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件事就是開箱,來瞧瞧這支讓顧俊說了好幾遍喪心病狂的適馬鏡頭。
官方介紹就不提了,反正就是支因電影而生的好鏡頭,40mm,嗯…是個很尷尬的焦段,一般人進可選50mm,退可買35mm,接近的焦段,但價差就1萬上下,加上嚇人的重量與體積,但優異的成像畫質,相信令很多人觀望中,今天就來簡短開箱。
1. 一如往常ART系列白色風格的紙盒。

2. 開箱後,可見一個SIGMA典型的長方形黑色鏡頭袋、鏡頭袋背帶、恆伸保證卡、說明書,除此外就沒了,非常簡明。

3. 鏡頭當然就放在這個鏡頭袋裡囉!

4. 裏頭放了塑膠袋包裝的鏡頭本體與遮光罩。

5. 本尊現身,外表一如ART系列的簡潔,三種不同磨光質感的金屬組合而成,前方是很大片的對焦環、改良過的遮光罩寬螺紋和清爽的中扣鏡頭蓋。

6. 中間對焦尺區域印了40mm 1:1.4 DG 82mm口徑的字樣,側邊為對焦模式開關,並印了日本製造的字樣。

7. 改良後的新遮光罩,相信用過其他ART系列的人都知道遮光罩一直是個痛,一開始還好裝,用久了是騎虎難下,所幸很多人就不用了,而新版遮光罩非常順手好裝,欲拆下時只要按下一旁的按鈕即可轉下,也避免了遮光罩偶爾突然鬆轉,造成搶拍時拍到了遮光罩的問題,不過要吐槽一下的是這個內縮卡口處表面採用的是蒙皮材質,這是個很不智的設計,雖然能增加摩擦阻力,但適馬難道你忘了早期脫皮與黏手的小詬病嗎?小弟原本是要放在人造皮草開箱的,一放上去,挖哩個黏滿了小棉絮,所以接下來的照片就一堆棉絮相伴。

8. 遮光罩內緣依舊是消光螺紋,差別是卡口處可見多個螺絲,說明蓮花瓣和卡口是組合的。

9. 清透明亮的前玉。

10. 側邊明顯見改良後較寬的遮光罩螺紋。

11. 後玉也是清透明亮,卡口處亦有防滴防塵的膠墊。

12. 爽朗的鏡頭蓋。

13. 遮光罩合體後的模樣。

14. 和SONY A7M3、副廠手把與自家MC-11合體後的樣子,一整個巨大。

15. 另一側的合體照。

16. 硬要找個難兄難弟就屬他莫屬了~CANON 24-70 F2.8一代,這體積不用說了,就是個移動啞鈴。

優點:
1. 成像優異,色澤飽滿,F1.4似乎就是銳利的可用光圈,縮一下可以更銳利,與陽光對幹下幾乎沒有紫邊。
2. 對焦速度頗快,暗部對焦也不錯,搭配SONY的AF-C也是飛快合焦(MC-11韌體還沒更新),超聲波馬達聲也比以往小,有助收音。
3. 改良的遮光罩更容易安裝拆卸(不過一般人到時候應該還是會買副廠的來用吧?),滑順與較大的對焦環,手感不錯。
缺點:
1. 重且大,裝在無反上感覺頭重腳輕,若要一手持鏡一手觸控對焦會非常吃力,如果只持握機身,感覺MC-11隨時會崩了,更別說使用槍背帶了,由於大且長,相機包空間相對占用不少,或許這顆鏡頭更適合因應電影用的大型機器吧?
2. 較大且不常用的82mm口徑增加了些許保護鏡與鏡頭蓋的成本,不過既然會買這顆鏡頭,這點小錢一般就不計較了。
3. 遮光罩的蒙皮材質容易黏棉絮粉塵。
以下多是使用6D2短暫拍攝,風格自動、區域對焦,幾乎都是f1.4光圈,大多是觀景窗拍照所以略有失焦(真的太重,觸控對焦有點累),請諸位見諒!(6D2對焦準度~你也知道嘛)
這是一所位於雲林縣水林鄉蔦松的偏鄉國高中,是一所公辦民營的藝術實驗學校,裏頭有舞蹈、音樂與美術三個科系,音樂系聖誕前夕時也參與了奇美博物館的快閃演出,舞蹈是以中國古典舞為主,近年來也積極參與各地的活動表演,至於今天拍攝的題材主要為美術,多數為該校國、高中生實作,部分為該校畢業生的創作,水準頗高,如果您有幸來了南故宮、北港燈會或鰲鼓溼地遊玩,不彷可以順道來這所學校參觀~喝杯咖啡。
手機版可能無法看較高解析度照片(因為我的Mobile01一直搞不定上傳),所以可以直接上Flickr相簿去看看畫質,SIGMA 40mm f1.4 ART
下禮拜去台東史前博物館-南科館參觀再來添個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