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01不見,感謝各位長期來的照顧


alphones wrote:
唉…其實自己作個簡單的實驗就好:拿一張黑紙舖著,鏡頭就依法蘭距放在適當的高度,固定住,並且對正太陽,然後「轉動你鏡頭上的對焦環」(如果你的鏡頭是純電子對焦環,不通電就沒辦法對焦的就不用試了),看一下最後太陽是不是聚焦在黑紙上成為一個像影片中一樣的超亮光點,我們再接著討論「單一鏡片的放大鏡」為什麼要移動、但鏡頭卻可以在不移動的情況下將太陽聚焦成一個足夠點火的光點…



你說的都沒錯
但在相機上永遠不可能把那個超亮光點(聚焦點)移動到感光原件上
因為鏡頭在這個焦距(段)下無法成像(所有的東西都縮成一個點)
理論上:當鏡頭焦段短到讓聚焦點跟感光元件趨近於重合才有可能發生
只是這種超短焦段(廣角)鏡頭對成像畫面沒有多大意義
魚眼鏡頭就可以達成進可能的廣角

------分------隔------線------

從一開始樓主就不懂的相機光學成像的原理方法
懂這東西並不會讓攝影技巧更好
只是這種分不清原理就敢做實驗PO文的態度很要不得
而且還做錯誤的實驗
PS:那是遊戲不是實驗

最誇張的01管理員也不懂
讓這棟樓繼續存在(歪)著

請Google【相機光學成像原理】

相機上永遠不可能把那個超亮光點(聚焦點)移動到感光原件上
因為鏡頭在這個焦距(段)下無法成像

至於哪一種情況會讓太陽直射造成的影響比較大,是廣角端?還是望遠端?
答案:廣角端
原因:請搞清楚鏡頭焦距(段)所代表的意思




Chiouyang wrote:
因為鏡頭在這個焦距(段)下無法成像(所有的東西都縮成一個點)
理論上:當鏡頭焦段短到讓聚焦點跟感光元件趨近於重合才有可能發生
只是這種超短焦段(廣角)鏡頭對成像畫面沒有多大意義

這跟焦段短不短沒有關係。是跟鏡頭到感光元件的距離有關。而你調整焦距的時候,調整的就是鏡頭跟感光元件的距離。

就薄透鏡來說,焦距 20mm 的鏡頭。定義就是當鏡頭距離紙張 20mm 時,就會將平行光會聚到紙上的一點。這個狀況也就是鏡頭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物距 = 無限遠,像距 = 焦距』
於是,你看鏡頭的對焦尺,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就是平行光會匯聚成一點的時候。一般我們可以把太陽看做平行光,所以對焦到無限遠的當下,太陽確實會匯聚成一點。

就一般鏡頭的設計方式
2f <= 物距
f <= 像距 <= 2f
所謂的對焦,就是將鏡頭與感光元件的距離在 f 和 2f 之間變化。
當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物距 = 無限遠,像距 = f(樓主的實驗狀況)
當以最近距離拍攝時,物距 = 2f,像距 = 2f (假設鏡頭放大率能達到 1:1)


不知道是你對樓主的實驗方法理解錯誤,還是對下圖理解錯誤。樓主的實驗是把太陽成像,不是把整個天空成像。

下圖是整個景的視角,成像在感光元件的整個面。「面 -> 面」
樓主的實驗是單純太陽,成像在紙上的一小點。「點 -> 點」

就下圖的狀況來看太陽只是左側的一點,那在右側當然也是一點。


Chiouyang wrote:
至於哪一種情況會讓太陽直射造成的影響比較大,是廣角端?還是望遠端?
答案:廣角端
原因:請搞清楚鏡頭焦距(段)所代表的意思


其實這沒必要討論,單憑光圈值就能得出哪個在感光元件上的照度大。只要鏡頭的光圈值一樣,不管焦段長短,在感光元件上的照度就一樣。光圈值就是如此定義的。
其實眼睛成像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沒有人看日出 看到眼睛燒起來的 ?

