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鏡的紅圈固然誘人, 令諸多 C 家攝影愛好者垂涎三尺甚至跌入錢坑, 但對我而言, 或許更重要的是隱藏在鏡身中那力臻完美的企圖...
盒裝外觀. 盒子不大, 但頗紮實.

打開盒蓋, 首先露臉的是鏡頭袋.

其次是說明書, 遮光罩.

鏡頭現身.

廬山真面目.


戴頂帽子吧!


77mm 口徑, 迷人大眼睛.


這就是我的 24LII.

以上開箱照由 7D + 35/2 擔綱.
以下為 7D + 24LII 實拍測試, 皆為 JPG 直出. 一時尚未習慣構圖方式, 仍在摸索中.
女王 (以及耍賴的小女) 於公館相機店.

校園風景.




星芒測試.


為什麼第一顆 L 鏡要選 24LII 呢? 其實在存夠錢之後, 又多方考慮反覆思量, 拖了一個月才入手.
這要話說從頭, 各位大大如果覺得嘮叨可以跳過 (反正已經開完箱也拍過照了

撇開早年對攝影概念技巧懵懂無知, 只會亂按快門浪費底片的年代不談, 我開始認真看待單眼相機, 是從去年八月開始.
當時我最好的朋友購入 500D 搭配 18-55, 55-250 及 50/1.8 (所謂窮人三寶), 是熟朋友中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
借來一玩發現不得了, 初次接觸就出現中毒症狀. 接下來幾個月, 我們幾家好友一同出遊或到對方家裡串門子的次數大增, 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當時我手上唯一的相機是古董級類單眼 PowerShot G2, 想想用了將近八年, 很夠本了, 於是開始上

今年一月, 7D 正式成為我們家的配備, 往朋友家跑的頻率立刻大幅降低.

鏡頭方面, 我的構想是可以交換借用的就不要重複購買, 頭兩個月陸續購入四顆, 覺得焦段和功能齊全後就暫時停手. 四顆鏡頭分別是:
1. 15-85 (EF-S, 7D kit 鏡): 又有廣角又有小望遠 (等效焦距 24-136) 實在方便, 畫質夠好, 四級防手振, 大部分場合綽綽有餘.
2. 35/2: 初衷是靠大光圈主打室內, 比 50 好用得多; 後來發現在室外其實也 (更) 擅勝場.
3. 70-300 (小小黑): 想找一顆不太貴的望遠, 又不想與朋友的重複, 所以就是它啦. 在校園裡打水鴨打松鼠很方便, 偶爾也可以拜訪嫦娥玉兔.
(以上算是升級版三寶)
4. 85/1.8: 這顆是為了女王買的

近一年來由於玩單眼相機, 跟一群原本不算熟的朋友都熟了起來, 經驗分享技術討論乃至於鏡頭交流不在話下.
陸續從朋友們手上借過 17-40L, 24-70L, 70-200/4L (小小白, non-IS & IS), 17-55 (號稱 EF-S 鏡皇), 50/1.4, 135L... 等原廠鏡頭, 一方面覺得自己喜愛定焦鏡的畫質甚於變焦鏡的便利, 一方面又覺得長焦也需要升級 (小小黑經常偏軟), 所以一面積攢一面觀望, 結果開出一大串 L 鏡待購清單, 再詳加比較剔除:
1. 70-200/2.8LII (小白兔): 評測數據極佳, 除了散景二線性有些令人不滿意, 幾乎無懈可擊. 缺點: 貴! 重! (1.5 kg - 儘管我是有抱小孩練過的) 尺寸太長... (勢必換相機包)
2. 70-300L (胖白): 近來頗受注目的新鏡, 我還在等更多的評測與實拍, 或許待它降價再來取代小小黑.
3. 85LII: 號稱人像神鏡, 讓人看得心癢癢的. 不過手上已有 85/1.8, 儘管可能無法相提並論, 但無置換的迫切性.
4. 50L: 評價兩極, 說實在令人卻步. 先借原廠 50/1.4 來用就好.
5. 35L: 這顆獲得諸多好評, 不過因與 35/2 焦段相同, 未列入優先考慮.
6. 24LII: 最後, 就是它了. 在我的 7D 按下 35000 次快門之後, 這顆鏡頭正式加入裝備行列.
(廣角至標準變焦鏡因個人喜好皆先排除; 100L 以上望遠定焦鏡因在 7D 上不便於拍人像, 皆未考慮)
24LII 兩天下來使用愉快, 感覺相當明亮, 室內尤其好用. 室外除了花草樹木小動物和 (不夠廣的) 風景, 就等女王有空再來拍美美的啦!
以上, 謝謝大家觀賞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