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鑽研這件事的心得提出來報告一下, 如果有需要的同好歡迎一起練. 如果有前輩有更好用的手技心法, 也請不吝指點一下. 我相信這裡面寫的技巧, 一定有人已經在用了, 只是沒有寫出來, 至少我沒看到過. 我特別把這些整理出來, 主要是先前也爬文看到很多東西, 省下我很多摸索的時間, 也少花很多冤枉錢, 因此來報恩一下. 這種一張圖都沒有的文正常應該沒人想回, 如果你看了覺得有幫助, 不妨回文頂一下, 讓其他人也有更大的機會看到囉.

1. 手持相機的標準姿勢和按快門的手技.
這和主題無關, 但是需要先說明, 老手請包涵. 手持相機的標準姿勢是
(a) 右手握手把.
(b) 左手掌朝天托在鏡頭下方.
(c) 雙臂盡可能夾在身體旁, 但拍直幅的時候, 若沒有垂直手把, 就會變成只有左臂夾在身體旁.
(d) 下盤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穩囉, 有時不得不跪.
這個是初學使用SLR的相機一定要練習的姿勢. 但小DC別這樣拿, 會被笑.
習慣了拿相機的標準姿勢後, 接下來要練習的是右手食指按下快門, 但就只有這隻指頭在動, 身體其它部分不動完全抵銷食指力量, 維持相機紋風不動. 這個按快門的手技是意念和身體的協調問題, 可以先空手練習一陣子再用實機. 練到小有成果時, 沒有防手震功能, 用50mm鏡頭也可以在1/60s快門下拍出每個pixel都清楚的照片, 成功率應該有90%以上. 提升到1/30s是可能, 只是要靠更多練習, 此外需注意Kent大大說的有些機身會有反光鏡造成的振動問題. 但要再更進一步到1/15s甚至是1/4s還有魔神級的1/2s, 就要搭配呼吸的控制, 這個我練得不太好, 沒什麼可分享的. 可能要由別的大大來指導一下.
按快門的手技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很多好鏡頭還沒加上防手震. 就算是有防手震的功能, 把按快門的手技練好, 再搭配鏡頭或相機的防手震功能, 手持拍攝能力就會更強大.
2. 景深很淺時半按對焦後旋轉構圖的手技
這個技巧只適合用在景深很淺的手持拍攝情況, 最常見是開大光圈的近距離頭肩人像. 這個技巧我才剛開始練習, 它和我十多年來已習慣的標準姿勢有點衝突, 需要使用更多的手臂和手腕力量, 我想我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它.在此還是提醒大家, 這個手技是不一定需要的, 如果是專拍風景的, 大概一輩子都不需要練這招, 練了反而容易覺得不夠穩.
一般我們習慣拿相機的標準姿勢後, 拍照時上半身會繃的很緊, 以避免震動. 所以為了求穩固, 半按對焦後要構圖往往很自然地使用腰部的旋轉或搭配以脖子為旋轉中心的動作, 或甚至連腳都動了. 但因為旋轉軸心不對, 和成像中心差太遠, 這在景深很淺的情況就容易造成失焦. 盡量採用接近的對焦點, 減少旋轉的角度會有所幫助, 但有的機身就只有少數對焦點可以保證配合大光圈鏡頭, 其它對焦點會不太可靠. 而且對焦點越多反而越不好選, 所以難免還是得做一些旋轉.
一個簡易近似解決的方法是SLR要變成以鼻頭(橫幅, 或以左眼對焦的直幅)、右眼(以右眼對焦的直幅) 或左手腕為軸心旋轉相機, 身體其他地方都不轉, 只有前臂和手腕移動. 其他種類的相機也有相似的技巧. 前面說是”近似”是因為以橫幅SLR為例, 鼻頭和鏡頭光軸還差了3cm, 和底片平面還差了1cm, 所以旋轉還是會伴隨一些景深區的不規則位移, 但這樣轉已經比用脖子為軸心旋轉改善了很多, 至少位移變得可預測了. 在旋轉角度不大的情況, 通常可以利用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的場曲特性, 不做任何的修正一樣維持合焦.
場曲就是說成焦區不是個平面, 景深區因此也就不是平的, 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的場曲特性通常是在邊角景深區會比較靠攝影者這邊. 試想用某個對焦點對焦, 但要構圖時該點需移到更邊角的時候, 景深區若是個平面, 在旋轉後原本對焦的角度其景深區應當會向遠處跑去. 但剛好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的場曲特性會幫你把景深區拉回來一點, 所以雖然景深很淺, 只要你旋轉的軸心沒有差太多, 失焦的可能性並不大. (註: 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邊角的MTF通常很差, 這和場曲是有關係的. 但這在人像方面其實是個好特性, 所以不要再誤會是它設計不好喔.)
3. 預測焦點因旋轉產生的移動
如果你需要旋轉的角度很大, 或是你的鏡頭場曲特性剛好比較平坦, 也許你需要為旋轉而做一些焦點的修正. 這個方式又更進階了, 它是隨著鏡頭焦距, 光圈和工作距離而不同的, 需要花時間去感覺所需的修正量. 試想用某個對焦點對焦, 但要構圖時該點需移到更邊角的時候, 景深區若是個平面, 對焦就要先對在近一點點的地方, 旋轉後景深區會傾斜, 在剛才對焦的那個角度景深區是往遠方跑, 抓得對就會剛好補正回去. 例如本來該要對眼珠, 就刻意對睫毛之類的. 但這種補正通常是微幅調整景深區幾個mm的動作, 手和身體不穩, 或是旋轉的軸心差太多, 就會沒辦法使用, 必須要先把基本功練好, 才能這樣施行. (註: 通常微距鏡會有場曲平坦的特性, 和人像鏡不同. 所以比較可能用到這樣的技巧.)

