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朋友在轉接玩手動鏡,和朋友去戶外走走他也帶了二顆m42鏡頭來用

看他轉了半天,,感覺照出來成像就是淡淡的感覺,成像也不會很銳利,說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想請問有玩手動鏡的朋友,,到底玩手動老鏡的魅力是什麼? 很想瞭解

後來他借我一顆pentax m50 1.4 光圈很大但拍起來感覺沒什麼特別的fu

很喜歡老鏡的做工,,感覺就像看到古典的精品一樣,,只是照出來的成像好像沒有現代鏡好

而且手動對焦又很慢..

請老鏡玩家說說喜歡手動鏡的原因,或是有老鏡達人可以po一些照片讓我能更瞭解老鏡的魅力 感謝^^
http://www.flickr.com/photo.gne?id=
手動鏡已經蓋到3000多樓了,竟然還是被忽略了,唉......。

一般而言,手動鏡並不一定會比現代鏡銳利,但每一顆鏡頭都有它的特色以及色彩表現。
最主要是因為它是玻璃鏡片,而非現代自動鏡的塑料(合成樹脂)鏡片,
因此它的色彩表現也會較塑料鏡片來得精彩跟豐富。
或者說,每一顆手動鏡都有它的特色,會運用的的話,它的特色就會顯現出來,
不會拍的話,跟一般kit鏡相比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至於每一顆鏡頭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要請您多到手動鏡分享區走走才能知道差別在哪裡了。

早期底片機流行時,諸如Pentacon, yashica, Takumar, vivitar.....等牌子都有50mm, 28mm等焦段大量生產的鏡頭,價格因此很便宜。所以如果能拿這些這些便宜的鏡頭,拍出不輸給現代鏡的效果,那就是其中之一的樂趣。
還有,如果你不是個很講究快拍,搶拍的作風,那種慢慢手動對焦,
然後聽到嗶一聲的合焦聲,再看看照片是準焦時,則是充滿驚奇的喜悅。
聽起來有點自虐,但強迫自己用最原始的手動方式來對焦所拍出來的照片,
反而成就感會較自動鏡拍出來的來得強烈,特別是色彩的鮮豔度超出預期時,感受更加不同,
這大概是它的真正的樂趣所在吧。

你可以把鏡頭當作是眼鏡來看待,
你如果戴過玻璃鏡片的眼鏡,相信一定會看出它的色彩層次感跟塑膠鏡片的差異在哪裡。
像我戴的眼鏡是用nikon的塑料鏡片做的,但再怎麼看,色彩就是沒有玻璃鏡片來得鮮明,
只因為較輕才戴它而已。現代自動鏡之所以幾乎都換成塑料鏡片,也是因為它輕,
可以用馬達來驅動變焦,所以才會變成主力。不然,
如果不是使用了諸如超低色散及人工螢石等特殊材質鏡片,通常玻璃鏡片還是較通透些,
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吧?

不過像Leica、Carl Zeiss、Voigtlander這些老字號的鏡頭商,即使是手動鏡,
也不會比自動鏡的L鏡便宜到哪裡去,甚至有時候會貴上不少。
但是貴有它貴的理由,這個如果你平常有在注意,應該都可以知道為什麼,
而手動鏡交流區裡也可以找到這些牌子的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其它如果想再深入一層的了解,
就請上網多作功課或到手動鏡交流區參觀參觀了。



lulu7361 wrote:
最近看到有朋友在轉接玩手動鏡,和朋友去戶外走走他也帶了二顆m42鏡頭來用

看他轉了半天,,感覺照出來成像就是淡淡的感覺,成像也不會很銳利,說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想請問有玩手動鏡的朋友,,到底玩手動老鏡的魅力是什麼? 很想瞭解

後來他借我一顆pentax m50 1.4 光圈很大但拍起來感覺沒什麼特別的fu

很喜歡老鏡的做工,,感覺就像看到古典的精品一樣,,只是照出來的成像好像沒有現代鏡好

而且手動對焦又很慢..

請老鏡玩家說說喜歡手動鏡的原因,或是有老鏡達人可以po一些照片讓我能更瞭解老鏡的魅力 感謝^^
...(恕刪)


請問樓主有開過手排車嗎?
喜歡玩老鏡理由 - 拍賣樂趣+磨鏡+同規格接環+保值

拍賣樂趣 - 除了國內,手伸長點可到EBAY,
尋鏡競標的樂趣,有經驗的就能體會。

磨鏡 - 老鏡不比現代鏡,現代鏡各項表現都很高,
假設現代鏡各項表現都有80分左右的水準,
而老鏡可能多數低於80,但可能有一樣高達到90分,
對我來說尋找老鏡的90分,這磨合研究的過程還滿有樂趣的。

同規格接環 - 以樓主提的M42來講,光東德西德就好幾家可玩,
可以體會各家不同的特色,而且M42還可再轉接上DKL的鏡頭。
現代鏡的接環規格,選擇上就沒那麼多了。

保值 - 遇過有同好,玩完出掉後才會再進下一顆,看他這樣玩花費也不大。
通常只要別買太貴被"共潘阿",玩完出掉後不會虧太多。


至於這樣的話客觀點看比較就好,
leon-ex wrote:
最主要是因為它是玻璃鏡片,而非現代自動鏡的塑料(合成樹脂)鏡片,

leon-ex wrote:
現代自動鏡之所以幾乎都換成塑料鏡片(恕刪)

無意冒犯發文大大。
只是”這樣的話”看多了,但卻沒看到說明例如哪些鏡頭是塑料鏡片?
怎樣判斷為塑膠鏡片?或是從何得知為塑膠鏡片?


