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八聲的身份

有些雀鳥屬雌雄異色,這些鳥兒的雌鳥與幼鳥多數是羽色接近,不過兩者之間

仍有些微差異,如斑紋等。因此,這在識別時是會增加不少難度的。

上周五去了另一個排污渠等候翠駕,怎知剛擺好器材就開始下雨。除了一棵不足

3米高的闊葉樹之外,這裡是毫無遮擋的。在護得器材就顧不得自身的情況下,

瞬間即全身濕透。回家後立即開動抽濕機,幸好十多小時後所有器材袋能回復

正常。周六仍是陰天,前車可鑑,只好躲在家中。午飯後鳥友J兄來電,說北區

公園有鳥況。北區公園位於半島,不用半小時就可抵達,所以立即將328及小腳架

打包。




01.到場時只見這隻全身有黑斑的褐色鳥蹲在桃樹橫枝上。




02.稍後,牠飛落草地,似乎在尋找獵物。




03.從外觀上看,牠有杜鵑的形態。牠似乎頗為飢餓,連小樹枝也不放過。




04.雖然牠的覓食技巧相當稚嫩,但經過多番嘗試後,終於有回報---一條小蟲。




05.在場鳥友估計牠是隻八聲杜鵑,我檢視手機的鳥類名錄,發覺牠的羽色不太像。




06.回家在網上搜索,得知八聲有個赤色型(多是雌鳥)與牠的羽色很接近。然而,

這隻胸前的黑斑紋卻是縱向而不是橫向的。




07.後來得一些資深鳥友指點,在網上見到長尾縫葉鶯(代父/母)餵育被托養的

八聲幼鳥的照片,照片中的幼鳥胸前也是有黑色縱紋的。因此,我拍的這隻應是

八聲幼鳥。事後仔細檢視,看到有幾照片(第2-4張)中的牠的嘴角仍可見到黃色。

八聲杜鵑Plaintive Cuckoo,學名Cacomantis merulinus,分類為:

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

〝節能減排〞已是個共識的環保議題,下次外拍時,試試與鳥友分享共乘一部車。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溫馨但危險

雀鳥育雛是觀賞鳥類的一個重要環節,可惜基於一些原因,只好將相關照片在

繁殖季後才貼出。




01.小白鷺一巢約有3-4隻雛鳥,每天親鳥都要跋涉於鳥巢及捕獵場。




02.一有收獵就立即飛返鳥巢,餵飼嗷嗷待哺的子女。




03.在悉心照顧下,小小白鷺日漸長大,羽翼也漸豐。個別幼鳥已初懂飛行,不過

仍需親鳥餵哺。




04.這階段的小白鷺幼鳥最有〝攻擊性〞,為爭取優先得到食物,幼鳥會拼命將嘴

伸向親鳥。




05.然而,這些幼鳥都具有一條尖長的喙,在爭奪過程之中,很容易就會造成意外。




06.因此,親鳥會盡快將食物吐,然後立即離開。

小白鷺Little Egret,學名Egretta garzetta,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一枝豈能站二翠

趁著最近的拍翠熱潮,我終於有幸觀賞牠們的爭奪地盤的情況。當然先要感激

無私搭建偽裝棚的丸兄,使得我能加深對普通翠鳥的認識。

從鳥友口中及實地觀察,得知渠口這鳥點最少有3隻小翠---一隻雄鳥及兩隻雌鳥。

然而,在這斷續的十多天拍攝中,未嘗見到牠們一起出現。幸好天上的鳥神或許

見我能堅守陣地(那天待在棚內接近10小時),終於......




01.拍攝當日烈日當空,氣溫超過33攝氏度。約12時半,忽見橫枝上的小翠雌鳥

神情有異。




02.原來橫枝的左邊也站了另一隻雌鳥,氣氛瞬間變得有點緊張。




03.理論上這橫枝應是右邊的雌小翠的地盤,不過後來者卻絲毫不讓,而且還擺出

一個〝戰鬥格〞。




04.彼此開始在叫陣,各自站直身體,伸長頸子。不久,左邊(後來的)的雌小翠

突然高聲尖叫。莫非在呼喚幫手,一起奪取這地盤?