最後, 機身的反光鏡, 磨砂玻璃和對焦晶片畢竟是走另外一條光徑(和到感光元件的光徑不同), 它的機械公差會影響到自動對焦的準度, 而且隨著出廠越久, 操的越兇, 它就偏得越多. 這個有Kent大大一整系列的文章可參考, 一定要看. 再來是大光圈鏡頭常見的縱向色差(LoCA或LCA, 俗稱紫邊), 會造成微縮光圈時焦點向後跑, 甚至隨光源波長而有不同的偏移量, 這些問題就只能注意它, 習慣它, 回廠修理或用自己的經驗修正它. (我通常是選擇不微縮光圈, 以避免焦點後移的問題. 但遇到要縮光圈同時拍兩個人的時候, 也還是被這個問題弄得很煩. 我不知道有CPU的鏡頭真的會記下這個偏移量去做補正嗎?)

總之, 有可靠(但不一定是昂貴)的機身和鏡頭, 再配合好的姿勢和手技還有一顆清楚的人腦, 就可以提高合焦率, 抓到更多的好表情. 空有好的機身, 沒有好的姿勢和手技, 註定還是會常常失焦的. 那並不是因為機身不夠好啊, 別以為花錢下去就會解決.

附錄1: 頭肩照景深試算
(以電腦螢幕100%看, 可接受模糊圈挑剔至單pixel, 以前底片時代沒有這麼變態啦! 這是數位時代對焦困難度暴增的主因, 就是大家都變態地一個一個像素在看! Me too.)
公式請看維基百科, 稍有近似, 但主要是用於得取其數量級, 請不要太介意誤差.
例一, 大人:
85/1.2, 5DM3(像素6micron), 成像平面54cmx36cm, 放大率1/15
景深=2*Fno(=1.2)*c(=6 micron)*(m+1)/(m^2), m=1/15 -> 3.4mm
例二, 小孩:
85/1.2, 5DM3(像素6micron), 成像平面32.4cmx21.6cm, 放大率1/9
景深=2*Fno(=1.2)*c(=6 micron)*(m+1)/(m^2), m=1/9 -> 1.3mm
50/1.2, 7D, 60D, 550D, 600D(像素4.3micron), 成像平面33.5cmx22.3cm, 放大率1/15
景深=2*Fno(=1.2)*c(=4.3 micron)*(m+1)/(m^2), m=1/15 -> 2.5mm
例三, 嬰兒:
135/2, 5DM3(像素6micron), 成像平面19.1cmx12.7cm, 放大率1/5.3
景深=2*Fno(=2)*c(=6 micron)*(m+1)/(m^2), m=1/9 ->0.8mm

