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dian wrote:
很慢, 但還是比GXX快一點點啊


暗處也是?非中央對焦點也是?搭配一般馬達鏡頭也是?別視而不見阿...
你該不會也想說LV也比GXX快吧...
meridian wrote:
很慢, 但還是比GX...(恕刪)


當初也認為contrast AF雞肋...一定慢很多...因為CANON的contrast AF就是這麼慢...讓我認為
所有的contrast AF都是這麼慢...
PANA的contrast AF...真的用過才會發現...與一般單眼對焦速度上沒什麼差異性
5DII與GF1
2台都有在用...實際使用上對焦方面感覺不出有比較慢...

就好比CD的音質一定比MP3好....但是我聽不出差異...


在很黑的環境下...5DII沒裝閃燈幫忙對焦...對不到...GF1對的到焦因為有對焦輔助燈....
但是GF1配7-14mm會對不到焦...因為鏡頭比較大顆...會擋住對焦輔助燈......
kanako0605 wrote:
暗處也是?非中央對焦...(恕刪)

所以哩, 因為對焦輔助燈的存在, 所以5D2暗部對焦就一定輸給GXX? 真奇怪, 5D2不能有燈嗎?
搭配慢鏡導致對焦慢是5D2的問題? 那GXX搭配Olympus的鏡頭對焦很慢, 也要算在GXX頭上?
非中央點速度慢? 你確定有比GXX慢?
今天我覺得GXX對焦點實在大到嚇死人, 想要用小一點的對焦點精確對焦
你能告訴我此時對焦速度一樣飛快, 對哪裡準哪裡嗎?
meridian wrote:
今天我覺得GXX對焦點實在大到嚇死人, 想要用小一點的對焦點精...(恕刪)


我左手拿著一台GF1+20mmkit

右手的是一台5Dmk2+24L

5Dmk2是比較快, 但GF絕對不慢

如果5Dmk2換上85L...好吧, GF贏了

如果你說對焦點的大小...

我更不太發現到5D有比GF細多少



hcy101 wrote:
當初也認為contrast AF雞肋...一定慢很多...(恕刪)


我也以為是...

直到用到Pana的G系列, 才知道contrast AF都可以到一個爽快的速度

未用過的人應該去試一試, 沒人說比1D更快,

但比平日用到的DC或是DSLR的LV對焦,

絕對爽快很多



contrast對焦比較慢, 我想信現階段不能否認

但隨時間發展, 可想像到contrast有機會提升到日常生活根本發現不到的分別

跟說DSLR 0.05-15s和0.3秒的分別

如果contrast對焦升得到0.15s的話, 其實又真的有多大分別呢

除了要拍鳥影運動的人, 大多數DSLR用家都不需要那麼快的速度

當然, 快是好, 但夠就好了

正如大多數用家不需要1D的一秒連拍十張一樣
From Hong Kong
seanlam1234 wrote:
跟說DSLR 0.05-15s和0.3秒的分別

如果contrast對焦升得到0.15s的話, 其實又真的有多大分別呢



我不拍鳥,但就是差很多,我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追求從0.2秒進步到0.1秒、 甚至於0.15秒的對焦時間。
meridian wrote:
所以哩, 因為對焦輔助燈的存在, 所以5D2暗部對焦就一定輸給GXX? 真奇怪, 5D2不能有燈嗎?
搭配慢鏡導致對焦慢是5D2的問題? 那GXX搭配Olympus的鏡頭對焦很慢, 也要算在GXX頭上?
非中央點速度慢? 你確定有比GXX慢?


我只是不懂你所謂的註定贏的定義在哪?提到G與DSLR相比,G肯定速度贏不了~
提出來只是說以某些條件或狀況下,能否贏的了的。當然如你所說,有錢要贏當然不是問題嚕~
你可以說相對贏但不是絕對贏...相對是有條件的~絕對是無條件的~就像我也可以說G相對贏DSLR速度~


至於非中央點我只是疑問~所以你意思是說就算是非中央點的DSLR還是會贏G的非中央點嚕~當然啦~不算迷焦與移焦的話啦...至少我可沒有說G註定贏...對比式AF仍有不少缺點~但時代會進步~而相位式AF的速度應該快到極限了~
seanlam1234 wrote:
但隨時間發展, 可想像到contrast有機會提升到日常生活根本發現不到的分別

跟說DSLR 0.05-15s和0.3秒的分別...(恕刪)


更簡單的方式來形容....