05.果然在左前方飛來另一隻小翠。咦!叫喚幫手的竟然趕緊離開戰場。




06.這時可看清楚第3隻是隻雄鳥。情況似乎有點出乎意料之外。




07.在這拍翠期間,早知這隻雄鳥是渠口附近的領主,兩隻雌鳥一見牠的蹤影就會

一溜煙地飛走。然而,右邊的雌鳥卻沒有離開,而且雄鳥亦沒有降落的動作。




08.雄鳥飛過橫枝撲向剛離開的雌鳥的方向,稍後連原來的雌鳥也飛走了。

拍攝距離約11米,540鏡頭的拍攝角度經常沒法容得下兩隻鳥。小翠的動作可以用

〝超高速〞來形容,為了可盡量容下最多目標,我將焦點放兩隻鳥的中間;又為

使分立兩邊的目標能更清晰,我使用了較細的光圈。因此,光圈從開始的f/6.3,

到最後的f/14,快門一直都設在1/1250,所以ISO亦從800升到1600。結果是快門恰如

其分,將小翠張翼的動作凝結下來。可惜由於小翠的動作太快,焦點未能跟隨,

僅以小光圈的較長景深難以得出理想的清晰度。最失敗的是,由於使用高ISO,

照片一經裁切,畫質更不堪。

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學名Alcedo atthis,分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吸煙危害健康,而且在鳥點吸煙可能會引致山火。下次外拍時,試試不再吸煙。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自力更生

近來半個月的外拍差不多都離不開小翠這位漂亮的主角,趁昨天週日休息,翻看

一些未貼的照片,是時候要清出這些存貨了。




01.每年在翠湖畔一帶都可觀察到棕背伯勞的成長,今年鳥運似乎較好,還可以

近距離觀賞到深色型。




02.同是幼鳥,這隻深色型就沒有其表親小棕背幸福。看牠也是剛離巢不久,但牠

沒有媽媽照顧,羽毛也好像有點襤褸。




03.孤單造就出獨立自主。既然不能食來張口,唯有自力更生,果然捕獲獵物。




04.那是一隻體型不小的螳螂。




05.獵物是有點大,不過摔拋了一會,終於吞下肚裡。




06.事隔超過一個月,估計這隻黑仔已長大成鳥了。

棕背伯勞Long-tailed Shrike,學名Lanius schach,分類為:

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棕背伯勞還有個深色型。




07.前次分享小棕背時,對牠的喙是否有問題這方面,或許我是出了錯的。然而,

這次的黑臉噪鶥就肯定沒錯了。雖然喙不是正常的正直,但見這隻黑臉也長得

不錯。

黑臉噪鶥Masked Laughingthrush,學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分類為:

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外拍時,

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燕媽媽的寵兒

為拍家燕育雛,我只去了兩趟就完成任務。第一次是去拍完花卉路過離島市區

近海邊的一間建築物,見鳥友J兄在拍攝。我當時手持456加入戰團,事後覺得

若有腳架再接快門線,結果......呵呵。幾天後再去第二次,架設好器材,用手

動對焦,自己只需狂按快門線即可。可惜忽略了456對這種距離是太長了,而

在後無退路的情況下,難以發揮〝陷阱〞對焦拍法,結果是反而不及手持的

靈活。




01.燕媽媽口中啣著不止一隻昆蟲(看來像螞蟻),正準備餵給巢內最左邊的一隻

雛燕。




02.其他的燕燕沒得吃,當然要高聲抗議。咦!又是左邊的一隻在張嘴待哺。




03.果然燕媽媽又送上一隻昆蟲。




04.像不像在看牙醫?




05.未幾,燕媽媽又來餵左邊的寶寶。




06.技巧高超的媽媽,可以每次只餵一隻昆蟲,然後再將其他的昆蟲拋回口中。




07.要餵飽巢中的4隻寶寶,兩隻成鳥辛勞地捕獵,再將獵物帶回。燕爸爸忙裡偷閑

在一邊休息。

家燕Barn Swallow,學名Hirundo rustica,分類為:

雀形目>燕科>燕屬

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

也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不負責任的八聲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說新西蘭某島嶼上有種企鵝,牠們的築巢地是遠離

