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稀客藍胸

小城今年的鳥況可說是一洗去年的頹風,從一踏入鳥季的彩鷸,至剛到的

紅尾歌鴝,令一眾鳥友的行程都排得密密的。正因為要頻頻外拍,很多照片都

只好暫存在硬盤裡。恰巧瀏覽一下自己的紀錄,原來這輯仍躺在電腦內,真是

罪過。




01.澳門暫時唯一的鳥類圖鑑《澳門鳥類》包括一名為〝澳門鳥類總名錄

1860-2010〞的文件。根據名錄指出,小城曾有藍胸秧雞的紀錄。可惜吾生也晚,

開始鳥攝更晚,加上近年小城過度發展,生態環境受害至巨,很多紀錄就只儲存

紙上。




02.早在9月時聽到鳥友F兄說在渠口拍到藍胸秧雞,不過只是屬驚鴻一瞥式的,效果

自然難以令人滿意。之後曾多次到渠口,可惜都無緣見牠一面。踏入10月,喜聞

離島一未動工(現已動土)的地盤內有彩鷸的蹤影。等到收到網購的偽裝帳篷再到

時,彩鷸已不見,幸好被我碰上這隻稀客---藍胸秧雞。




03.由於有了偽裝帳,可以以較接近距離拍攝藍胸(身長29厘米)。




04.除了攝者方便之外,被攝的也可處於一種相對不受干擾的狀態,所以牠神情就

較為自然。




05.據資料顯示,藍胸性隱蔽並為半夜行性,常單獨活動,故而不常被見到。現場是

個小水窪,旁邊就是人高的蘆葦。藍胸大部分時間都藏身蘆葦內,只有覓食時才

現身於水窪,加上牠奔行甚速,要拍得理想的照片真不容易。




06.幸好鳥友早準備好〝伴手禮〞,我才得以有機會能仔細欣賞到藍胸的美態。




07.再一次印證偽裝帳的優點,藍胸好幾次走到帳前,這張牠與鏡頭只有6.5米。當時

我的540+1.4X在極難對焦的情況下,拍得這張幾乎不需裁切的近照。

由於澳門近年無藍胸紀錄,只好借用鄰埠的資料:在香港藍胸屬稀少留鳥。

藍胸秧雞Slaty-breasted Rail,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分類為:

鶴形目>秧雞科>秧雞屬

雀鳥需要樹木才能生存,所以在下次外拍時,愛惜身旁的植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空中霸王

