p 30fps) 的紅外線鏡頭,但可惜不支援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而在螢幕下緣則可看到 MSI 全新的幾何 logo,我個人是覺得,這個 logo 可以移到上蓋,並將 16:9 的螢幕改為 16:10,在垂直向提供更多的視野會比較符合創作者的需求吧...

- DCI-P3
 
- Display P3
 
- AdobeRGB
 
- sRGB
 
- 抗藍光
 
- 自訂模式
 
- DCI-P3 (一)
 
- Display P3 (一)
 
- sRGB (一)
 
- Adobe RGB (一)
 
- DCI-P3 (二)
 
- Display P3 (二)
 
- sRGB (二)
 
- Adobe RGB (二)
 
- 校準
 
- App Sync
 
- 螢幕視窗分割
 
- 選項
 
- 說明
 
- 筆電鍵盤部
 
- 觸控板
 
- 散熱孔
 
- 上出音揚聲器
 
!觸控板與前代相比則是將指紋辨識按鍵移除,按壓觸感還不錯,而 C 件左右下角則分別配置了丹麥聲學大廠 Dynaudio 調校的上出音 Duo Wave 揚聲器,借助無源輻射器技術,Creator 15 A11UE 可呈現深沉溫暖的低音,以及清脆的八度音階,它並支援 Hi-Res,能播放 192kHz / 24bit 的高解析音質。而在音效調整部分,使用的則是過去我們介紹多次的 Nahimic 應用程式,這邊就不再多做說明。
- 鍵盤背光
 
- SteelSeries Engine 3
 
- Per Key 鍵盤背光設定
 
這邊我也錄了一段鍵盤背光燈效快速切換的示意影片,創作者筆電這麼潮可以嗎
?- 筆電底蓋
 
- 筆電內部組件
 
- SSD 固態硬碟
 
- 記憶體
 
- 鋰電池與無線網卡
 
D 件正中央的雙 SO-DIMM 記憶體插槽已配置兩條 16GB GDDR4-3200MHz RAM,最高可擴充至 64GB,儲存容量方面則有 1TB M.2 NVMe PCIe 4.0x4 SSD 固態硬碟,其左側留有一個 M.2 PCIe Gen3 SSD 插槽可供擴充,而 RAM 與 SSD 插槽上方均貼有黑色散熱片。最下方配置了大容量的 99.9Wh / 6578mAh 充電式鋰電池。
至於無線網卡則使用了 Intel 的 AX210GW,如同 MSI 今年高階新機,Creator 15 A11UE 支援在 6GHz 頻段運行的 Wi-Fi 6E 規格,它能走更寬的 6GHz 頻道帶來高速低延遲的傳輸,並降低被其他 Wi-Fi 裝置干擾或爭搶頻道的現象,目前 Wi-Fi 6E 在台灣還未開放,但此規格可向下相容 2.4GHz 和 5GHz 的 Wi-Fi 6 (802.11ax),算是超前部署吧!
- 專用變壓器
 
- 專用變壓器及電源線重量
 
- 筆電本體重量
 
,而筆電本體則是 2.095Kg,再輕一點點應該就能算輕薄筆電了吧,筆電加專用充電器的總重量為 2.985Kg,並不是很好攜帶出門的重量。至於配件...一樣送 MSI 筆電後背包和 MSI Gaming 有線「洞洞」滑鼠。- MSI Center Pro
 
- 效能模式
 
- CPU 手動超頻
 
- GPU 手動超頻
 
- 電池管理大師
 
- 音效控制
 
- 軟體優化
 
- SSD 狀態
 
- 一般設定
 
MSI Creator 15 A11UE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0 專業版(可免費升級至 Windows 11)
處理器:第 11 代 Intel Core i7-11800H @2.30GHz (Turbo 4.6GHz)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3060 Laptop GPU with 6GB GDDR6 VRAM
儲存裝置:1TB M.2 NVMe PCIe 4.0x4 SSD (另有一 PCIe Gen3 插槽)
記憶體:32GB GDDR4-3200MHz (雙通道,最高可擴充至 64GB)
顯示螢幕:15.6 吋 OLED 面板 (UHD 3840 x 2160 / 60Hz / 100% DCI-P3 / 500 尼特 / VESA DisplayHDR 500 True Black 認證)
I/O 埠:
1x USB Type-C Thunderbolt 4 (支援 DisplayPort 與 PD 充電)
1x USB 3.2 Gen2 Type-C (支援DisplayPort)
3x USB 3.2 Gen2 Type-A
1x RJ45 乙太網路插孔
1x HDMI (8K @60Hz / 4K @120Hz)
1x DC IN 電源輸入插孔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通訊:Wi-Fi 6E / 藍牙 5.2
電池:99.9Wh
尺寸:358.3 x 248 x 18.3~19.8mm
重量:2.095Kg

處理器效能測試:
- 處理器資訊
 
- 處理器效能
 
- Geekbench 5 處理器效能
 
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614.9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5782.5 分,而 CINEBENCH R20 的處理器效能測試結果為 4303 分,在 X264 FHD Benchmark 影音轉檔效能測試則是獲得了 50.8fps 的表現,至於 Geekbench 5 上的單核和多核效能測試結果分別為 1546 分和 8589 分,根據 Geekbench 的排行,其單核效能小輸搭載 8 核心 Apple M1 處理器的 MacBook Air (2020),多核效能則略為勝出。
- V-Ray 5 渲染測試
 