就是借身邊的朋友玩...按下快門.....逼逼的瞬間....

大家都很有默契的一致說....對焦這麼快....在來REVIEW畫面的時候就會說...哇...LCD預覽這麼漂亮喔?

放到電腦上看也是一樣嗎?我就會說有落差.....>"<...另外會被問到ISO如何?

我都回ISO 800堪用..跟CANON 350D差不多吧....

當初在買的時候就很重視對焦速度了...用過SIGMA DP1的後遺症...所以有先跟朋友借PANA G1來玩過了...

朋友說對焦跟單眼差不多的時候也半信半疑...用過比較能體會...



乙烯 wrote:
但是目前看起來光學系統跟LV系統並沒有相衝突,兩者是可以共存共榮的東西,誰說保存SLR核心光學系統就不能融入LV呢?


問題就在於SLR的關鍵「反光鏡」和Liveview的功能重疊了至少九成以上,或者我們應該說,所有SLR能作到的Liveview通通作的到,只是好或者不好的問題。

是的,兩者可以併存的,但是併存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一個是反光鏡組的成本,另一個則是鏡後距增加造成鏡頭設計的複雜度所間接衍生的成本。

留下傳統SLR模組,你可以獲得比較快的對焦速度,但也儘此而已。

但是拿掉它,犧牲那0.xx秒的對焦速度所換來的,是一個結合SLR及RF所有優勢於一身的系統,鏡頭體積的縮減,光學質素的提升,更容易設計的超廣角等等。

加上Liveview的性能全看電子元件及演算法的能耐,未來技術成熟後,和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一樣,註定低價到一個誇張的地步,SLR畢竟是精密的機械及光學組件,兩者之間的成本差異,我認為足夠吸引相機廠商傾全力開發Liveview作為光學觀景模組的完全替代品-至少當大多數人都能滿意於Liveview的表現時,繼續保留SLR的機會並不高。

乙烯 wrote:
但是APS規格的感光元件注定這玩意只要接上了變焦鏡頭就小不下來,跟其他家保留反射系統的DSLR比起來這玩意的體積重量優勢並不明顯,LV其他家一樣可以玩,優勢只剩下少了反光鏡跟相位對焦晶片的成本而已,對各家大廠可能還不如直接保留鏡頭系統然後取消反光鏡後盡可能把機身做小


其實這就是問題,就像當你從解像力與高ISO雜訊來看4/3比起全幅有其物理界限,相對的從鏡頭體積來看全幅甚至是APS-C比起4/3片幅也有其先天的限制,我想這才是CN家一直沒有動作的原因,CN的SLR資產太龐大,原本這是最迷人的一點,但也成為這兩家發展新系統最主要的羈絆,如果從鏡頭到片幅到對焦系統整個打掉重練,對於CN來說可是賭上全部的性命身家,停留如果C-AF的效能一直跟不上相位對焦也就算了,萬一跟上了呢?那可是足以翻轉泰半DSLR市場的重要變革。

我想這才是整個問題的關鍵:CN不作,可能得讓出不少DSLR的市場份額,特別是最主要獲利來源的中低階DSLR,CN一旦下海,CNSOP全數到齊,有很大的可能會加速無反光鏡系統取代中低階DSLR的市場進程,我想這才是讓CN難以下手的原因之一,因為切入的時間點不好選擇,太早進入,舊系統業績掉太快,新系統萬一陷入苦戰就大事不妙,太晚進入,又很可能被先進入者佔據優勢,恐怖的不是Olympus,而是Panasonic及Sony這兩個電子大廠,無反光鏡系統機身性能全仰賴電子技術硬幹,從Panasonic的M4/3機就知道這家將來絕對是恐怖的敵人,Sony雖然還沒出手,可是說到影像及電子技術,Sony就算雙手背身後讓你先跑一年也沒有人敢輕視。

如果是CN,現階段該怎麼作?說真的,答案很清楚,就是先什麼也不作,但要說檯面下沒動作,那是打死我也不相信,正式開戰前總是糧草先行的,CN不會不懂這道理。

乙烯 wrote:
畢竟135系統是目前最能夠在畫質與攜帶性中取得平衡點的大小,等哪天DC/M43大小的相機能夠拉到ISO12800畫質還能夠跟現有的DSLR相抗衡,且不犧牲淺景深與各式操控性與性能才是DSLR要擔心的一天...