這篇發在傳統與特殊相機版應該會比較多同好回應樓主。


個人認為簡單敘述就是體會那"缺陷美"
或是像讀光學歷史般的使用它
而用現代鏡的角度就自然看不出它的美。

這顆不是老鏡,但比多數老鏡還差...它只是顆CCTV鏡頭


向陽 On Flickr by Zakof photography
MTB LIFE wrote:
無意冒犯發文大大。
只是”這樣的話”看多了,但卻沒看到說明例如哪些鏡頭是塑料鏡片?
怎樣判斷為塑膠鏡片?或是從何得知為塑膠鏡片?

sorry,大凡kit鏡,應該清一色都是塑料鏡片,不然就是塑料比重佔相當高。
18-55九成九應該是, 50/1.8,55-250, 18-135等等,應該是塑料比重滿重的,不然重量不應該這麼輕才對,
若全是玻璃製的,相信銳利度不應該只有這樣而已。
ef35/2.0,50/1.4,85/1.8,應該也是塑料放不少,塑膠感也很重。
鏡頭很大一顆,但重量卻不成比例時,多半放了不少膠料在裡頭,這是我玩過手動鏡後,再對照自動鏡所得到的結論。當然,還是要扣除一些金屬材質造成重量有所不同的差異。有機身馬達,再加上防手振,重量都能維持在500公克以下甚至200公克左右,很難相信塑料用得少了。

若單以鏡片來講,舉凡非球面鏡片這樣的混合式鏡片。就是用樹脂淋在玻璃鏡片上,讓他們合為一體的(ef10-22這類的廣角鏡,重量與口徑不成比例,多半也放了不少)。

或許我個人不應太武斷說現代鏡幾乎都是塑料鏡片,只能說滲有不少塑料材質的鏡片,至於L鏡裡頭用到玻璃鏡片的比重就會較重一些(一般而言日本人的玻璃研磨技術往往不如德國蔡司及徠卡等老相機廠這樣駕輕就熟,但只能說"往往",手動鏡時代,日本也有許多強大如東京光學的夜之后NOCT 58mm F1.2的作品,只是會把研磨師父操得半死而已),所以價格也就貴了些。而且現代的研磨鏡片通常小不下來,只能以研磨出大面積的鏡片來換得高畫質、立體感還有"量產化"的要求,重量很難跟著輕下來。像85/1.2L所花費的人工就很多,研磨難度較高的關係。

至於人工螢石本身也非玻璃材質,但也不是合成樹脂,詳情要問業者了。
相關的討論,底下這一篇是比較有講到一些重點的,但還不夠詳細,因為只有業者才知道哪些鏡頭裡頭放了多少塑料鏡片這樣的商業機密
友站連結
老鏡頭除了M42還有很多接環...PK.PB.EXA...很多很多.
同一個鏡頭也有不同的對應接環
老鏡頭..手動對焦.光圈還要自己調
很麻煩....所以大大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這樣價格才不會越漲越高...嗚嗚..我都買不到)
....
以下為解毒照...看看就好




老鏡一般抗耀光都不是很好

晴天順光或許好一點(這是同一顆鏡頭拍的)


加上轉接環之後.EXIF檔會變的很好笑


有時候還給你二線性...
自動鏡很方便...上35L就一顆搞定...
老鏡頭採用玻璃鏡片、金屬鏡身,有個壞處是很重
小小一顆的份量感就“很有感覺”

不過既然是在Canon版,現代DSLR又肥又重那麼多人都不在乎了
我想老鏡頭的重量根本不算什麼吧

但如果是M4/3、NEX之類的用戶,玩轉接老鏡頭的時候
就可以明顯得感受到“輕便性”消失了

不過純機械的好處是超級耐用,動輒數十年以上的耐久司空見慣,說是可以傳家一點不誇張
電子鏡頭近十年才起步,要與老鏡頭比耐久度,電子鏡都太年青了,比對樣本資歷還不足...

對我來說,老鏡頭的做工質感,與手動轉起來的清脆光圈檔位、還有柔滑的對焦環阻尼
都是很有FU的致命吸引力,如果畫質也不錯,就會有賺到的感覺!!

且老鏡無電子接點,可以不斷被轉接到各式相機上使用
在投資上,更讓我感到比較划算,不會被某牌榜死

近代紅圈頭對我來說只是“工作用鏡頭”,表現無庸置疑,但是不會對它有太多感情

解毒照~
OM50mm/f1.4(約70年代末~80年帶初出產,單層鍍膜,抗曜光差了些)






OM50mm/f1.8(單層鍍膜,年代與樓上一樣,但是便宜很多,f1.8就有不錯的表現,這顆也比較輕)






lulu7361 wrote:
最近看到有朋友在轉接...(恕刪)



以前有個老笑話. 鏡頭是論斤賣. 越重的, 越貴.
當然這個笑話對現在的電動鏡頭是有點過時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