說也奇怪,一般來說猛禽需要較開闊的曠野,所以應該在相對不太城市化的地方

活動。香港肯定比澳門是公認的國際大都會,按道理我們的小城應更符合條件

吸引猛禽。然而,猛禽卻一直都是澳門鳥友心裡的一種痛。根據《澳門鳥類》的

附錄II所載,以鷹形目為例,小城自1860-2010曾錄得猛禽共15種,但截至2010年底

圖鑑刊印為止卻只收錄了10種。記錄終歸是紙上的,又或許自己鳥運不佳,鳥攝的

幾年中,就連應是最常見黑鳶也不多見。曾與一些經常行山的鳥友談及本地猛禽,

答案都是難以一見。

聖誕後某天清晨與鳥友F兄乘渡輪往香港,目的地是塱原濕地。抵達燕崗村只是早上

8點半左右。這裡毗鄰內地的深圳市,是一大片的耕地,也因此而形成淡水濕地。據

資料顯示,單是這濕地所發現的鳥種已超過200種,比小城150年所錄得的177種還要

多。

由於不清楚最近剛到的主角---黑翅鳶究竟在哪,所以我倆隨意閒逛。在欣賞這種在

小城已消失的田野景色之餘,見到前邊已有兩位兩位鳥友以長炮對著一堆竹桿在

開火。

由於自己對鳥類認識有限,全賴台灣一位資深鳥友幫忙識別,方能解決鳥名問題。

在此對這位鳥友的長期幫忙及指點致以衷心感謝。




01.為怕驚擾在竹頂的牠,我們一邊以慢動作接近,一邊開始用相機記錄。在超過

23米的距離時,有後到的鳥友越過我們,這時這牠一躍而起。雪白的身體,長有

一雙紅眼睛,這是黑翅鳶。




02.當時黑翅飛到一塊農田上空約50米處,突然施展懸停大法,原來猛禽除了會

盤旋之外,還會像直升機般的停在半空。看牠全神貫注地瞄著地面,似乎在找尋

食物。雖然這張距離超過90米,需要裁切很大,不過也能清楚看到牠兩腳縛一條

已斷的皮帶,所以估計牠是隻逃逸的寵物。

黑翅鳶Black-winged Kite,學名Elanus caeruleus




03.稍後,一隻大鳥飛在我們頭上,從翼底花紋得知牠是隻猛禽。




04.原來是隻鳳頭鷹Crested Goshawk,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05.接著,又見到半空有隻大鳥,可惜距離太遠,只拍得這張朦照,估計

可能是隻大鵟Upland Buzzard,學名Buteo hemilasius




06.在田野間逛到又累又餓,原來已是中午。在通往公路旁的食店的小路上,忽聞

同伴大叫:天上天上。餓累得遲鈍的我立即舉機向天,一隻翼底花紋特別的大鳥

正在頭頂。




07.由於距離較近,這種獨特的花紋清晰可見,這是隻兩年前在此地拍過的蛇鵰

Crested Serpent Eagle,學名Spilornis cheela

以上4種猛禽均屬鷹形目>鷹科,黑翅鳶是鳶屬、鳳頭鷹是鷹屬、大鵟是鵟屬,

而蛇鵰是鵰屬。

〝節能減排〞已是個共識的環保議題,下次外拍時,試試與鳥友分享共乘一部車。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大翠大趣

自問是個淺肚子的人,所以一拍得甚麼就會盡快在博客上分享。然而,小城最近

鳥況確實大好。既要去外拍,回家又要整理紀錄,再要抽時間貼文。因此,很多

照片就唯有暫放在硬盤內。時間一久,這些辛苦拍得的照片就可能被遺忘。最近,

除了一回家就立即將照片存入電腦之外,還會用文字記錄當天拍了些甚麼,希望

這樣有助減少照片永睡硬盤的慘況。

又是一輯舊照,拍攝時間是去年10月底,記得當時各鳥友蜂擁在新搭建的偽裝棚內

等候藍翡翠。我到場時已難找立足之地,自問鳥運不佳,還是無謂強求與藍翠相見。

回到附近的舊棚內碰運氣,整個上午就只我及兩三位鳥友在這。然而,在蟻鴷到訪後

不久,一隻翠鳥也來到我們這邊。




01.雖然不是藍翠,但這隻白胸翡翠停在17.5米這射程範圍內,我的540+1.4X肯定能

一展所長。




02.澳門可拍得3種翠鳥,當中的大翠(白胸)及小翠(普通翠鳥)均屬本地留鳥。




03.這隻白胸胸部仍可見魚鱗紋,估計是剛步入成鳥階段。




04.令我意外的是,這枝朽木除了吸引蟻鴷來進食之外,就連白胸也在此停留了接近

15分鐘。




05.由於當時是陰天,ISO已超過1000,而風也不小,所以我選了1/800以保障主角

不會糊掉。當時白胸相當合作,總是乖乖地蹲在枝上。試過升反光板,以配合

慢快門,但只會得出一堆糊掉的廢片。憑著1D4優越的ISO,再加上PS大神的加持,

我寧選較快的快門,配合單張拍攝,效果暫時頗為滿意。

白胸翡翠White-throated Kingfisher,學名Halcyon smyrnensis,分類為: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外拍時鏡頭或會被身旁的樹枝遮掩,記得帶備些幼繩,以便將這些樹枝稍稍拉開。

這樣既有利拍攝,又不會折斷樹枝,下次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內容有不雅成分,不喜勿入)

