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vor096 wrote:雖然說apsc是擷取中央部份的成像但FF和apsc的景深效果是完全兩回事假設FF機用f4, apsc機最少要用2.8才能得到近似的效果,可能還要再大點 用 APS-C 專用鏡就沒有擷取中間不中間的問題(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說 FF 是中片幅裁切來的,只是剛好 APS-C 機可以接全幅鏡,如此而已)他的成像圈就那麼大,可惜 Canon 這幾年對於 APS-C 鏡幾乎是放棄狀態景深是 APS-C 片幅的缺點,也是優點缺點是需要更大光圈去營造相同的淺景深(相對來說大光圈鏡頭的體積可以縮小,富士那顆 56mmF1.2 跟 C85mmF1.8 差不多大)優點是需要景深時可以在更大的光圈下達成,比如說拍團體照的時候…trevor096 wrote:所以我深信,apsc 的900萬,跟全幅的2000萬出來的純淨度很可能一樣的幼滑 事情就是這樣不然隔壁家富士 APS-C 幹嘛死守 1630 萬像素可惜 Canon 大概也快屈就市場風向,要把入門機全部提升到 2000 萬像素以上了…
diffusionless wrote:魯大言論看看就好。實...(恕刪) d大每次都要從光學理論上去解釋畫素密度,但你的盲點在於鏡頭解析度並不是無限大,正因為畫素密度太大鏡頭解析度追不上,但還是要滿足aps-c畫素大小,所以照片才會填補雜點變糊顏色不均勻讓畫質變差,這是軟體的問題不是光學的問題,要理解這點很容易就是用樣一顆爛鏡同時插FF裁切跟APS-C比較,就知道畫素密度的影響,FF的aps-c crop會比aps-c原生1800萬畫素少,跟你一張畫去影印放大兩種尺寸,小張的會比大張的精緻一樣的意思。
trevor096 wrote:但FF和apsc的景深效果是完全兩回事假設FF機用f4, apsc機最少要用2.8才能得到近似的效果,可能還要再大點但這卻跟apsc只擷取中央成像的說法有很大矛盾...(恕刪) 路過,插個嘴:一點都不矛盾。您還沒搞清楚一件事:APS-C 要跟 135FF 有「相同的視角(or 相同的構圖)」,掛同一支定焦鏡頭時,APS-C 必須退後拍,導致景深變深,必須加大光圈才行。PS:景深三要素中的(相機到被攝主體間的)拍攝距離。
以實用角度,APS-C由於X1.6,所以在拍攝野生生物,運動賽車等題材時有很大的優勢-內建X1.6增距鏡還不減光圈!想想騰龍的150-600mm用在7D上就變成240-960mm的超長焦距!FF的話超過800mm的超長炮不但很重而且很貴,但現在手持都可以有這個焦距,單是這點就已經相當實用了吧。相比起更小的M43,APS-C是兼顧了畫質、全片幅鏡頭群以及焦距的大小,對於不大需要淺景深和超廣角的用家來說,7D要比5D2更實用。
能看到這篇討論很棒!畢竟能對自己手上的設備越了解越好!拍了三十幾年的生活照......現在才明白這些事!從傻瓜底片機(全片幅...哈哈哈!)到現在的微單,其實會有些迷惘!瞭解自己所需要的最重要,以我來說,是不可能再回到有反單眼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