- Blender 渲染測試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該機內建 1TB 儲存容量的 M.2 NVMe PCIe 4.0x4 SSD 固態硬碟,為美光 (Micron) 製品,另外可再擴充一組 M.2 PCIe Gen 3.0 的 SSD。其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表現為 6213.39 / 4835.58 MB/s,在 TxBench 的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獲得 5900.945 / 5336.938 MB/s 的硬碟讀寫效能表現,再來看到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效能測試表現為 4878.28 / 4318.67 MB/s,效能分術則是 7,376 分。
繪圖與圖形效能測試:

Creator 15 A11UE 搭載的是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Laptop GPU with 6GB GDDR6 VRAM 獨立顯示卡,搭配「Tiger Lake GT1」Intel UHD Graphics 內顯晶片,渲染效能較前代 RTX 20 系列快兩倍,而當然,它也支援 RTX ON 即時光線追蹤功能,使 3D 內容的視覺呈現更加逼真,在 Dynamic Boost 之下基礎時脈可實現 1597MHz 以及 95W 的最大圖形功耗。而除了 JB 手上這台之外,MSI 還有推出一高階型號 A11UH,搭載的是 GeForce RTX 3080 with 8GB GDDR6 獨立顯示卡。

首先我使用 SPECviewperf 13 來進行 3D 繪圖效能測試,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3800 x 2100 的環境下,跑了 7 種(均為專業 3D 軟體,大家可能最常聽到的是動畫軟體 Autodesk Maya) 不同 3D 工作負載的多種渲染模式包括,著色、環境光遮蔽、多樣本抗鋸齒、透明度等,最終測得結果如上、單位為每秒幀數 FPS,在 3D 圖形運算與渲染的結果來說算是相當不錯,而且這還是在 4K UHD 設置下跑出來的結果。
- Geekbench 5 OpenCL
 
- Geekbench 5 CUDA
 
- VRMark Orange Room
 
- VRMark Blue Room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 3DMark Port Royal
 
- FFXV Benchmark FHD
 
- FFXV Benchmark 4K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Creator 15 A11UE 螢幕更新率只給到 60Hz,也就是說,即便遊戲幀率跑到 60fps 以上,你看起來最多還是只有 60fps,但為了給大家一個效能的參考依據,這邊 JB 也簡單挑了 3 款遊戲來跑分,測試環境均關閉垂直同步功能,並將畫面、圖形材質與特效設為最高品質,在 4K 與 FHD 解析度測得的結果以上方長條圖方式呈現,可以看到在 4K 下的遊戲除了比較不吃效能的 FPS 射擊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之外,幀率都沒有超過 60fps,實際跑起來掉幀感受應該會蠻明顯的
,這部分只好將解析度設為 FHD,以確保流暢的遊戲體驗。- 《極地戰嚎6》FHD 效能
 
- 《極地戰嚎6》4K 效能
 
- 《極地戰嚎6》畫質設定
 
- 《極地戰嚎6》跑分畫面
 
散熱效能測試:
- 待機時硬體溫度
 
- 待機時機身溫度
 
- 測試時硬體溫度
 
- 測試時機身溫度
 
- 測試時風扇噪音
 
,玩遊戲最「燒」的地方也是在這裡...。在全力燒機的同時,以分貝計測得的風扇運轉噪音為 54dB,並不算太大聲。筆電綜合效能測試:

最後看到 Creator 15 A11UE 的綜合效能,其在 PCMark 10 軟體模擬一般筆電日常工作的 Modern Office 測試模式(例如網頁瀏覽、視訊會議、應用程式開啟、文書處理、圖片及影像編修等工作負載),最終獲得的效能分數為 6,554 分,在效能等級排行上超越 86% 的受測 PC 與筆電裝置,亦十分接近 2020 遊戲用 PC 的平均效能。
- 鋰電池資訊
 
- 續航力表現
 
- 充電時間
 

其實看到 MSI Creator 15 A11UE 的第一眼我就把它誤認為電競筆電,實際測完我會說它是台具備 4K OLED 漂亮螢幕的偽電競筆電,整台筆電從外觀設計、散熱系統到硬體規格幾乎與自家的 GS66 Stealth 11UE 如出一轍,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螢幕而已...提供廣色域、高色準且經個別校色的 OLED 面板,畫面也確實較其他筆電鮮明生動,拿來看片應該蠻爽的,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觸控功能和 16:10 的比例,這部分連同 MiniLED 這個新興面板好料,MSI 則是都放在高階款新機 Creator Z16 上了。
另外,Creator 15 A11UE 也不見記憶卡插槽,方便輸出螢幕、進行多工處理的 Thunderbolt 4 USB-C 連接埠也只有一個,希望下一代能夠再貼近創作者筆電一些啦
。在效能表現上,該機則符合 Core i7-11800H 與 GeForce RTX 3060 的預期表現,效能應付 4K 解析度下的 3D 渲染、影像剪輯都綽綽有餘,而遊戲效能部分...應該不會有玩家來買這款僅有 60Hz 更新率的筆電啦,懷疑 MSI 是想為創作者族群保留一些 RTX 筆電來入手,不過 JB 最近用它來測《世紀帝國4》,開 4K 最高品質那個畫面真的有夠美!MSI 這次扛下「科技美學」招牌的,還是全球首次搭載 MiniLED 螢幕的 Creator Z16 和新式 Creator 17,此兩機皆符合 DisplayHDR 1000 最高等級的筆電,在 1000 尼特超高亮度之下,白色更亮、黑色更濃郁,相較之下 Creator 15 就是中階定位了,但起碼也都升級到 4K OLED 螢幕、第 11 代 Tiger Lake-H45 處理器和 RTX 30 系列獨顯,能滿足專業創作者的多數需求,接下來就期待它能開出漂亮的售價了!
▌小惡魔福利社



▌特別感謝:
攝影協力:Bryan
Model:卉妮
                    
還頗好看的,阿我是說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