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走〝之〞的鶺鴒

嚴格來說,標題應改為以波浪狀飛行模式的鶺鴒。

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來源是台灣中山大學生態實驗室網站,文章文名

鶺鴒飛行模式與翅膀結構之關係

白鶺鴒是澳門常見的一種留鳥,自開始鳥攝就經常見到這種會上下擺動尾巴的神行太保。

除了牠的賓士之外,牠的飛行也很值得注意的,因為牠的飛行路線是波浪狀的。

讀過上述文章后,始知原來只有鶺鴒是以波浪方式飛行的。




01.這隻是澳門較為少見的灰鶺鴒,在香港是過境遷徙鳥及冬候鳥。




02.當時牠正在覓食,所將頭斜向左邊,一邊走一邊瞄著石上的飛蟲。




03.終於有收穫,留意牠正啣著一隻獵物。




04.一隻飛蟲怎能果腹,所以必須捕捉更多的獵物。




05.鶺鴒除了有一條長尾之外,雙翅也是頗長的,從這張背部照可看到牠的只翅交疊成

剪狀。




06.說到翅膀就會聯想到牠的飛行模式,上述文章說:

......為何鶺鴒會有如此之飛行模式?其演化意義為何?由觀察發現,在每次振翅往上然後

縮翅,這段縮翅往下衝刺的過程,速度加快,所以我們猜想這樣的翅膀結構,對於鶺鴒之

飛行具有節省能量的功用,但是為何其他鳥類沒有這樣的飛行方式呢?則不得而知,或許

可以行為生態學的角度,來比較直線飛行與波浪飛行鳥類之間的異同,以找出其真正的

演化機致。

灰鶺鴒Grey Wagtail,學名Motacilla cinerea,分類為:

雀形目>鶺鴒科>鶺鴒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

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好照片的定義

美好事物是人之所好。

當我還是鳥攝菜菜鳥(現仍是菜鳥)時,那些前輩的美照令我印象深刻。鳥兒的

羽毛細節纖毫畢現,背景底色純凈亮麗。這些已深深印入我腦海中,也成為我

努力達至的的境界。然而,究竟鳥攝是以照片記錄雀鳥,抑或是以雀鳥為模特

兒?

早前鳥友J兄傳我一手機拍屏幕的照片,希望我協助識別。由於照片效果不佳,我

估計是只灰斑鴴,而他回復說有鳥友認為是三趾濱鷸。我答說三趾特徵就是沒有

后趾,而那照片就看不出來。

外拍時,總會拍了一大堆,所以在編輯時會去蕪存菁,相信這也是大部分鳥友的

挑相程序。然而,篩選的尺度會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也可知道攝者的取態。




01.兩個月前某天的我真是超好運,居然拍得一隻幾年內都難以一見的雀鳥。




02.從這兩張見尾不見首的劣照,大概已猜出牠是只黃葦鳽。由於這是澳門少見的

夏候鳥及過境遷徙鳥,所以對牠的資料就不大清楚。然而,總覺得現在這隻的羽色

跟記憶中的有些差異。




03.據資料顯示,黃葦鳽成鳥有黑色頂冠,在剛才兩張影后照隱約有看到這特徵。不過,

現在這隻全身卻布滿縱紋。




04.原來這隻應該是未成鳥。




05.從牠捕捉小蝦的動作,覺得牠與池鷺有點相似。




06.能拍得纖毫畢現的照片,當然是我的理想,然而我不會因此而隨便放棄其他失敗

(身體部分被遮或背面)的照片。否則一些容易被忽略卻可幫助識別的部分的照片

就會不見了。

黃葦鳽Yellow Bittern,學名Ixobrychus sinensis,分類為:

鵜形目>鷺科>鳽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

為避免爭相仿傚而導致慘劇發生,請各位勿在這段時間內貼出有巢、雛幼鳥、親鳥

抱卵及喂飼的照片。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怒髮沖冠

家人常會收看台灣某衛視頻道的節目,當中有個叫電車之旅,內容是主持會挑一條

電車路線(通常是東京的),然後隨意在中途下車,隨機地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閒逛。

然而,通過這種手法,卻經常會碰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人、事和物,如見一民居門鎖

把手有個有趣的圖案,通過探訪後,發現原來是個造馬賽克砌畫的藝術家的工作室。

無論任何事物,儘管是老生常談,或是見慣平常的,若能多花點時間去看,其實都會

是非常有趣的。




01.八哥是澳門常見的留鳥,牠們屬群棲性,無論在市區或郊外都可見其蹤影。




02.不要以為見慣亦平常,其實仔細看,牠的羽色也不只是沉悶的黑色。在適當的

光線條件下,黑中還是有幻彩的。




03.在樸素的黑色中,翅膀的黑色較少反光。此外,八哥額頭有誇張的冠羽,牙白的

長嘴,而嘴基帶紅,以及尾下覆羽有黑白相間的橫紋。




04.有了這攝至酷的冠羽,只要略略抖動羽毛,一副威武的賣相就出來了。

八哥Crested Myna,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分類為:

雀形目>椋鳥科>八哥屬




05.另一隻要沖冠的是名歌手畫眉,看來牠剛洗完澡,蹲在橫枝上抖動羽毛來甩掉水珠。




06.畫眉也是本地常見的留鳥,由於擅唱受〝寵〞而被關在鳥籠內的常可見到。

畫眉Chinese Hwamei,學名Garrulax canorus,分類為:

雀形目>噪眉科>噪眉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藍尾,美

幾天前收到鳥訊,說博物館山有紅胸啄花鳥出現。由於去年未能有緣與牠相會,

所以希望今年能作些彌補。可惜事與願違,到現場時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影。今早

再去燈塔山那個3年前與牠初會的鳥點,怎知那棵長了紅胸愛吃的果實的樹竟不翼

而飛,樹去故然鳥不在,唉!