某日特意去觀賞了一場舞蹈表演,地點是外港碼頭附近的水塘。兒時這區還是農地,

當時水塘上架設了幾支傳聞是本地唯一的廣播電台所用的巨型天線。現在天線已不見

了,只剩下幾個基座。然而,這些基座今天卻成為這群黑衣舞者的舞台。

踏入鳥季,一群幾十隻的普通鸕鶿就會飛來渡冬。雖然不清楚牠們晚上到了哪,但

日間牠們肯定會以那些基座為聚集點。




01.一般來說,雀鳥跟人類一樣,是會藉〝伸懶腰〞來舒展筋骨的,不過這隻鸕鶿的

動作又似乎有點誇張。




02.像不像電影中穿著黑長袍的巫師在跳祭神舞。




03.鸕鶿在這水塘落腳的原因是這裡有魚。




04.不過搞了入口.....




05.......自然接著的就是〝出口〞。




06.鸕鶿趾間有蹼,是種擅泳的水禽,內地有漁民會蓄養鸕鶿來捕魚。




07.一般水禽(如鴨子)能分泌油脂,藉理毛時將油脂塗抹在羽毛上,以增加羽毛的

抗水性。然而,鸕鶿的油脂卻不豐富,羽毛容易沾濕,所以每次下水之後,都會

展開雙翼,利用風及陽光弄乾羽毛。

鸕鶿在澳門屬冬候鳥。

普通鸕鶿Great Cormorant,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分類為:

鵜形目>鸕鶿科>鸕鶿屬

吸煙危害健康,而且在鳥點吸煙可能會引致山火。下次外拍時,試試不再吸煙。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赤目天王

本來硬盤內還有存貨,按拍攝日期的先後,這篇應該要稍為等待。然而,

見之前貼的塱原濕地所拍的猛禽那輯的點擊率較平常的高,所以便順道

貼出這輯。

出發前,鳥友F兄已從網上得知塱原來了隻黑翅鳶,所以這次的外拍可謂是

專程拜訪。




01.當時這隻黑翅就蹲在一堆竹桿上,早已有兩位鳥友架起長炮在拍攝。為怕

驚擾黑翅,我倆離開老遠已開始以慢動作行進,所以所拍得的照片全部距離都

超過25米。




02.據幾年的觀賞所得,雀鳥必定是面對潛在危險(人類)的,所以當時這隻黑翅就

以肚子向著我們。




03.那個成鈎狀的利嘴,再配合血紅色的雙眼,真有點嚇人。然而,看多了紀錄片,

得悉大部分猛禽都寧願撿便宜,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捕獵。因此,我曾在

日本京都的鴨川畔見隻黑鳶在吃動物屍體。

正想接近點拍牠的背部,兩位冒進的鳥友快步地越過我們。心想不妙,黑翅果然

立即飛起。




04.然而,牠並沒有飛走,而是在離地數十米處盤旋,並且像蜂鳥般懸停在半空。

從牠不斷向下注視,似乎是尋找獵物。




05.黑翅的雙腳均有一條皮帶,不難想像牠應是隻寵物。從現場觀察,牠似乎仍能

自力更生,期望牠能堅持下去,並像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那隻鳳頭鷹般開枝散葉。




06.開始鳥攝初期,對照片的質量非常在意,反而不多重視多拍點不同角度的照片,

致令在觀賞時大打折扣。現在我拍攝的方向有了轉變,照片質量固然重要,但我

會更關注整隻鳥的不同部位。雖然距離超遠,不過這張卻是唯一拍到牠的背部。




07.從這張可看到牠雙翼白色的部分有個黑點,就像兩隻眼睛一樣。

據資料顯示,澳門最近的黑翅紀錄已是2008年的,而在香港方面,這是稀少的

偶見鳥。

黑翅鳶Black-winged Kite,學名Elanus caeruleus,分類為:

鷹形目>鷹科>鳶屬

要增加鳥攝興趣,最佳方法是在拍完照片後,識別所拍得的雀鳥。那麼下次外拍時,

就再不會與鳥友說:〝昨天拍得一隻黑色的鳥〞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涉禽抑或水禽?