岸邊的森林內。然而,為了餵養幼鳥,親鳥要走很遠的路到海洋捕獵。

從岸邊到森林單程需4小時,而且要攀越一幅斜度約60度的斜坡。最危險的

是岸邊有等待牠們的掠食者,不過牠們為了幼鳥,每天都會踏著這條

既艱苦又危險的路。

雖然大部分鳥類為了下一代都會死而後已,但有一個科的(不肯定是否

全個科)雀鳥非但不會為下一代犧牲,而且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傢伙。




01.這隻八聲杜鵑幼鳥應該是剛離巢的,現場觀察到牠已懂得覓食。




02.杜鵑科中有不少雀鳥都是托卵性的,即產下卵後就毫不理會。勿誤會牠們的

卵會自動孵出雛鳥,只是杜鵑雌鳥會將卵生在別的鳥巢內,由〝養父母〞代為

孵卵及育雛。




03.曾目睹一對喜鵲帶著初懂飛行的幼鳥到食物場,當時發現有隻幼鳥羽色是

黑白斑的,原來是隻噪鵑幼鳥。無法分辨的代父母仍在盡心盡力地養育著別人的

孩子。




04.另一部紀錄片還拍到杜鵑將一隻卵生在某種鶯的巢內,前者的卵較早孵出

雛鳥。片中一隻尚未開眼的杜鵑雛鳥拼命用背部將巢內其他鶯卵擠出巢外,

這樣牠就能獨享代父母的食物。




05.因此,研究人員說,若那年杜鵑數量有所增加,受害的就是鶯鳥。

八聲杜鵑Plaintive Cuckoo,學名Cacomantis merulinus,分類為:

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捕與逃

看多了生態紀錄片,對大自然的生存規則認識深了。處於食物鏈高端位置的

生物對較低端的生物可謂操生殺大權,而處於低端的生物為了生存,就要懂得

逃生。




01.在拍完八聲之後,鳥友相繼散去,最後只剩下鳥友P兄及我。這時一隻棕背伯勞

飛到桃樹之間。




02.細看之下,牠的嘴角尚有點黃色,估計是隻剛學習捕獵的小朋友。紅箭頭所指

是牠剛投下的〝炸彈〞。




03.〝出口〞業務完成後,就要為〝進口〞業務準備了。見小棕背豎直尾巴,突然

向著我們撲過來。




04.原來在我們身前兩米左右的矮樹叢內有情況,稍後見牠飛到草地上,一隻大蚱蜢

已經成為牠的下午茶。




05.或許下午茶份量頗大,又或許牠的獵殺技巧尚需磨練,只見牠弄了很久仍未能

吞下這下午茶。

棕背伯勞Long-tailed Shrike,學名Lanius schach,分類為:

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

為避免爭相仿傚而導致慘劇發生,請各位勿在這段時間內貼出有巢、雛幼鳥、親鳥

抱卵及餵飼的照片。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似麻雀的鶯

雖然鳥攝了已好幾年,但自問仍改不了以貌取鳥這種心態。除了很少部分

時間之外,當在鏡頭中看到麻雀等普鳥時,總會覺得別在牠身上多花時間。

最近都是在2號大草原徘徊,來此主要目的是拍黑翅長腳鷸,不過第1天

到場時就毫無運氣,只見大概10隻長腳飛走了,然後就甚麼也不見。




01.唯有在草原閒逛,以拍蜻蜓來消磨時間。稍後,用鏡頭當望遠鏡探視四周的

情況。忽然,在10多米外的小樹上有個黑點,反正閒著就是閒著,拍了幾張放大

來看。看來沒甚麼特別,當時還以為是麻雀。編輯照片時,發覺牠後枕及背部

羽色有點像麻雀,但卻有著鶯的外型。得到資深鳥友的幫忙,終於識別為棕扇

尾鶯。




02.接下來幾乎每天大清早就已到此就位,或許鳥神也知道我的努力,令我拍得

長腳,而且還有沙錐,呵呵。其實這時我最想拍的已轉為那隻似麻雀的鶯。




03.雖然這鶯尾下覆羽有些橫紋,但正面腹部卻無任何特徵,我希望能拍得牠那像

麻雀的背部。流了幾天的汗水後,終於拍到了。距離仍是10多米,但已是暫時

最好的了。




04.昨天臨睡前翻開《澳門鳥類》,得知原來這鶯是過境遷徙鳥,而且〝非繁殖期

懼生而不易見到〞,即是能見到的機會不大。本想今早再跑一趟碰運氣,可惜

天公不造美,街上正下著雨。回想昨天的情況,我在拍到牠的位置守候了兩個

小時而未見其蹤影,差點還將純色鷦鶯誤認是牠,估計牠已離開這塊暫留的草地。

在這種稀少機會下,我珍而重之地從資源回收筒將之前刪掉的照片,重新審視

一遍,最後以最大努力將修改這張。

以貌取人/鳥,失之子羽/棕扇尾,以後真要謹記聖人這句金石良言。

棕扇尾鶯Zitting Cisticola,學名Cisticola juncidis,分類為:

