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定光圈F2.8在aps-c真的有優點嗎?

宅男乙 wrote:
我拿數位機以後 的 ...(恕刪)

edbass wrote:
要是P Tv Av這...(恕刪)



疑!
我又沒反駁數位怎麼拍,怎麼兩位一直噹我????
開大光圈只為了追求散景......

如果這樣,怎麼還在吵 APS-C 和 FF...?
還不快拿一台中片幅出去? F2.8 就糊的不得了.....

(反正都要扛恆定光圈長變焦... 光鏡頭都可能比中片幅重)
-= 散仙 =-
ttlinker wrote:
疑!我又沒反駁數位怎...(恕刪)


可能是因為您一直噹別人...
每次魯獅兄一發言,就一堆人出來噹...

這樣有顯得自己比較強嗎?





Lang wrote:
可能是因為您一直噹別...(恕刪)



沒有比較強!

Myalegon wrote:
其實我也沒有覺得魯獅...(恕刪)


岔題一下

其實鏡頭在特殊條件下是可以突破繞射限制的

某些應用了近場光學以及電漿子技術的鏡頭,可以在顯微鏡的應用上突破光學的繞射限制

edbass wrote:
而現在數位化以後就輕鬆了,先Av/Tv來決定初始設定,然後看環境來細部調整
反而比較要擔心的是白平衡的問題,如果是很要求的話也是可以模仿魯獅哥哥的方式
去買有一面是有18%灰的的反光板來輔助,確保每個環境下的白平衡是一致的

不過呢......一般人很少玩到這麼講就,這已經是工作室的玩法了


講究的人是拍 RAW 回家在 "校正過的螢幕上" 確保白平衡的.

ttlinker wrote:
疑!我又沒反駁數位怎...(恕刪)
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盲點,我也發過讓人砲的文章或是回文

而回到光圈全開的品質堪用與否上的話,除非有用非球面鏡,低色散鏡片與FLE (floating lens element)
以100%或是200%那樣的方是去檢視照片,有些L鏡在全開畫質可能是很悲慘的
不過是否悲慘也是見仁見智的事,只是說這三種東西全用下去的鏡頭價錢很嚇人就是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魯獅 wrote:
另外,我也試過,每顆鏡頭的相同光圈,它的進光亮都不是一樣的,並非每顆鏡頭在相同光圈時,在同一時間,拍同一場景,快門速度都是一樣的,才能拍得一樣曝光的照片.


其實這個牽涉到的應該是T光圈的問題
一般光圈標示都只有標示F光圈(物理光孔大小)
但考慮到實際的透光量,部分鏡頭會加上T光圈標示

例如Minolta 135 STF實際上是F2.8的鏡頭,但是因為內部光學結構的關係,實際的通光量只等於F4.5的鏡頭
通光量的多少,會與鏡頭鏡片的鍍膜也有關連性

ttlinker wrote:
魯獅 wrote:

這個景深問題也是實際比較過才會知道,大家總是認為[景深計算尺]就是明證?
但實際情形呢?為何一些以前拍過底片機的風景人,何以使用Canon系統卻捨Canon 20mm,24mm不用,卻要那麼麻煩買那C/Y手動鏡(21mm和25mm)來拍風景照呢?



同片幅,不同廠牌同焦段鏡頭,景深是一樣的!
不同片幅,同焦段鏡頭、牽扯到景深,我還是搞不懂,我會說錯,還是由其他人做解答!

以前的人神話C/Y手動鏡,可以自動對焦何必再花錢,浪費心力去慢慢的手動對焦!
就算你拍CANON和C/Y手動鏡,AB對照圖,有多少人能看出畫質好壞!

底片時期不懂!
應該是測光系統有問題!
曝光不足應該是店家底片沖洗時減感了!

現在數位化了,你找G16、G21、G28、G35、G45、G90,用你的5D2重測一次!


您看不出差異,並不表示每個人都看不出
實際上,我覺得某些鏡頭是看得出差異的

另外,也請您做好功課,G16等G系列鏡頭,目前只有mirrorless機身可以轉接
就算鏡頭改裝,基本上也是改裝給Leica M系列RF機身使用而已

edbass wrote:
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盲點,我也發過讓人砲的文章或是回文

而回到光圈全開的品質堪用與否上的話,除非有用非球面鏡,低色散鏡片與FLE (floating lens element)
以100%或是200%那樣的方是去檢視照片,有些L鏡在全開畫質可能是很悲慘的
不過是否悲慘也是見仁見智的事,只是說這三種東西全用下去的鏡頭價錢很嚇人就是


這個有點持反對意見

非球面鏡,低色散以及FLE並非"絕對必要"
RF的世界裡面,以上三者都沒用還可以打的同焦段SLR鏡頭滿地找牙的例子並不少見
個人以為,良好的光學設計才是重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