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舞拳打星馬泰韓,腳踢粵港澳湛。都是酒囊飯袋,一招的貨式。呵呵,我乃燕人張翼德轉世,舞功蓋世。這是隻池鷺。去年4月底拍的,當時剛開始繁殖季節,披著繁殖羽的池鷺特別漂亮。池鷺Chinese Pond Heron,學名Ardeola bacchus,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鵜形目>鷺科>鷺屬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afon
今天又開始轉陰,不方便帶重武器,328也太重,且加了1.4x還是...有了大白兔就方便多了。離家不遠的小山崗經常有一小羣紅嘴出沒,不過超怕人的,這張拍攝距離為16.3米。乘著牠跳上單枝,拍了幾張無遮擋的。afonjones691122 wrote:很漂亮。也讓我想起了...(恕刪)
無奈澳門雖是個小地方,但在鳥攝方面也有少許優點。由於地理面積狹小,往來鳥點交通需時不多,不過正因為面積小,鳥點就那幾個。當出現一些環境上的問題,鳥點就首當其衝。01.去年5月初到渠口拍這隻半蹼鷸,有收獲固然喜悅,但拍攝距離卻是超遠的45.7米。02.當時躲在偽裝棚內,一眾水鳥就蹲在渠口對開的人工堆起的石堆。這是未裁切的原相大小。03.在漂鷸群中有隻腹部較多白羽毛的,而且牠的嘴有點上翹,這是翹嘴鷸。04.同日拍到的紅尾伯勞,這段時間常在渠口一帶找到牠的蹤影。05.紅尾距離較接近,但也是超過30米。渠口附近的河底隧道工程竣工後,河道重新開通,但卻遺留下大堆淤泥。有關部門對此毫無表示,既無聲明要擴寬泥灘,又不清理淤泥。本來生長得好好的紅樹林就日漸枯萎,估計與淤泥堆積有關。現在退潮時,水會退到離岸約百米以外,大概是上文提到的石堆的雙倍距離。半蹼鷸Asian Dowitcher,學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在香港屬過境遷徙鳥;翹嘴鷸Terek Sandpiper,學名Xenus cinereus,在澳門屬過境遷徙鳥;紅尾伯勞Brown Shrike,學名Lanius cristatus,在澳門屬過境遷徙鳥。在分類方面,前兩者為鷸鴴目>丘鷸科,半蹼鷸是半蹼鷸屬,而翹嘴鷸是鷸屬的。至於紅尾伯勞則為雀形目>伯勞科>伯勞屬。一般雀鳥都怕人,但若披上偽裝,您甚至可與牠接近到3、4米。因此,使用偽裝,既可拍得較佳的照片,又可盡量避免驚擾雀鳥,不妨試試。afon
證件照之夜鷺多次說過渠口由於河隧工程後淤泥大量堆積,令泥灘面積擴大,致潮退時水離岸邊約百米。加上淤泥可能帶有毒性,使本來生長茂盛的紅樹林大量枯死。淤泥未堆積前,水鳥經常會接近岸邊覓食。藉著偽裝棚,常常會拍到非常近距離的鳥照,但現在雀鳥只能在離岸遠遠的水邊覓食。然而,也總有些例外情況...01.澳門有幾種鷺鳥是在本地繁殖的,夜鷺就是其中之一。鳥友稱這鳥點為渠口,正是因為這裡根本就是排污渠所在。排污渠絕少滴水全無的情況,所以儘管潮退,這裡也有水窪。又因為污水帶有有機物,很多小魚會聚集於此(不知這些魚兒有否受污染?),而食物鏈亦因而形成。02.排污渠位於馬路旁下方,而附近是座水泥廠,經常有大型車輛穿梭,噪音會令大部分〝訪客〞(過境鳥及候鳥)不安,只有〝地頭蟲〞的幾種留鳥仍然處之泰然,這夜鷺站在相距12.1米的岩石上伺機捕魚。03.由於距離近,可見這夜鷺後枕已長出一條繁殖羽。04.不過,奇怪的是牠身上仍披著未成鳥的羽毛。05.這輯是在去年5月初拍的,或許牠正處於換成鳥羽階段吧。06.夜鷺Black-crowned Night Heron,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在澳門屬留鳥,分類為:鵜形目>鷺科>鷺屬外拍時可自備飲用水,盡量少買瓶裝或盒裝水/飲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妨試試。af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