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巴陵大橋」夜空映像
LAOWA 12mm F2.8 + Sony A6400

(刻意用ISO6400拍的來看效果;原生24MP之Jpeg。)
直幹太陽,利用打閃作逆光補正,才能突顯到此一遊

A6400 + LAOWA 12mm F2.8 + HVL-F60RM



(等效18mm, ISO200、F16、1/125S;24MP上傳點按可得,這利用搖黑沒轍。)
LAOWA 12mm F2.8 + A6400
2019.06.18新北大橋黃昏映像(靜拍4K縮影)


其中單一靜照...





(手動搖黑,一張接一張的搞。)
LAOWA 12mm F2.8 + Sony A99M2

2019.04.28合歡尖峰銀河初上映像

新北大橋東向西最廣糖水景,剛剛現煮(@2019.07.04):

LAOWA 12mm F2.8 + A7RM3
合歡山「夜空」之旅……
2020.02.25 Part-1/2 「合歡尖峰」銀河映像

Sony A9 II & LAOWA 12mm F2.8







(註:目前合歡山由「鳶峰」至「石門山」一帶,已是世界級認証的亞洲第二座「夜空公園」;在過去這個景點,一直都有很大的「光害」與「光礙」的影響破壞很大。)

這是一顆超廣的手動定焦鏡,在相機的EXIF紀錄上會沒諸元資訊。而拍這景當時有用到...ISO 1600~12800、光圈 2.8~4.0 & 快門 8~30S,可說拍銀河用這些參數只要天公作美都可以很適用。然實情拍攝這種情境,要是天況差光圈再大都會一樣悽慘,所以不用再求有更大光圈,要有高感光、高品質的ISO才是道。

安可曲(當時氣象):

(SAMSUNG Note 10+ 銀幕擷取)
合歡山「夜空」之旅……
2020.02.25 Part-2 /2「武嶺」銀河映像

Sony A9 II & LAOWA 12mm F2.8





這貼與上一貼比較,較不同的是天將要亮之前,晨曦出現色溫開始變化大,天空色調就會大不同。

而這顆12mm F2.8鏡頭,其有一股濃郁黑汁感特徵,則對「高反差」的禦制與「幽暗明亮」的明確度較有利,是我愛拍超廣晨昏大景所愛的原因之一(還買了二次):

(SAMSUNG Note 10+攝)
合歡山「夜空」之旅……
2020.02.26 Part-1 /3「昆陽」彎道銀河映像

Sony A9 II & LAOWA 12mm F2.8D

(這天只為要有可看地軌,由零晨就開始卡位試鏡,忍受氣溫降到-1~-2°C,至清晨3:30中心位置昇起才結束。)

這景是一次性二種光圈的拍法,即只用一個快門時間,先用最小光圈F22(禦制強光)等候來車,並以黑卡遮下上半來開拍,待來車都過後瞬間光圈轉至最大的F2.8,放掉黑卡再曝個約15S左右就可取得銀河,此過程即是我所謂的「手搖光圈」
為了拍大景,先前用C1635F2.8L2,因還有更廣鏡頭,感覺還沒必要用到60MP,所以在APS-C之下,要有超廣還是可以這樣用......A7RM4 & Laowa 12mm F2.8樣貌:



Sony A7RM4 & Laowa 12mm F2.8 Open APS-C
RAW+JPG原生26MP之Jpeg




(都用電子快門,去了幾次還沒遇到出景,只好玩星芒。)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