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自導自演的人真多

其實筆電的性能是鎖在bios的EC
廠商透過功耗、時間、溫度監控等變數
來控制CPU的性能輸出

一般使用與遊戲上,要長時間100%的CPU
可以說是不太可能的,像是載入場景讀取過程
CPU使用率高,進遊戲後反而不一定
絕大多數是GPU高使用率居多

需要應用CPU運算能力的,工作比較有可能
跑渲染、運算、影音剪輯等,反而仰賴CPU
不然廠商也不會開始推高性能工作筆電

但像不間斷燒FPU,功耗不會持續峰值
不是散熱問題,而是電子元件壽命的考量
這些限制都在EC內限制住了
換散熱膏只是提高CPU與GPU導熱效率
不是完全沒用,但遇到EC的限制還是以EC為主

不然就不會有長時間燒機,最後溫度不高
但CPU功耗限制在45w這種事了
筆電裡面不是只有CPU與GPU
供電散熱反而是長時間高頻的瓶頸

看看目前主流主機板供電的散熱模組
用到熱管與大型散熱鰭片的設計
而筆電是透過薄薄一片均熱板
連到CPU散熱片而已
就能了解筆電效能的限制了
當店家打著筆電散熱優化要賺錢時
先想想是對筆電幫助大,還是對他收入幫助大
因為多數使用情境下,不會達到燒機的負荷標準

當達到高負荷時,還是根據EC限制在走
長時間多數還是在45w的CPU功耗輸出
那散熱優化的意義是什麼?

減緩溫昇的速度,拉長高功耗的時間
所以測試分數上會有進步
長時間還是卡在供電散熱限制功耗

真的要說,XTU比優化散熱實際許多
XTU可以調整電壓,讓相同功耗下
可以達到更高的頻率,或同頻率卻較低功耗
只是這不用給店家弄,自己試試看就可以了

CREART wrote:
其實筆電的性能是鎖在bios...(恕刪)

目前我看過最驚豔的
是雷蛇新一代的blade 15

他不只用普通的散熱方式,還加上特殊的散熱艙+特殊的氣流設計
可以將很多元件散熱,我是滿看好的

CREART wrote:
當店家打著筆電散熱優...(恕刪)

其實蠻多筆電都不太需要這樣優化
雙風扇雙熱管基本上就算是足夠,但是不足以發揮CPU全部效能
這時候輔以優化還恢復性能

像是MACBOOKPRO I9的那一台剛開始也是過熱降頻
所以APPLE就直接在更新中解鎖筆電直接讓CPU 100度和降頻,來恢復性能(這也代表蘋果用料很好
如果散熱膏換液金,可能會讓溫度降一些吧

pionny wrote:
其實蠻多筆電都不太需要這樣優化
雙風扇雙熱管基本上就算是足夠,但是不足以發揮CPU全部效能
這時候輔以優化還恢復性能

像是MACBOOKPRO I9的那一台剛開始也是過熱降頻
所以APPLE就直接在更新中解鎖筆電直接讓CPU 100度和降頻,來恢復性能(這也代表蘋果用料很好
如果散熱膏換液金,可能會讓溫度降一些吧


你提到的Mac book pro 更證明EC是最高的原則
原本是透過溫度牆限制系統溫度,維持耐用度
但限縮太多性能,於是放寬溫度牆
不過可能也犧牲了耐用性

但這都跟散熱優化無關啊
這是系統廠優化BIOS的成果


CREART wrote:
當店家打著筆電散熱...(恕刪)

客觀的寫法! 文中也看出應該是軟體使用的熟手才會寫的內容,最認同這句"長時間100%的CPU,可以說是不太可能的",在星巴克將近半天,準備考電機技師,就透過雲端看研究所的函授,溫度....就差不多這樣吧! 不懂一直刻意把電腦溫度拉高燒機的目的是要表達甚麼? 這台新買的surface go(無風扇設計),足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會飆溫度,我想請問會把電腦長時間燒到90度以上,可否告知是哪一行業?

瑪璉 wrote:
客觀的寫法! 文中...(恕刪)


有沒有燒到90度 我是不清楚

有些工作運用 會很需要CPU

動畫師
3D人物建模
美術創作者
4K剪輯 製片 攝影
深度學習
多開模擬器
某些特殊外包的自由工作者

依照你需要開的檔案大小素材多寡來決定
需要使用的效能有多高
除了CPU其他硬件規格也有要求


樓主你的使用情境如果只需要長時間看雲端視頻,用這個Y處理器剛剛好

但是將 suface go 這種類似產品 給上述需求的人使用

我只能說 可能連堪用都不行

ID超好記 wrote:
燒到90度 我是...(恕刪)

你這樣說的確沒錯,但是就我工作上接觸的多間廠商,沒有一間開發者是用筆電! 重度吃效能的案在使用上,大概一小時就沒電了,所以你提的這些工作這台surface 根本不能使用!影片剪輯,顯卡是關鍵!原廠出來的電競筆電,跑威力導演這些Adobe系列產品,也沒看到飆溫到降頻, 硬去搞這些效能溫度壓低,不如針對個人需求來使用比甚麼都還重要,再次強調!別人沒做的事情,不代表他做不到,公司必須考量成本因素。
3D人物建模 是非常吃資源,但是這個....拿筆電去做??? 然後再說溫度壓低到90度以下

瑪璉 wrote:
你這樣說的確沒錯,...(恕刪)


樓主你的認為是 用筆電製作3D人物建模 不切實際嗎?
或是其他意思呢?
樓主覺得沒有就是沒有?
不過就算有也不算是大眾就是了

但是這確實有需求在,不然買MacBook pro 的工作者是頭殼撞到?

我覺得,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觀灌到別人身上
各退一步吧

有人是說過,需要那些效能是因為有些客戶需要當場演示和臨時做細部微調,如果效能高輕薄,能夠增加效率,長途跋涉的負擔也會減輕

給你們參考吧
ID超好記 wrote:
樓主你的認為是 ...(恕刪)


那個圈子,在台灣不吃香
人數很少,也很血汗,不會有人覺得有需求算是可以接受吧

我上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的需求

所以大部分還是以桌機為主,筆電為輔在作業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