附錄2:
順道講一個結論, 全幅機身搭85/1.2在0.9m雖無敵夢幻, 但幫小孩拍頭肩照時, 若想來個近一點的特寫, 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到最近對焦範圍的極限(0.9m, 0.11X)之內, 無法合焦, 這個問題延伸環也幫不上忙. 此時用85/1.8(0.13X) or 100/2.0(0.14X) or 135/2.0(0.19X)會比較方便, 至少有多一點機會做特寫. 這幾支鏡頭的工作距離都是0.85m以上, 拍別人的小孩時不會造成被拍攝者的壓力, 但拍攝時的空間需求也比較大一點, 會有疏離感, 因此不容易有比較密切的互動. 使用APS-C機身搭50/1.2 or 1.4 (0.15X for FF)因為工作距離比較短, 比較容易安排家人來互動, 抓到好的表情. 它的淺景深特性也和全幅機身搭85/1.8相去不遠. 而其重量輕, 也比較容易外拍. 我認為這是綜合考慮後, 幫自己的小孩拍頭肩照最好用的組合. 這件事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花時間研究對焦方法的原因, 從0%到>50%, 總算是重新覺得自己又會對焦了. 以上說完了, 大家拍照去吧.

文章關鍵字

Pundu wrote:
最近鑽研這件事的心得...(恕刪)

謝謝前輩的分享
感謝大大分享..
但是我看不懂旋轉相機的意思是...?

阿布〞 wrote:
感謝大大分享..但是...(恕刪)

就是正前方拍的正爽(被射物移動..或者突然要拍其他東西)轉到右邊或左邊都會有失焦的機率..要練習跟注意..才不會措手不及
樓主的意思應該是這樣...
已加入收藏..謝謝開版大的分享
Pundu wrote:
最近鑽研這件事的心得...(恕刪)
很好的心得,感謝分享!!!
Pundu wrote:
最近鑽研這件事的心得...(恕刪)
第一個「手持相機的標準姿勢和按快門的手技」,小弟先收下了,努力練習中!

Pundu wrote:
最近鑽研這件事的心得提出來報告一下, 如果有需要的同好歡迎一起練. 如果有前輩有更好用的手技心法, 也請不吝指點一下. 我相信這裡面寫的技巧, 一定有人已經在用了, 只是沒有寫出來, 至少我沒看到過. 我特別把這些整理出來, 主要是先前也爬文看到很多東西, 省下我很多摸索的時間, 也少花很多冤枉錢, 因此來報恩一下. 這種一張圖都沒有的文正常應該沒人想回, 如果你看了覺得有幫助, 不妨回文頂一下, 讓其他人也有更大的機會看到囉.

