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er wrote:
幾分證據講幾分話
假蔡司 vs 真強L鏡
看得懂的自然就會懂,有品牌迷思的~~永遠會有籍口,不講也罷
...(恕刪)
不好意思~亂入一下!! 我絕得引用Photozone的數據也不是不好~不過最好把條件看清楚,再下斷言會比較好一點!!
要做解像力的測試總需要機身吧..SONY用a700,CANON用350D,1200萬 vs 800萬,這種條件下比較,您覺得公平阿,還是請您先去了解一下解像力測試怎麼做的?或者應該說軟體是怎麼算的?(DPREVIEW或者國內的攝影手礼我記得有介紹過)
或許有人會說那CANON怎麼不用高階一點的機身...因為早期SONY還不知道數位單眼是什麼的時候,這網站就已經存在了,總不可能每出一台新機,就要把所有舊鏡頭全部抓出來重測吧!!(可能部分鏡頭還是廠商提供借測的呢)
剛剛看到要發言要貼圖阿....我是N/C/O家,隨便貼一張,照的不好,見諒~

50mm 1.2L

70-200mm 2.8G

Leica D 14-50mm
popo8838 wrote:
不好意思~亂入一下!! 我絕得引用Photozone的數據也不是不好~不過最好把條件看清楚,再下斷言會比較好一點!!
要做解像力的測試總需要機身吧..SONY用a700,CANON用350D,1200萬 vs 800萬,這種條件下比較,您覺得公平阿,還是請您先去了解一下解像力測試怎麼做的?或者應該說軟體是怎麼算的?(DPREVIEW或者國內的攝影手礼我記得有介紹過)
或許有人會說那CANON怎麼不用高階一點的機身...因為早期SONY還不知道數位單眼是什麼的時候,這網站就已經存在了,總不可能每出一台新機,就要把所有舊鏡頭全部抓出來重測吧!!(可能部分鏡頭還是廠商提供借測的呢)
剛剛看到要發言要貼圖阿....我是N/C/O家,隨便貼一張,照的不好,見諒!...(恕刪)
拍得實在是非常棒!主題明確,構圖穩重

但可能是器材或者後製因素,導致您第1、2張的亮部層次不佳
第2張白花應該是主題吧?!,已經完全沒有細節了
earl258 wrote:
所以便宜的機身才能吸引新人跳入DSLR。沒必要跟C家N家去搶客戶。
才能開創新的客戶群與品牌的用戶者。
SONY的行銷很正確。
只要他能在適當的時機推出對應的鏡頭,那就能延續。
但是要在多樣化的鏡群(長焦、大光圈、高倍變焦、防手震、對焦速度)中與 CN 對戰,這才是他們需要浴血苦戰的部份。
我認為這才是未來最大的變數。
SONY 的電子技術 + 美能達的機身設計,A 系列目前交出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目前 FF 未出,高速連拍機種未出,因此還不能算是"漂亮"的成績單)
但是接下來光學、機械結構的設計,這部份恐怕就不是 SONY 的專長,而是必須要仰賴 美能達 + ZEISS 的技術發揮,可這兩家存在多年,卻也沒有辦法跟CN搶到多少市佔率,再加上一家是併購,一家是合作,到底能夠發揮多少實力,才是最大的變數。
因此我認為,SONY這條路不會很好走,未來還很有大的進步空間。
www.cycliving.com
20年前Minolta剛推出世界一的量產AF單眼a7000時
當時真的是以一種席捲市場的姿態狂掃各家
論光學技術M家也不遜色於C/N,加上當時震撼的AF能力
我想那時如果說出十年後C/N會取代當時Minolta的論點大概會被人笑話
但結果是....M家因為專利問題被索取超高額的罰款
這一擊幾乎可以說是掏空了M家的資金,造成後續的許多效應
而C/N也順勢推出AF slr和一些新的設計
最終也真的造成C/N家在slr市場擊倒當時的龍頭Minolta
反而Oly因為AF太慢而錯失先機最後退出slr市場事很可惜的一件事
所以...現在誰能真的預測到將來的事???任何事都有可能
就算哪天誰又取代誰登上龍頭的位子我一點也不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