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定光圈F2.8在aps-c真的有優點嗎?

魯獅 wrote:

這個景深問題也是實際比較過才會知道,大家總是認為[景深計算尺]就是明證?
但實際情形呢?為何一些以前拍過底片機的風景人,何以使用Canon系統卻捨Canon 20mm,24mm不用,卻要那麼麻煩買那C/Y手動鏡(21mm和25mm)來拍風景照呢?



同片幅,不同廠牌同焦段鏡頭,景深是一樣的!
不同片幅,同焦段鏡頭、牽扯到景深,我還是搞不懂,我會說錯,還是由其他人做解答!

以前的人神話C/Y手動鏡,可以自動對焦何必再花錢,浪費心力去慢慢的手動對焦!
就算你拍CANON和C/Y手動鏡,AB對照圖,有多少人能看出畫質好壞!


魯獅 wrote:
摘錄一段舊文
應該有人注意過:
使用同一部機身(先不考慮該機身測光準確與否因素)且使用相同光圈但不同焦距鏡頭,測出來的快門值不一定相同。同理,相同焦距但不同廠牌鏡頭也一樣會如此。

這就關係到該鏡頭結構的設計因素,導致經鏡頭進入到相機測光系統不相等的進光量。

例如個人現役中的Contax測距連動相機G系統。
我用AV模式,光圈f11,G2裝G90和G45各測得1/125秒;G35、G28、G21各測得1/60秒;G16測得1/20秒。

測光場地是一整片所有鏡頭都能含蓋進去的柏油路面停車場或一堵灰色的牆壁。
使用測光表的入射式測光方式若所測得的結果是f11、快門1/125秒時。
您說我能直接就套用在G16、G21、G28、G35、G45、G90各顆鏡頭來拍照嗎?

曾經試過以使用測光表的入射式測光方式所測得的結果應用在G21、G28、G35這3顆鏡頭是曝光正確的;可想而知,G45、G90必定曝光過度而G16就嚴重曝光不足了。

因為以前也同時使用沒有測光表的120腰平式機身,必需先以135機身測光後再套用在120相機使用,因此必需找到測光值較準確的數據,才不致於浪費120正片,當時只有使用G21、G28測得的EV值才能套用在120機身使用.



底片時期不懂!
應該是測光系統有問題!
曝光不足應該是店家底片沖洗時減感了!

現在數位化了,你找G16、G21、G28、G35、G45、G90,用你的5D2重測一次!


魯獅 wrote:
tlinker大您一定也沒聽說過,以前拍正片,我的測光和一般人拍照的測光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拍照我是從來不是拿相機對著眼前的被攝場景測光的(只用中央偏重測光),而是以一塊灰布放在鏡頭前面,保持與被攝場景平行來測光,當然,我就不必儘量尋找場景中的中灰地帶來測光,也不需要甚麼黑減白加的曝光補償了,因為當時幫一家出版社拍童書插圖,每個月都得環島一圈,花10到15天的時間拍數百張4本書的插圖,不能有任何一張正片的曝光太離譜而不能使用需得重拍的地步,重拍不但要花時間和氣油及底片成本,也會導致影響了該月的出書檔期,為了達到張張正片曝光準確些,才發現,光圈相同進光量卻不一定一樣(快門速度就必需不一樣,才能拍出曝光一樣的照片,尤其正片寬容度窄,不能差到半格以上).

現在數位單眼拍照,我是連測光動作都免了,改以檢視拍得的照片來增減快門速度,以達準確一些的曝光照片.




你以前底片時期怎麼測光,我沒興趣!


現在數位化以數位化為主!
單就討論原理的話,底片機的變因比數位機單純多了~偷檔的這種說法也常常聽到。
至於「同片幅,不同廠牌同焦段鏡頭,景深是一樣的」這似乎違反了實作上的經驗,
光是鏡頭內部的鏡片配置都不一致了,吹毛求疵的講最多也是有相近的景深,完全一樣?
拿一顆60mm micro和24-85 whatever的60mm段會一樣?


meridian wrote:
DxO mark有做transmission test
http://www.dxomark.com/index.php/Lenses/Camera-Lens-Database/Canon/EF24-105mm-f-4L-IS-USM/(camera)/436#tabs-2

(點網址後要再點transmission這個標籤)

24-105並沒有你說的現象, 35與85只差0.1stop而已, 肉眼其實看不出來
恆定光圈鏡頭其實只用了很簡單的方法來達成恆定
其實這些鏡頭原本都是不恆定的, F4恆定光圈鏡頭, 廣角端光圈可能會達到F3~3.5
只是在光軸之中加入一個葉片遮罩可以隨焦距改變大小, 遮蔽多餘的光來製造恆定光圈的效果


