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長短腳之約

黑翅長腳鷸有這個名稱可謂當之無愧,牠那雙像踏高蹺的長腳與身體的比例肯定

比我們人類的長得多。

翻看自己的紀錄,原來去年9月是有拍過長腳的,不過不是在本地,而是在香港。

那天大清早就鑽入偽裝帳內,因為澳門的長腳是超怕人的,相距20米的輕微動作也

可能令牠受驚而飛走。




01.不久後,窪地中央有隻長腿的傢伙隱約出現在疏落的長草之間。




02.穿過野草所造成的綠色屏風,可見到這隻長腳的頭頂及頸後的羽色不是慣常的

黑色而是灰色。




03.這是未成鳥的特徵,原來牠還是個少年。




04.由於長腳的食物都在地面,想像牠每次覓食時都要將長腿折合,不過牠動作卻

相當俐落。




05.雖然這次拍攝效果不甚理想,不過能與牠相聚實屬幸運,希望整個鳥季都有這種

好運氣。

黑翅長腳鷸Black-winged Stilt,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分類為:

鷸鴴目>反嘴鷸科>長腳鷸屬

雀鳥需要樹木才能生存,所以在下次外拍時,愛惜身旁的植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草原錐蹤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有人稱之為〝無常〞,但也不失為〝機會〞。

到2號大草原外拍的主要目的是再續與長腳的約會,想不到竟有其他的意外收獲。




01.在窪地除了有一隻長腳幼鳥之外,還有幾種涉禽在覓食。然而,牠們都在中央

位置,與我相隔有一段距離,而且尚有不少野草阻礙。忽然在我所在的偽裝帳外

約4米處有些活動,原來是一隻有極佳保護色的雀鳥。




02.在曦微的晨光中,加上野草對視線的影響,景物顯得有點朦朧。眼前是一隻長著

長嘴的像伙。




03.只見牠與其他涉禽在軟泥上努力地活動,不時以探針般的長嘴插入泥內。




04.估計牠是尋找泥內的小動物作為早點。




05.終於看清楚了,有點像去年在渠口拍到的扇尾沙錐。




06.由於去年只有匆匆的一瞥,所以還誤以為是丘鷸。回家翻閱資料,始於牠應是

沙錐屬的。然而問題來了,幾本圖鑑都說〝......幾種沙錐都很類似,辨別此鳥只有

以繁殖季節叫聲或拿在手上看其尾部細節的不同。〞剛好從這張讓我初步將牠識別

為針尾沙錐。




07.自知是雀鳥識別初哥,所以立即向資深鳥友請教。




08.得鳥友熱情的幫忙,終於肯定這隻是針尾。

針尾沙錐Pin-tailed Snipe,學名Gallinago stenura,分類為:

鷸鴴目>丘鷸科>沙錐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乞丐與王子

童話故事裡說長得一模一樣的兩個孩子,由於身份不同,兩人就如天壤之別。




01.棕背伯勞雖然是林鳥,在泥灘卻常見到牠們的蹤影,皆因泥灘食物種類豐富,所以

在渠口附近經常聽到牠們的叫聲。既然在泥灘,食物當然離不開海鮮類,左邊的一隻

剛捕獵了隻小蟹,而右邊的則啣著隻大蚱蜢。




02.要在泥灘捕獵,少不免會弄得灰頭土臉,像這隻深色型,嘴、頭、胸、腹全沾了

泥漿。




03.幸好附近就有海水可洗澡,不過泥灘是開闊的地方,一不留神就會成了別種捕獵者的

獵物,所以這隻棕背雖是未成鳥,但仍是非常機警的。




04.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泥灘覓食自然難免會沾得一身泥,不過不要誤會因為在

泥灘活動,所以羽色也變得這樣黑。其實深色型的棕背與正常的棕背都屬一個種的。




05.這隻同是未成年的棕背,在公園樹林內活動,給人一種錦衣玉食的感覺。




06.相對泥灘,在公園內就安全得多,所以這隻小棕背就顯得隨便得多。

棕背伯勞Long-tailed Shrike,學名Lanius schach,分類為:

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外拍時,

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拔苗助長?

想必大家都對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十分熟悉,然而我們周遭仍有不少人會

犯這種錯誤。

常說生態平衡,自問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去解釋,但顧名思義及從常理得知,

大自然是環環相扣的,所謂牽一髮動全身,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賴而生存的。




01.在2號大草原拍涉禽時,順帶也得到不少意外收獲,像這隻剛捕獲昆蟲的鶯。




02.由於偽裝帳前就是些矮樹,所以拍這隻鶯時,鏡與鳥的距離已是540的最短

對焦距離,即3.5米。




03.為了拍這鶯,真是花了九牛二虎的氣力。這是因為牠動作敏捷,而距離又

太近,加上枝葉阻礙。幸好時間是大清早,牠正在為吃早餐而捕獵,所以在

矮樹叢徘徊了頗長的一段時間。




054.終於有機會看清楚,這隻是純色鷦鶯。




05.這張可以清楚看到牠頭頂的斑紋。




06.翌日再到這個鳥點,帳前的矮樹卻不翼而飛,可喜的是整個窪地可說是

一馬平川,惱人的枝葉野草全部消失了。然而,不要說沙錐,就是之前的

純色也失蹤了。




07.等了個多小時,在無可奈何之下,唯有離開偽裝帳,走到空曠地方碰運氣。幸好

見到這隻純色捕獵前的一剎,留意紅色箭頭所指是一條極富保護色的蟲。

純色鷦鶯Plain Prinia,學名Prinia inornata,分類為:

雀形目>扇尾鶯科>鷦鶯屬

也不是自命清高,但儘管不談不應隨便砍伐植物,鳥攝者也應清楚,沒有枝葉

遮掩,雀鳥覓食機會就減少,那牠們還會出現嗎?

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

也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打呵欠?

最近需要更換電腦硬件,在這新舊交替期間,一些原本在舊機上的操作

就要暫停,而新機上又要安裝之前用慣了的軟件,所以忙得快要冒煙了。

剛好這段時間又拍得較多照片,而尚有上月的照片仍未編輯,看來要認真

處理一下了。

曾拍過多種雀鳥吐食繭,計有大翠、小翠及伯勞。然而,好像從未見過

同是吃水生小動物的鷺鳥吐食繭。




01.從夏季開始,經常到渠口拍涉禽,次數比歷年來多,原因是今年得有心的

鳥友搭了個偽裝帳,所以可以在騷擾最少的情況下,以較接近的距離觀賞多種

雀鳥。在多次觀賞過程中,看到幾種常見鷺鳥間中會張開大口,正如這隻綠鷺

Striated Heron未年鳥,學名Butorides striata。情況就有點像小翠吐食繭的動作

一樣,但經仔細觀察,又不見牠會吐出任何東西。




02.接著一隻夜鷺Black-crowned Night Heron未成鳥,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也有

相似的動作。留意綠鷺及夜鷺的未成鳥羽色較為接近,但後者體型較大,而且沒有

前者頭頂那鬆軟的長冠。




03.在另一位置的一隻的動作還要誇張,留意眼睛好像人類的白內障一樣,其實這層

白色的東西是鳥類的第三眼瞼稱為〝瞬膜〞。




04.說到誇張,相信最誇張的應數這隻6月時拍的小白鷺Little Egret幼鳥,

學名Egretta garzetta




05.若牠不是在吐食繭,那又是在做甚麼?打呵欠?但竟會連舌根也快吐出來。




06.內地峨嵋山上有個極富盛名的奇景,稱為金頂佛光。據說在朦朧的晨光中,

光線在人頭頂上,依稀形成一種微光,就像畫像中的佛祖的聖光一樣。




07.雖然從未去過峨嵋觀光,但6月的某個清晨所拍到的,估計也和那邊的名勝

的原理差不多。這是兩隻池鷺Chinese Pond Heron未成鳥,學名Ardeola bacchus

4種鷺鳥分類均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再錐一會

昨天與同伴過了香港外拍,在一山頭徘徊兩個多小時,回家後就覺得倦得不得了。

背著328大眼睛當〝機動部隊〞與架起540當〝炮兵〞簡直是兩碼子事,然而前者

較為靈活,而後者則稍微被動。




01.當然,兩種拍攝方式各擅勝場,不過最主要是拍攝對象。大部分雀鳥都怕人,

特別是這種針尾沙錐。




02.因此,最佳拍攝方法是,搭個偽裝帳,還要在牠出現之前躲入帳內。




03.這樣,在減少對牠騷擾的情況下,很有機會拍得牠悠然地覓食的情景。




04.雖然偽裝帳有點悶熱,但拍得這些照片就是最好的回報。




05.因此,有時還是較喜歡當個〝炮兵〞。




06.由於有野草阻隔,所以經常弄得照片變色。




07.希望今個鳥季也能有這樣的好運氣。

針尾沙錐Pin-tailed Snipe,學名Gallinago stenura,分類為:

鷸鴴目>鷸科>沙錐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為避免爭相

仿傚而導致慘劇發生,請各位勿在這段時間內貼出有巢、雛幼鳥、親鳥抱卵及

餵飼的照片。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再識池鷺

〝溫故知新〞對我的賞鳥歷程是特別需要的,本來就是個門外漢,加上以

摸著石頭過河式來進行,所以經常出現掛一漏萬。早前常到渠口,在偽裝

棚後近距離地觀賞各種涉禽。因此,得以加深對牠們的認識。




01.這隻池鷺霸佔了小翠慣常蹲著等候捕魚的位置。




02.之前提過不知鷺鳥會否吐食繭,但就經常見牠們張開大口(不是散熱)。




03.澳門有幾種留下繁殖的鷺鳥,池鷺正是其中之一種。




04.一直以來都將這種羽色的池鷺誤認為是未成鳥,到今天翻查資料時,發覺池鷺

未成鳥與非繁殖羽成鳥羽色相同。




05.雖說這隻有可能是未成鳥,但觀其捕獵技巧,估計應是非繁殖羽成鳥才對。

池鷺Chinese Pond Heron,學名Ardeola bacchus,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我很黑,我是岩鷺