1. 手持相機的標準姿勢和按快門的手技.
這和主題無關, 但是需要先說明, 老手請包涵. 手持相機的標準姿勢是
(a) 右手握手把.
(b) 左手掌朝天托在鏡頭下方.
(c) 雙臂盡可能夾在身體旁, 但拍直幅的時候, 若沒有垂直手把, 就會變成只有左臂夾在身體旁.
(d) 下盤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穩囉, 有時不得不跪.
這個是初學使用SLR的相機一定要練習的姿勢. 但小DC別這樣拿, 會被笑.
習慣了拿相機的標準姿勢後, 接下來要練習的是右手食指按下快門, 但就只有這隻指頭在動, 身體其它部分不動完全抵銷食指力量, 維持相機紋風不動. 這個按快門的手技是意念和身體的協調問題, 可以先空手練習一陣子再用實機. 練到小有成果時, 沒有防手震功能, 用50mm鏡頭也可以在1/60s快門下拍出每個pixel都清楚的照片, 成功率應該有90%以上. 提升到1/30s是可能, 只是要靠更多練習, 此外需注意Kent大大說的有些機身會有反光鏡造成的振動問題. 但要再更進一步到1/15s甚至是1/4s還有魔神級的1/2s, 就要搭配呼吸的控制, 這個我練得不太好, 沒什麼可分享的. 可能要由別的大大來指導一下.
按快門的手技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很多好鏡頭還沒加上防手震. 就算是有防手震的功能, 把按快門的手技練好, 再搭配鏡頭或相機的防手震功能, 手持拍攝能力就會更強大.
2. 景深很淺時半按對焦後旋轉構圖的手技
這個技巧只適合用在景深很淺的手持拍攝情況, 最常見是開大光圈的近距離頭肩人像. 這個技巧我才剛開始練習, 它和我十多年來已習慣的標準姿勢有點衝突, 需要使用更多的手臂和手腕力量, 我想我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它.在此還是提醒大家, 這個手技是不一定需要的, 如果是專拍風景的, 大概一輩子都不需要練這招, 練了反而容易覺得不夠穩.
一般我們習慣拿相機的標準姿勢後, 拍照時上半身會繃的很緊, 以避免震動. 所以為了求穩固, 半按對焦後要構圖往往很自然地使用腰部的旋轉或搭配以脖子為旋轉中心的動作, 或甚至連腳都動了. 但因為旋轉軸心不對, 和成像中心差太遠, 這在景深很淺的情況就容易造成失焦. 盡量採用接近的對焦點, 減少旋轉的角度會有所幫助, 但有的機身就只有少數對焦點可以保證配合大光圈鏡頭, 其它對焦點會不太可靠. 而且對焦點越多反而越不好選, 所以難免還是得做一些旋轉.
一個簡易近似解決的方法是SLR要變成以鼻頭(橫幅, 或以左眼對焦的直幅)、右眼(以右眼對焦的直幅) 或左手腕為軸心旋轉相機, 身體其他地方都不轉, 只有前臂和手腕移動. 其他種類的相機也有相似的技巧. 前面說是”近似”是因為以橫幅SLR為例, 鼻頭和鏡頭光軸還差了3cm, 和底片平面還差了1cm, 所以旋轉還是會伴隨一些景深區的不規則位移, 但這樣轉已經比用脖子為軸心旋轉改善了很多, 至少位移變得可預測了. 在旋轉角度不大的情況, 通常可以利用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的場曲特性, 不做任何的修正一樣維持合焦.
場曲就是說成焦區不是個平面, 景深區因此也就不是平的, 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的場曲特性通常是在邊角景深區會比較靠攝影者這邊. 試想用某個對焦點對焦, 但要構圖時該點需移到更邊角的時候, 景深區若是個平面, 在旋轉後原本對焦的角度其景深區應當會向遠處跑去. 但剛好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的場曲特性會幫你把景深區拉回來一點, 所以雖然景深很淺, 只要你旋轉的軸心沒有差太多, 失焦的可能性並不大. (註: 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時邊角的MTF通常很差, 這和場曲是有關係的. 但這在人像方面其實是個好特性, 所以不要再誤會是它設計不好喔.)
3. 預測焦點因旋轉產生的移動
如果你需要旋轉的角度很大, 或是你的鏡頭場曲特性剛好比較平坦, 也許你需要為旋轉而做一些焦點的修正. 這個方式又更進階了, 它是隨著鏡頭焦距, 光圈和工作距離而不同的, 需要花時間去感覺所需的修正量. 試想用某個對焦點對焦, 但要構圖時該點需移到更邊角的時候, 景深區若是個平面, 對焦就要先對在近一點點的地方, 旋轉後景深區會傾斜, 在剛才對焦的那個角度景深區是往遠方跑, 抓得對就會剛好補正回去. 例如本來該要對眼珠, 就刻意對睫毛之類的. 但這種補正通常是微幅調整景深區幾個mm的動作, 手和身體不穩, 或是旋轉的軸心差太多, 就會沒辦法使用, 必須要先把基本功練好, 才能這樣施行. (註: 通常微距鏡會有場曲平坦的特性, 和人像鏡不同. 所以比較可能用到這樣的技巧.)