長曝跟太陽對幹 多多少少有可能會搞壞相機的感光元件

但是如果只是一般拍攝的話 是不至於的

กิิิิิิิิิิิิิิิิิิิิ ก้้้้้้้้้้้้้้้้้้้้ ก็็็็็็็็็็็็็็็็็็็็
Ailio wrote:
其實眼睛成像...(恕刪)


如果你看著太陽,瞳孔卻不跟著收縮眼睛也不咪的話(EVIL接手動鏡就是這種狀況)
當然會壞阿

同理,人也不能直視雷射光

josephyen wrote:
這跟焦段短不短沒有關係。是跟鏡頭到感光元件的距離有關。而你調整焦距的時候,調整的就是鏡頭跟感光元件的距離。

就薄透鏡來說,焦距 20mm 的鏡頭。定義就是當鏡頭距離紙張 20mm 時,就會將平行光會聚到紙上的一點。這個狀況也就是鏡頭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物距 = 無限遠,像距 = 焦距』
於是,你看鏡頭的對焦尺,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就是平行光會匯聚成一點的時候。一般我們可以把太陽看做平行光,所以對焦到無限遠的當下,太陽確實會匯聚成一點。

就一般鏡頭的設計方式
2f <= 物距
f <= 像距 <= 2f
所謂的對焦,就是將鏡頭與感光元件的距離在 f 和 2f 之間變化。
當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物距 = 無限遠,像距 = f(樓主的實驗狀況)
當以最近距離拍攝時,物距 = 2f,像距 = 2f (假設鏡頭放大率能達到 1:1)


不知道是你對樓主的實驗方法理解錯誤,還是對下圖理解錯誤。樓主的實驗是把太陽成像,不是把整個天空成像。

下圖是整個景的視角,成像在感光元件的整個面。「面 -> 面」
樓主的實驗是單純太陽,成像在紙上的一小點。「點 -> 點」

就下圖的狀況來看太陽只是左側的一點,那在右側當然也是一點。




其實這沒必要討論,單憑光圈值就能得出哪個在感光元件上的照度大。只要鏡頭的光圈值一樣,不管焦段長短,在感光元件上的照度就一樣。光圈值就是如此定義的。


還是把原網址PO上來比較快
至於看得懂不懂就看個人

數位講座

必須清楚了解
調整鏡頭焦距的意思是調整鏡頭焦距(聚焦點)跟感光元件的距離
不是調整鏡頭本體跟感光元件的距離
鏡頭固定在相機上
透過某固定幾枚鏡片調整聚焦點前後位置讓感光元件上的成像有大小變化
而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則是一種與被拍攝物體呈現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影像

所以之前樓上的版友也說過
太陽原本就是一個圓形 - 拍攝後 - 也是一個圓形,不會變成點,只是大小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被拍攝的物體只能縮小,而不會變成點,除非本身就是一個點

至於有些人的疑慮:有沒有可能把太陽縮小到趨近於一個點?
答案是~目前沒有這種規格的廣角鏡頭
PS:望遠鏡頭的成像面積比廣角鏡頭大

至於你想表達的部分
因為感光元件大小面積已經很小
太陽經過鏡頭縮小後呈現在感光元件上可以看成一個點
這部份我同意你的想法
只是這個點並非是鏡頭聚焦點的點
能聚集的熱量在正常使用下還是對相機不會造成損傷
而樓主影片的內容卻是用鏡頭聚焦點來套用
這部分有危言聳聽的嫌疑在
況且樓主對於相機成像原理誤解下所做的實驗真的沒參考價值
一台單眼就算包得好好的~
正中午大太陽的時候丟在那邊給太陽烤個兩小時也可能會壞啊.....
事實上沒什麼人會那樣做吧?
同樣也沒什麼人會光圈全開打太陽吧?
至於正常拍夕陽、拍太陽星芒應該很難拍到壞...
發霉進水還更容易報銷掉整台相機.
只要不要刻意大光圈B快門對太陽,
我想偶而拍一下太陽應該沒關係的,
至少我拿感光元件小小一塊的S95和400D+B005E打太陽到現在都活得好好的~
Chiouyang wrote:
還是把原網址PO上來...(恕刪)

