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ionless wrote:
成像圈越小可以讓鏡頭解析力提高,只是同樣越小片福需要越高解析力...(恕刪)
沒錯,同樣在100%電腦上看,小片幅要放大到跟FF一樣,就必須要提高解析力。
魯大說的也有對的,同樣焦距片幅愈大的照的愈多,所以廣角鏡在FF就比較好發揮。
當然感光元件愈小,可能的雜訊就愈多,這是主要缺點,尤其在長曝或高ISO下,這時降低畫素密度可以有效解決,我想這是魯大想要低畫素的APS─C原因。
至於什麼ISO比較高,簡直胡扯,愈新的科技都可以解決,700D的ISO就比5D強。
不過大片幅的感光的確是比較靈敏。
還有一些什麼通透感、空氣感的虛幻名詞,我覺得心理因素比較大(或許跟前述雜訊有關)。
當然前面大大也說得對,最大差異就是FF比較貴,不僅機子貴,鏡頭更貴,當然有好的鏡頭的加持,FF拍出來或許真的比較好。
romario
相反的,以目前的技術出一款4600萬畫素的全幅機,那它的畫質和細節會優於目前APS-C1800萬畫素的機種嗎?
我可以給您一個肯定的答案,上述2者都是完全一樣的.
為何現在大家都說全幅畫質比較好呢?那是因為大家都是拿2000多萬畫素全幅和1800萬畫素APS-C來比較,當然畫素密度低的佔優勢了.
或許哪天Canon來一款6000萬畫素的全幅,那時候APS-C依舊是1800萬畫素,到時候恐怕大家反而會說,APS-C畫質好多了.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diffusionless wrote:
魯大言論看看就好。實...(恕刪)
物理光學上的"鑑別率"是固定的, 鑑別率跟口徑有關
其中 R 表示鑑別率(Resolving power),而 θ 表示最小的儀器鑑別視角, 也就是觀察兩個不同方位但發光顏色相同的點光源的方向角度差異極限值, λ 表示這兩個點光源的光波波長,d 表示洞孔的直徑。
簡單的說鑑別率就是兩個黑點距離很近,放在很遠的地方你會看成一個點,因為越遠你的肉眼"鑑別率"就不足了
所以我們以跟被拍攝物相同距離的情況下, 口徑相同的鏡頭光學成像在CMOS的細膩度應該是相等的.
但是APS-C上的接收感應器"點距" 跟全幅上的點距是不同的,全幅點距較大
假設現在aps-c解像力是1800萬像素,全幅的是2200萬像素
顯然的APS-C上點距是比較密的,所以相同的鏡頭,遇到更密的CMOS,那代表要更高的解析度的鏡頭才能有相等全幅的畫值, 除非你的APS-C上的CMOS只有800萬像素
以上的比較要Pixel by pixel去比較才容易看出來
當你顯示在大銀幕上用Pixel by pixel來觀看,像素密度比較高的APS-C來說其實它的鏡頭口徑要加倍的大才能有等同於FF的光學成像品質,所以你用相同的鏡頭拍APS-C看起來畫質會比較差,因為鏡頭口徑換算出來的鑑別率不足CMOS的點距,另外由於像素密度高的照片縮圖要做scaling,不同的演算法成現出來的畫質也會有差異,scaling所小比例越多畫質就會越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