雀形目>扇尾鶯科>扇尾鶯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值得等待的一刻

從鳥友得到的鳥訊,得知2號大草原的涉禽很早便會離開,加上配合光線的

考慮,7點前進入偽裝棚內是先決條件。那天起個大清早,騎車直奔鳥點。

鑽入矮窄的棚內,艱難地架設器材。雖說空間僅能容納兩人,但對搭建的

鳥友還是感恩的。當時光線有點朦朧,正好不會令水面出現反光,缺點是

顏色因陰暗而有點失色。




01.窪地四周長了人高的小樹,而且整塊地都零星地長著約1米高的野草。頻繁地在

手動/自動對焦之間切換,目的是要得到較好的對焦效果。窪地上的對象逐漸多

起來,數量最多的是這種林鷸。這兩隻在對峙著,莫非要大打出手。




02.這種行為此起彼落地在窪地上進行著,有鳥友說像在跳著求偶舞。然而,據資料

顯示,林鷸的繁殖期應是在每年的5-7月。




02.由於條件限制,小棚只能設在朝東南的方向,所以儘管沒有陽光直射,但拍攝時

仍處於大逆光的情況,加上樹的陰影,很多照片會如這張的使用了ISO1600的高感

光度。




04.而且,對象與鏡頭之間多有枝葉阻隔,儘管用了手動對焦,但總會出現一團

綠色的東西。

林鷸Wood Sandpiper,學名Tringa glareola,分類為:

鷸鴴目>丘鷸科>鷸屬




05.坦白說,拍攝時對這些雀鳥的名字還不是十分有把握,大概只能統稱為鷸。就算

到編輯時,還差點將這隻誤為是林鷸。




06.然而,仔細再看,發現兩者的背部及翅膀的花紋是不一樣的,而且這隻的喙是

稍微向上彎的,再加上腿的顏色也不相同。對了,這隻是:

青腳鷸Common Greenshank,學名Tringa nebularia,分類為:

鷸鴴目>丘鷸科>鷸屬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渠口兩鶺鴒

一直以來,最怕的攝影光線是猛烈陽光,尤其是這種條件下的大逆光場景。

加上拍攝對象是黑色或白色的,照片效果真是......

雖然鶺鴒是澳門水邊或泥灘常見的普鳥,不過自己一直未能拍好這種雀鳥。

除了自己技術仍未過關之外,相信也與牠的黑白羽色有關,而且牠的奔走

速度非常快,所以更講求光線及快門的配合。




01.難得這隻白鶺鴒乖乖地站定,但拍攝時仍不敢使用太慢的快門。




02.最近看了鳥友的經驗分享,有〝白加黑減〞的說法,即對象是白色的就增加

曝光補償,而黑色的則減少。看了自己的照片,真要找機會試試。

白鶺鴒White Wagtail,學名Motacilla alba




03.那天下午真是熱爆,正想提早歸家,幸得鳥友J兄提醒,見有隻長著醒目的檸檬

黃色羽毛的長尾鳥。當時牠蹲在海水流過的岩石上。既可洗澡,又可降低體溫,

一樂也。




04.細看牠的長相,是隻胸腹黃色的白鶺鴒。不對,當時在腦中搜索,但卻不能肯定

牠是哪種鶺鴒。




05.由於牠不及表親白鶺鴒般常見,所以當時只能以X鶺鴒名之。




06.有了拍白鶺鴒失敗的教訓,所以特別提高了快門速度。




07.編輯照片時,順便翻看鳥類名錄,原來這是隻灰鶺鴒Grey Wagtail,學名

Motacilla cinerea

兩種鶺鴒同屬雀形目>鶺鴒科>鶺鴒屬

由於渠口是向西的,所以晴天下午時就肯定是大逆光,加上水面的反光,照片

效果真是一團糟。最近發現一個問題,若對象背景太光亮,自動對焦會出現偏差。

初時以為器材故障,但當鏡頭轉向另一些背景光線正常的對象時,偏差問題就

消失。

外拍時帶備一條毛巾,既比用紙巾實際,又能減少使用紙張,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