一直有個問題:在泥灘上活動的大部分雀鳥當然是在水邊或在淺水區覓食。

經觀察後,有些擁有優美的長腿,另外的卻只能靠短腿蹣跚行走,而且牠們

並非全部都會游泳。不論腿的長短,這些傢伙均是靠水吃水的,所以有統稱

之為水禽。又或因牠們當中長著長腿,故又稱之為涉禽。

顧名思義,涉禽應該是以腳在水中步行。為了方便行進,這類雀鳥像白鷺等都

長有長腿;也有像秧雞般腳趾特別長,以方便在泥灘上走動。水禽就應該像鴨子般,

趾間長有蹼,方便在水中游泳。




01.這隻是反嘴鷸,難得在牠舒展筋骨時拍得牠的腳趾,原來牠的趾間是有蹼的,

不是瓣蹼鷸般的半蹼,而是跟鴨子的一樣,即蹼是趾尖與趾尖間相連的。




02.再來一張,可看清楚牠的蹼並非半蹼。




03.有了這樣的腳掌分散重量,在泥灘上自然行動自如。




04.由於長有長腿,加上牠這種涉著水,將頭在水面左右甩動的覓食方式,所以

一直都認為反嘴只會涉水行進。然而,這次拍得牠的蹼後,再翻查資料,原來

反嘴還是游泳高手。




05.只見反嘴用牠的〝櫻桃小嘴〞夾著點甚麼東西,可能是些細小的蠕蟲。




06.與反嘴同科的是腿部更修長的黑翅長腳鷸,留意牠屁屁的紅色,其實是牠屈曲

長腿後的膝頭。




07.從牠頸部的灰毛看來,這隻是未成鳥。

反嘴鷸Pied Avocet,學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分類為:

鷸鴴目>反嘴鷸科>反嘴鷸屬

黑翅長腳鷸Black-winged Stilt,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分類為:

鷸鴴目>反嘴鷸科>長腳鷸屬

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也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藍鳥

自認是鳥運不濟之人。怎麼說,鳥攝已經數年,不僅在紀錄中仍未拍得很多

不屬罕有的鳥,而且是連見也未有緣見到。幸好今年鳥神或許對我格外開恩,

紀錄不斷添加,希望這股好運氣能持續下去。




01.一直以為自己已拍齊了紅脇藍尾鴝雌雄鳥,今天翻查一下,原來去年所拍得的

一隻藍藍的是另有別鳥。這麼說來,今年才是首次見到及拍到紅脇藍雄鳥。




02.由於較遲才收到鳥訊,不過本著〝拍不到是自然,拍到是意外。〞這種想法,

某天早上去到翠湖。現場已有兩位鳥友在〝開火〞,我以慢動作走近。嘩噻!

一隻亮藍色的小傢伙正蹲在橫枝上。




03.看來小傢伙已習慣了現身當模特兒,所以不介意在幾種道具上擺姿勢。




04.仗著天賦的好本錢,吸引在場的三人猛按快門。




05.鳥友早有準備,紅脇藍又通力合作,攝與被攝都各有所得。




06.由於人與鳥的〝微妙關係〞,所有照片都可以以最佳底色呈現。




07.在收鳥訊的同時,已知這紅脇藍超不害羞,拍攝距離只有小徑的闊度,大概

4米多一點點。




08.因此,只帶了328+1.4X,加上小腳架,人與鳥就這樣過了差不多兩個小時。

紅脇藍在香港是常見冬候鳥,不過在澳門就不能說是常見,更何況是羽色

較亮麗的雄鳥了。

紅脇藍尾鴝Red-flanked Bluetail,學名Tarsiger cyanurus,分類為:

雀形目>鶲科>林鴝屬

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拍林鳥與後製

經常記得某前輩的一句話:後製好不如拍得好。真是至理名言,這就等於〝媽媽

必定是女性〞一樣。

拍照要素中的要素是光線,然而拍林鳥涉及很多客觀因素,最大影響是光線不足,

這時後製就更顯其重要性。相信每位鳥友主觀願望肯定是:鳥兒停在毫無遮擋、

底色純淨、光線充足的地方。不過,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那麼,辛苦等候拍得的

照片就要掉入垃圾筒嗎?