由於澳門有幾種鷺鳥在此繁殖,所以因利成便,鷺鳥就成為了我鳥攝的最重要的

對象,當中又以小白鷺拍得最多。不知是個人鳥運不佳,或是本地生境的問題,

總是與某些鷺鳥擦身而過的,岩鷺就是其中之一。說也奇怪,自開始攝以來,

從沒拍過滿意的岩鷺照片。然而,今年得到有心鳥友那偽裝棚的〝掩護〞,竟然

讓我可以近距離拍得不少岩鷺。




01.岩鷺體型與小白鷺相約,也是本地的留鳥。




02.鳥類有種蹲樹枝的習性,這次有偽裝遮掩,牠竟然走到超近,而且還蹲在小翠

慣用等候捕魚的樹枝上。




03.照片的拍攝期約為不連繼的3天,這篇帖文中的全由328鏡頭拍的,而且大部分

都只作輕微的裁切。由此可知,這隻黑傢伙與我真是非常接近的。




04.拍攝時是個大晴天,陽光超猛烈,幸好有PS大神後製加持,照片效果

不至太差。




05.雖然蹲在有利位置,但不竟岩鷺不是小翠,要飛身插水捕魚不是其拿手好戲,

還是踏踏實實地在水邊吧。




06.幹回老本行,美食自然口到拿來。




07.常以為岩鷺的羽色是黑色,其實應是灰褐色才對,留意牠的喉部是白色的。




08.飽餐一頓後,體操時間又到了。

岩鷺Pacific Reef Heron,學名Egretta sacra,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近距離觀賞純色

跟影友說起,每顆鏡頭都有其有效〝射程〞,超出這個射程的對象(鳥)就只好

靠更大的裁切放大。然而這樣做即是將照片顆粒過度放大,畫質也隨之而劣化。

因此,鳥攝除了要有優質的器材之外,與對象的距離也是另一個關鍵。




01.由於鳥友在窪地邊架起一個小型的偽裝帳,所以得以超近距離拍得好幾種鳥。




02.本來打算拍距離較遠的涉禽,所以給540接上了1.4X增距鏡。然而這隻

純色鷦鶯突然出現在帳前,為怕錯失良機,來不及拆除增距鏡就猛按快門。




03.拍攝時是大清早,純色經過漫漫長夜,正好在枝葉之間捕捉牠的早餐。




04.在這幾隻純色中,個別頭頂仍可見羽管,估計牠是剛獨立不久的。




05.看見牠們吱吱喳喳地在覓食,減少睡眠時間也是值得的。




06.另一個角落,一隻純色正在展開捕獵絕技,不過在牠前面的似是堆臭臭而已。




07.失望之餘再準備下次出擊。

純色鷦鶯Plain Prinia,學名Prinia inornata,分類為:

雀形目>扇尾鶯科>鷦鶯屬

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無需進食的夜鷺?

儘管澳門的鳥況不太好,但仍是可拍得一些品種的。鳥兒為何會離開隱蔽的

地方?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牠們需要覓食,所以只要我們掌握雀鳥的覓食習性,

能一睹芳容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澳門有幾種鷺鳥是留鳥,牠們會在本地繁殖下一代,所以我們就可以在一些

泥灘看到牠們覓食。然而,我們卻很少有機會看到夜鷺出現在泥灘或其他地方

覓食。莫非牠們是不需進食的?




01.除了在繁殖季節可見到夜鷺覓食之外,其他季節卻全無蹤影。牠們究竟真是不用

進食?




02.身披花斑羽毛,給人第一感覺是:我不是好欺負的。這是隻夜鷺未成鳥。




03.雖然本澳夜鷺的數量不及其他的鷺(留)鳥,但每年繁殖季節結束後,泥灘上

總有不少未成鳥在覓食。




04.對,我們可以看到夜鷺未成鳥在覓食,卻找不到成鳥的蹤影。




05.謎底終於揭開了,往廣州旅遊時,某晚在長堤觀看珠江上五光十色的遊覽船,

在昏暗的光線中,忽然見到碼頭附近似乎有隻鷺鳥,拿起相機(456+1.4X)拍了

一張照片,放大後最高ISO的顆粒超粗,不過仍可識別出這是一隻夜鷺成鳥。

這時我始知牠命名的由來,原來野外的夜鷺成鳥是在晚上覓食的。

夜鷺Black-crowned Night Heron,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鷺屬

〝節能減排〞已是個共識的環保議題,下次外拍時,試試與鳥友分享共乘一部車。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