最後, 機身的反光鏡, 磨砂玻璃和對焦晶片畢竟是走另外一條光徑(和到感光元件的光徑不同), 它的機械公差會影響到自動對焦的準度, 而且隨著出廠越久, 操的越兇, 它就偏得越多. 這個有Kent大大一整系列的文章可參考, 一定要看. 再來是大光圈鏡頭常見的縱向色差(LoCA或LCA, 俗稱紫邊), 會造成微縮光圈時焦點向後跑, 甚至隨光源波長而有不同的偏移量, 這些問題就只能注意它, 習慣它, 回廠修理或用自己的經驗修正它. (我通常是選擇不微縮光圈, 以避免焦點後移的問題. 但遇到要縮光圈同時拍兩個人的時候, 也還是被這個問題弄得很煩. 我不知道有CPU的鏡頭真的會記下這個偏移量去做補正嗎?)

總之, 有可靠(但不一定是昂貴)的機身和鏡頭, 再配合好的姿勢和手技還有一顆清楚的人腦, 就可以提高合焦率, 抓到更多的好表情. 空有好的機身, 沒有好的姿勢和手技, 註定還是會常常失焦的. 那並不是因為機身不夠好啊, 別以為花錢下去就會解決.

附錄1: 頭肩照景深試算
(以電腦螢幕100%看, 可接受模糊圈挑剔至單pixel, 以前底片時代沒有這麼變態啦! 這是數位時代對焦困難度暴增的主因, 就是大家都變態地一個一個像素在看! Me too.)
公式請看維基百科, 稍有近似, 但主要是用於得取其數量級, 請不要太介意誤差.
例一, 大人:
85/1.2, 5DM3(像素6micron), 成像平面54cmx36cm, 放大率1/15
景深=2*Fno(=1.2)*c(=6 micron)*(m+1)/(m^2), m=1/15 -> 3.4mm
例二, 小孩:
85/1.2, 5DM3(像素6micron), 成像平面32.4cmx21.6cm, 放大率1/9
景深=2*Fno(=1.2)*c(=6 micron)*(m+1)/(m^2), m=1/9 -> 1.3mm
50/1.2, 7D, 60D, 550D, 600D(像素4.3micron), 成像平面33.5cmx22.3cm, 放大率1/15
景深=2*Fno(=1.2)*c(=4.3 micron)*(m+1)/(m^2), m=1/15 -> 2.5mm
例三, 嬰兒:
135/2, 5DM3(像素6micron), 成像平面19.1cmx12.7cm, 放大率1/5.3
景深=2*Fno(=2)*c(=6 micron)*(m+1)/(m^2), m=1/9 ->0.8mm

附錄2:
順道講一個結論, 全幅機身搭85/1.2在0.9m雖無敵夢幻, 但幫小孩拍頭肩照時, 若想來個近一點的特寫, 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到最近對焦範圍的極限(0.9m, 0.11X)之內, 無法合焦, 這個問題延伸環也幫不上忙. 此時用85/1.8(0.13X) or 100/2.0(0.14X) or 135/2.0(0.19X)會比較方便, 至少有多一點機會做特寫. 這幾支鏡頭的工作距離都是0.85m以上, 拍別人的小孩時不會造成被拍攝者的壓力, 但拍攝時的空間需求也比較大一點, 會有疏離感, 因此不容易有比較密切的互動. 使用APS-C機身搭50/1.2 or 1.4 (0.15X for FF)因為工作距離比較短, 比較容易安排家人來互動, 抓到好的表情. 它的淺景深特性也和全幅機身搭85/1.8相去不遠. 而其重量輕, 也比較容易外拍. 我認為這是綜合考慮後, 幫自己的小孩拍頭肩照最好用的組合. 這件事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花時間研究對焦方法的原因, 從0%到>50%, 總算是重新覺得自己又會對焦了. 以上說完了, 大家拍照去吧.



護貝一下,萬一弄丟損失就大了。

謝謝大大不吝分享。
男人都有大男人主義,但他們也同時會攬過所有的重擔;女人一直呼喊男女平等,卻把所有的活都推給男人,另外還拿走男人兜裡所有的錢,然後四處說男人如何如何不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