01.這些照片是兩次外拍的所得,雜物較少的拍攝距離較遠,大概有20米。




02.拍攝當日天氣較冷,這隻栗背短腳鵯瑟縮在枝頭上。




03.今天上燈塔山的三疊池碰運氣,果如鳥友F兄所料,栗背確有出現。




04.可惜管理單位在清理水池,栗背不敢接近水池範圍,不過所處距離最近時只有

10米。




05.三疊池的環境雜物超多,左閃右避仍出現這種情況。




06.栗背羽色雖不算亮麗,但整體上輪廓卻是非常鮮明的,配合一頭短羽冠,樣子

十分可愛。

據資料顯示,栗背在澳門屬留鳥,但幾年來都僅在冬季少數時間見到。

栗背短腳鵯Chestnut Bulbul,學名Hemixos castanonotus,分類為:

雀形目>鵯科>短腳鵯屬

3-8月是雀鳥繁殖季節,牠們可能會因為受到騷擾而放棄回巢育雛。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隱者

為著生存,動物自有其獨特的一種避險方式,或是長著尖利的爪牙,或是擁有

矯捷的身手。然而,有些動動靠的就是比較大的膽色,儘管泰山崩於前,牠們

仍會視而不見的。




01.前年在渠口初次見識沙錐,不過相距太遠,所以未能觀察到牠的絕招。去年拍

針尾沙錐時,人是躲在偽裝帳內,牠完全是不知不覺的。這次在塱原一塊農田上,

經鳥友F兄指點,見一隻沙錐匿在對面的田基旁。




02.距離超過20米,但一眾鳥友在等候八聲的出現,所以牠感到威脅。然而,牠的

做法竟是停下來。說真的,相距廿多米,若不加留神,要發現這隻身披保護色的鳥

真不容易。

近年澳門沒有扇尾的紀錄,而在香港是常見的遷徙鳥及冬候鳥。

經資深鳥友幫忙,識別這隻為扇尾沙錐。

扇尾沙錐Common Snipe,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分類為:

鷸鴴目>丘鷸科>沙錐屬




03.接著的是樹鷚,雖然牠的保護色稍遜,但若牠不動,要在枯草中找到牠確實

確需花點功夫。




04.不過,牠採取的方式是,稍有任何異動,就立即飛走。

樹鷚是澳門的冬候鳥。

樹鷚Olive-backed Pipit,學名Anthus hodgsoni,分類為:

雀形目>鶺鴒科>鷚屬




04.再來的就不是隱者了,這是羽色亮麗的紅嘴藍鵲。




06.由於拖著長長的尾羽(身長68厘米),容易露出行藏,所以檢拾了食物,就

立即飛走。

紅嘴是澳門的留鳥。

紅嘴藍鵲Red-billed Blue Magpie,學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分類為:

雀形目>鴉科>藍鵲屬

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蛋形鳥

長尾縫葉鶯是澳門的常見留鳥,牠的動作敏捷,也不太怕人,經常在矮樹叢上

跳來跳去。然而,牠總是在您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轉瞬又隱入枝葉後。每次

看到圖鑑上精彩的長尾照片,自覺要拍好這隻小傢伙真是難以完作的任務。




01.香港塱原濕地真是個賞鳥勝地,那天累得腰痠腿軟,就與鳥友打個招呼,自己

先退下火線。怎知在入口小徑旁的矮樹碰上這隻小傢伙。




02.剛好牠停在毫無遮掩的橫枝,機會難得,疲累及痠痛也沒有了,立即舉起相機。




03.拍攝當日難得陽光普照,溫度相當舒適,不過長尾仍擺出個蛋形姿勢。




04.當時長尾與我的距離不足5米,而且牠停留的時間相當長。




05.長尾不斷變換姿勢,這張真像個長著尾巴及長嘴的蛋。




06.通過這次愉快的人鳥互動,令我更懷念小城日漸變少的綠色空間。

長尾縫葉鶯Common Tailorbird,學名Orthotomus sutorius,分類為:

雀形目>扇尾鶯科>縫葉鶯屬

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

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