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k89 wrote:記得以前SONY一開...(恕刪) 不是這樣!CCD是有專門設備生產,有設備專利問題,全世界只有幾家可以製造,SONY、Philips、Kodak、Matsushita、Fuji和Sharp。CMOS則是沒有這個限制,所以像CANON NIKON等使用CCD消費型相機都必須看這些專利設備廠買,過去就有SONY CCD出過問題,一大堆廠商相機都招回。另外CCD本身是相當耗電,對於如果要長時間依賴感光元件LIVE VIEW是很難,所以CCD可以LIVE VIEW只有那些小感光元件的消費型機身,所以如果使用CCD的A7R是會有問題。
wallatt wrote:我覺得這張對焦沒有準...(恕刪) 這部份其實是有些故事在前面的~在O家的版有人討論了SONY推出了ZEISS蔡司的55mm f1.8 for A7/A7r全幅用並且有人貼了實拍照給那邊的人看, 當然看完之後有人說這看起來只跟6D配3000塊的50F1.8差不多所以就說Zeiss的55mmF1.8賣的真是貴 (SONY定價29980)所以當然就請人提供看是否有6D配50F1.8光圈全開的照片可供參考結果圖就貼到這邊來, 所以就延續討論.............以上...無意貶低6D 或是50F1.8的身價, 我之前的發言也有註明, 鏡頭跟畫質好壞有絕對關係換顆L鏡我相信又是另一番表現, 不過那樣比較也沒太大意義~Canon在需要快速對焦的領域中目前無人可以取代,這是無庸置疑的另外高價的L鏡也相對提供了很棒的畫質給使用者 (當然高昂的價格是一定的)在婚攝與運動類型的拍攝項目中,canon還是佔大多數的A7跟A7r的取向我覺得不會是取代這些人他的目標應該是較走向第二台相機,或是轉接老鏡的人例如雖然有了全幅大三元, 可是出門旅遊或帶小孩時的不方便帶台小體積的FF, 輕便又能提供高畫質, 我覺得SONY應該是鎖定這一類的人以他的價位跟之後的菜頭價位, 我相信新手通常聽到價錢就先嚇跑了吧....XD個人覺得討論歸討論,理性的討論是將大家不清楚的部份討論清楚,增加知識別有攻擊或情緒的發言, 讓討論區乾淨才重要~
<blkquote>輕鬆騎 wrote:EOS-M哪時才能變...(恕刪)我不是蘋果的愛好者,而且我也覺得蘋果出的5s亮點在哪我也不知道但不得不說它的銷售量卻是亮點,我待在澳洲請問有哪款手機上市許多人紛紛從國外帶貨回台灣賣?我就是看到許多人買回去幫人帶,我也無法解釋這個現象,這就是消費者心態,你認為是怎樣,實際卻非如此
Mobile01 Care wrote:想不到you真的甚麼...(恕刪) 其實,畫質除了細節外在包括 CA, 雜訊以及色階變化其中CA應該都有一定水準,色階變化SONY的sensor表現的沒話說但是雜訊這項就與ISO有些關係你可以想像假如熱度越集中,雜訊就會越明顯,因此畫素增加就不一定是好事情像是D800在約ISO1600後就開始表現比5D3差,因為同片幅下密度較高(畫素)熱度集中 雜訊高所以我認為Canon的FF畫素不提高有這樣子的優點但是Canon的FF在低ISO表現真的遠比其他FF的SENSOR來的有差雖然用螢幕來講是差不多的(大小+動態範圍+解析度)但是在LR的時候 雜訊、可調彈性,就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差距我的想法大概是這樣
wallatt wrote:honsaki wrote:解析度不代表畫質? ...(恕刪)簡單來說DC跟全片幅單眼所以拍出來的FULL HD影片一樣解析度畫質確不一樣...(恕刪) 不能這樣比,首先片幅不一樣不能比,再來影片流量不一樣不能比上面講的都是片幅一樣的狀態,說手機的那位是來亂的
wallatt wrote:這個群組是sony短...(恕刪) 這樣比就不客觀了說實在...取向不同的相機功能,怎能一起比較呢???相同片幅不代表相同取向吧!!!就算真的被超越了,也不要害怕被超越,更何況根本還沒被超越...10年前有看到現代的車滿街跑嗎???10年後的今天,還不依然是牛頭牌的天下!!!一樣是一千八的排氣量,喜歡流線型的轎車,會買現代的ELANTRA,覺得外型不是重點,好開就好,會買豐田的ALTIS,取向不同,自然選擇也會不同,超不超越根本不是重點,小惡魔01上充斥著太多筆較文...(華山論健)有刺激才會有進步,使用SONY的用家不是傻瓜,使用CANON的用家也絕對不是最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