說實在的,攜帶性與畫質的標準不見得是固定的,打個比方,從卡帶隨身聽,到CD隨身聽,到現在的MP3隨身聽,你就會發現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標準。

CD隨身聽比卡帶隨身聽體積上來說是很大的,但是音質實在差距太大,所以慢慢的也就把卡帶推進歷史的灰燼。

MP3比起CD在音質上是不如的,但是體積及容量的優勢實在是差距太大,於是現在也慢慢把CD擠到一個小角落去了。

我並不是說將來A家的系統就一定可以幹掉B家或什麼的,只是從目前來看,打從SLR佔據市場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全新的系統可以成長的這麼快,無論從銷量及鏡群系統的發展上看,M4/3目前的成長速度跟打了腎上腺素沒兩樣,無論將來如何發展,至少目前對於無反光鏡系統的未來,還是很有空間去想像的。

其實我認為性能倒是其次,價格可能才是重點,要是Kit組價格壓到20000到25000之間,這場仗恐怕早早就開打了…
alphones wrote:
問題就在於SLR的關...(恕刪)


取消反光鏡可以降低成本這的確是優勢,所以我認為這東西在未來是一定會被低階DSLR,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APS/FF到底會不會縮短鏡後距,這點就得回歸到鏡頭上了

小弟對光學並不了解,縮短鏡後距對於鏡頭的體積以及成本上到底有多少優勢?就像你舉的MP3跟CD的例子,縮短鏡後距的鏡頭能否能將APS/FF的變焦鏡頭做到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大小?如果做不到,那吸引大廠放棄過去系統跳下去海拼的誘因實在很低

這種系統也不可能單靠定焦去吃,而變焦系統又太大,至少我看到三爽的NX那台相機我完全不會想出清系統去用他,因為沒有比較小,中低階用戶選購定焦的意願又遠比高階用戶低,過去RF拼不過SLR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的定位跟優勢只能裝定焦鏡來維持所以沒辦法搶進市場,但是縮小片幅如4/3系統就能真正達到小巧的目的,但是這樣一來他的市場定位就跟135系統分割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了

如同你所說,這已經不是A家的系統就一定可以幹掉B家的問題,我認為短期之內比較可能的就是C/N/S跳下去開發自己的4/3系統,而135的系統還是會保持過去的樣子,當然取消反光鏡之類的技術在低階DSLR是勢在必行,但是中階如D90/50D以上的相機應該還會保留相當長的時間,畢竟中高階用戶在意的東西並不一樣,光是削減成本跟重量並不一定能抓到中高階用戶的心....
乙烯 wrote:
縮短鏡後距對於鏡頭的體積以及成本上到底有多少優勢?就像你舉的MP3跟CD的例子,縮短鏡後距的鏡頭能否能將APS/FF的變焦鏡頭做到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大小?如果做不到,那吸引大廠放棄過去系統跳下去海拼的誘因實在很低


我想能討論的內容其實差不多就是這樣了,不過說到一台無反光鏡APS-C尺寸加上標準變焦鏡頭的相機大概會是什麼樣子,其實讓我想到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Sony R-1。

Sony R-1的鏡後距大約是2mm,提供等效24-120mm的焦段,鏡頭的尺寸我找不到詳細資料,但是從外觀判斷,大約比4/3系統KIT鏡 ZD 14-42 要再大一些,不過R-1提供更大一檔光圈及更長焦距,所以大體上,縮短鏡後距,合理推測應該是可以讓APS-C的標變鏡頭縮減到4/3系統的尺寸。

至於一臺大小跟Olympus E-410/420約略相仿的無反光鏡APS-C相機到底夠不夠小就真的是見仁見智了…要說小到放皮包是有難度,但是APS-C甚至全幅的變焦鏡頭如果作到可以直接塞進攝影背心的口袋裡,好像也不能說是沒明顯差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