一直想不透魯大說的CANON景深比CONTAX淺是什麼道理
看了大大的說法有點理解與想法了
可能魯大用的是CANON變焦鏡?
雖然鏡頭用遮光達成恆定光圈
但其實際光圈卻是更大一些的
所以造成了CANON景深更淺的現象
不確定是不是會這樣
但是與本樓呼應的話有個現象
拿恆定2.8的鏡頭來拍照
其淺景深是可以超越同焦段定焦鏡的?
還蠻有趣得勒
魯大枉費你身為職業攝影拍照無數,就Canon 24-105 L鏡而言,「同一部機身、相同光圈在不同的焦距測出來的快門值不一定相同」。首先必須看畫面光度分佈的狀況,另外我們也必須記住相機使用的是反射式測光系,因此把相機架在雲台上裝上24-105 L鏡對著某一景物用同一光圈拍攝,24mm測得的快門速度和105mm測得得速度很難相同;如果使用點測光則有可能相同。如真要瞭解就必須找一面佈光均勻的牆做測試;至於不同廠牌、同焦距的鏡頭景深不同確是事實,大部分的鏡頭說明書後面都附有景深表,拿出來比較便知。

alexander1027 wrote:
一直想不透魯大說的C...(恕刪)

我手邊兩顆變焦恆定光圈鏡頭17-40, 24-70都有這種葉片遮罩
從鏡頭前面看進去, 再轉動變焦環, 就會看到裡面有個像光圈葉片的東西會隨著焦距改變直徑!
起初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
但後來在Olympus版看到鏡頭可以"超頻"的文章
才知道恆定光圈變焦鏡為什麼可以恆定的秘訣就是這個遮罩

步入中年走下坡 wrote:
不能用閃燈,看是不要拍還是iso開更高,
24-70 是 EF鏡,它的F2.8在FF上效果自然與aps-c不同,
更不要說24mm端比17換算過的27mm好多了,
大砲有大砲的用處,更何況它是定焦,
不知道你談它做啥?

大光圈不是追求散景,
但鏡頭做了大光圈負擔那個重量,卻沒有散景,
這才是我要說的點,
你拍小東西靠近才有散景,那是物距特性不是光圈效果,
17-50 F2.8的散景比起55-250還沒感覺,
除了標準鏡頭的F2.8沒效果之外,
有一隻設計很多餘的鏡頭t116,
它的F2.8不知道做來幹什麼?
就單純提升安全快門?
大家買東西前先想一下效果在那裏?
不是看到F2.8就盲目吹捧,
aps-c上的標準變焦鏡我覺得都很棒,
是因為性價比很高,鏡片設計出的畫面成像好,
而不是恆定F2.8,
如果是17-50沒有恆定光圈有防手震但畫質好,
輕一點,便宜一點,那是更好的選擇。

望遠變焦不用講,望遠有望遠端的特性,
本來安全快門需求就高,加上視覺壓縮,
雖然焦平面淺,但其實比短焦更容易控制景深在物體邊緣,
因此更大的光圈可以拍更動態的物體。

這樓很多新手參加,
不知所云的觀念實在回不完,


出師表最後一句送給你還蠻適合的。我本來以為你講話跳躍太快,但是現在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純粹是不懂在亂扯,然後還說別人是新手,簡直就是做賊喊抓賊。

大光圈只能是為了追求散景?

我不知道是否我解讀錯誤,但你似乎認為變焦鏡大光圈散景比定焦鏡同樣大光圈散景差,除了鏡頭設計方式不同造成散景呈現方式不同,有哪個大光圈變焦鏡在調到與定焦鏡同樣焦段與光圈時景深效果天差地遠的?

另外恆定光圈變焦鏡普遍畫質會比變動光圈的變焦鏡來的好,廠商在這點投注比較多心力設計與製造,用料也比較好,用在 A 模式上也不用因為變動焦段後原有光圈值跑掉,除了有人提到的十字對焦點問題以外其實好處很多,缺點就是重,這叫物理限制。如果比較過恆定光圈變焦鏡跟變動光圈變焦鏡拍出來的照片還能說 APS-C 變焦鏡都很棒,不需要恆定光圈,我只能說你的眼鏡度數不夠,難怪會拉出這一大段不知所云的討論串出來。

ttlinker wrote:
你以前底片時期怎麼測光,我沒興趣!
現在數位化以數位化為主!

我拿數位機以後 的 測光, 9成9 都和 魯大師 講的一樣, 就是 當場檢視, 看到不對勁, 再調再拍, 直到 檢視 滿意 為止..

沒時 檢視 就係 圍曝...

反正回家 都要挑一張 RAW 來拉..

bulibi wrote:
出師表最後一句送給你還蠻適合的


出師表好長一篇, 早忘光了~ 所以搜尋了一下

前出師表最後一句: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後出師表最後一句: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ttlinker wrote:
你以前底片時期怎麼測...(恕刪)
要是P Tv Av這麼好用哪還要M與曝光補償......
相機的自動測光是會被騙的,魯獅哥哥的那種測光是最萬無一失的
要是今天的拍攝數量很大,白平衡設定好,一次拍攝下來基本上快可以直出送件了

而現在數位化以後就輕鬆了,先Av/Tv來決定初始設定,然後看環境來細部調整
反而比較要擔心的是白平衡的問題,如果是很要求的話也是可以模仿魯獅哥哥的方式
去買有一面是有18%灰的的反光板來輔助,確保每個環境下的白平衡是一致的

不過呢......一般人很少玩到這麼講就,這已經是工作室的玩法了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