==============================================================
2sc wrote:
各位有玩過針孔相機嗎...(恕刪)

簡單來說,你照一張照片,就是在感光元件上成像被記錄下來,所以太陽在感光元件上的大小,就是照片上的太陽等比例縮小到感光元件的尺寸上,以太陽的直徑一百三十九萬公里,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來算,以50mm的鏡頭成像時,大約是0.9267mm直徑的大小,這個大小跟感光元件無關,而跟鏡頭的焦距有關。

===============================================================
以上是我擷取2sc所做的論述,不必爭論點還是圓,2sc這樣已經很簡單而且清楚了。
Chiouyang wrote:
太陽原本就是一個圓形 - 拍攝後 - 也是一個圓形,不會變成點,只是大小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被拍攝的物體只能縮小,而不會變成點,除非本身就是一個點


呃....太陽成像在感光元件上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點阿....

那是我們在螢幕上看照片. 太陽才有一個面積
它的大小在感光元件上就是一個點
就像ccd入塵一樣. 在照片上看起來是一個圓. 實際上只是一粒灰塵
Chiouyang wrote:
調整鏡頭焦距的意思是調整鏡頭焦距(聚焦點)跟感光元件的距離
不是調整鏡頭本體跟感光元件的距離


以薄透鏡來說,就是調整鏡頭跟感光元件的距離。現在多數鏡頭光學設計已趨複雜,又希望有內對焦、後對焦等功能,所以變成僅移動鏡頭中某幾群鏡片來達成對焦。事實上光學設計比較簡單的鏡頭,就是透過移動整組鏡片來對焦的。

Chiouyang wrote:
太陽原本就是一個圓形 - 拍攝後 - 也是一個圓形,不會變成點,只是大小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被拍攝的物體只能縮小,而不會變成點,除非本身就是一個點

沒錯,太陽是一個圓形,但就我們的視野來說,這圓形非常的小,所成的像也通常非常的小。所以多數人就說他是一個點,事實上他不會是一個點。這只是對多小的圓才能稱為一個點的判定差異罷了。


Chiouyang wrote:
至於有些人的疑慮:有沒有可能把太陽縮小到趨近於一個點?
答案是~目前沒有這種規格的廣角鏡頭
PS:望遠鏡頭的成像面積比廣角鏡頭大

同樣的,這也是多小的圓才能稱為點的判定差異。

Chiouyang wrote:
只是這個點並非是鏡頭聚焦點的點
能聚集的熱量在正常使用下還是對相機不會造成損傷
而樓主影片的內容卻是用鏡頭聚焦點來套用
這部分有危言聳聽的嫌疑在
況且樓主對於相機成像原理誤解下所做的實驗真的沒參考價值


而樓主的實驗,就是在發票上做太陽的成像,那個小圓(或點)就是太陽的成像,並不是整個天空的聚光,這也是許多人的誤解,以為那個高光的小圓是整個天空的聚光,事實上那僅僅是太陽的成像。凸透鏡在任何的像距、焦距,都不可能把整個天空聚光成一點。
所以樓主的實驗是具有參考價值的。他的實驗狀況就是鏡頭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在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要在自己的相機實踐樓主的實驗,把鏡頭焦距轉到無限遠,然後打太陽,就是一樣的情況了。
Chiouyang wrote:
還是把原網址PO上來...(恕刪)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BTkFZQxpU2M%3D

請參考冼鏡光前輩的文章,裡頭已經圖文說明當被攝體在無窮遠處時,成像在焦點上!就是聚成一個點。如果你一定要說太陽不是無窮遠,那麼上面也有前輩計算了太陽在底片上的圓直徑是不到1mm(50mm鏡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