紅胸每年在小城僅出現很短的時間,相信今年的希望也很難成真,唯有化悲憤為

力量,全力搜尋其他雀鳥蹤影。




01.紅脇藍尾鴝在香港屬常見冬候鳥,不過在澳門卻不多見。




02.月初在黑水花園來了隻紅脇,不過是羽色亮麗程度稍低的雌鳥。




03.紅脇屬雌雄異色,不過雌鳥與雄鳥均有同樣的橙黃色的脇及藍色的尾巴。




04.拍攝時七八個人躲在一塊迷彩帳後,不過這隻紅脇雌鳥表現得仍然非常警覺。




05.每次停留的時間都很短,所以很難拍得較為理想的背景。




06.相比之下,早前所拍得的北紅尾雌鳥就自然得多。




07.或許這隻紅脇女是初來報到,對周遭尚保持高度戒心。




08.鳥攝幾年來,拍得紅脇的次數不多,昨天有幸還拍得紅脇雄鳥。或許算是鳥神

見我對紅胸的一片痴心,大發慈悲給我補償吧。

紅脇藍尾鴝Red-flanked Bluetail,學名Tarsiger cyanurus,分類為:

雀形目>鶲科>林鴝屬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afon wrote:
藍尾,美

幾天前收...(恕刪)


大大的圖還真漂亮!!!

不知我何時才有大大如此的能力
多謝瀏覽。

多嘗試總會有改善,不過最重要是拍得開心。

afon

濟在我心 wrote:
大大的圖還真漂亮!!...(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嘴形多變的鷸

某日鳥友J兄透過手機傳來一張照片,是他以手機拍電腦屏幕的。主角是一隻涉禽,

由於照片清晰度不足,加上自己修為未到家,僅憑其不長的嘴及背部花紋粗略識別

為灰斑鴴。由於從未見過灰斑,所以要將圖鑑內全部鷸鴴都瀏覽一遍。經此一役,

自己也有得著。原來鷸科雀鳥的嘴是比鴴科的長,而且形狀較為多變。哈,這次

我賺到了。




01.動物在進化過程中,身體也會因應所在的生境產生改變。當中又以用以進食的

工具,包括肢體及嘴巴的變化最大。




02.由於並非嚴謹的科學研究,所以並無任何科學數據,不過從幾年的雀鳥

觀賞中,發現鷸科雀鳥的嘴形變化最大。




03.照片中的是反嘴鷸,顧名思義,牠的嘴是向上翹的。




04.反嘴在澳門屬冬候鳥,去年在邊境泥灘有一大群,不過在其他鳥點的數量

卻不多。加上牠們頗害羞的,要拍得較接近的照片很有難度。




05.這次幸得鳥友通知,立即棄腳架手持540+1.4X拍攝,不過卻因一不小心弄得

頭上長了個包。

反嘴鷸Pied Avocet,學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分類為:

鷸鴴目>反嘴鷸科>反嘴鷸屬

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afon wrote:
走〝之〞的鶺鴒嚴格來...(恕刪)


波浪狀的飛行應該是要避敵的吧,我還看過似乎也會小之字飛行,目的是讓獵食鳥無法計算路徑。

afon大的大樓真精彩,加油,持續觀眾中。
據那篇文章所示,似乎只解釋鶺鴒波浪式飛行的原理。或許您說的才是

導致牠這樣飛行的原因。

多謝欣賞。

afon
北方威尼斯 wrote:
波浪狀的飛行應該是要...(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必先變其嘴

上一篇說過鷸鴴目的雀鳥嘴部的形狀最多變化,現在再來一隻嘴形特別的鷸鳥。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或可改為:鳥欲善其食,必先變其嘴。




01.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改變其身體形狀最大的目的應是為了覓食。




02.要在泥灘上捕獵,必須擁有適合的工具,長而下彎的嘴正是杓鷸的特徵。從這張

可清楚看到嘴的長度與其身體的比例,這張應是中杓鷸。




03.杓鷸屬的主要食物是軟體動物、蠕蟲及甲殼動物。




04.雖然泥灘上滿佈小螃蟹,但牠們平時都躲在泥洞內。為了將小蟹從洞內挖出來,

杓鷸的嘴就進化成長而下彎。




05.要生吞螃蟹不是容易,杓鷸會先用嘴夾著小蟹,再左右搖頭,目的是要甩開

蟹的螫及爪。




06.然後,杓鷸會將小蟹逐段地吞食。

根據《澳門鳥類》資料,中杓鷸在澳門屬過境遷徙鳥。在幾年觀賞中,所見中杓的

數量並不多。

中杓鷸Whimbrel,學名Numenius phaeopus,分類為:

鷸鴴目>丘鷸科>杓鷸屬

外拍時帶備一條毛巾,既比用紙巾實際,又能減少使用紙張,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