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6526 wrote:
花大 您好!!
...(恕刪)
我覺得IS應該是用來補救﹝手持狀態下的輕微晃動﹞,
不是"完全"補正,而是儘量把傷害降到最低!
讓使用者在"低光源"及"手持"場景減輕晃動,
然而這卻不能防止﹝拍攝主體晃動﹞。
因此只有﹝大光圈﹞和﹝高ISO﹞可以加高快門,
但....如果將光圈和ISO都開到極限,快門卻還是1/30以下的話怎麼辦?
特別是萬一該場景只能手持機動拍攝,或無法使用腳架時,該怎麼辦?
這種場景是否常常遇到?不要說室內了,連傍晚的"室外"都能遇到。
底下這張光圈已經開到F2.8,ISO-400(400是我能接受範圍,800很少上)
這是在西子灣的壹號船渠,海邊風大,小baby又動來動去,
快門﹝僅剩1/4秒﹞。


放大裁切看眼中的反射光,並非"單一點",而是"流成一條光線",
顯然這張若不是小baby晃了,就是我晃了。但縮圖來看倒也還好!
當然這牽涉到﹝CoC模糊圈﹞的概念,實際情況我還在看書研究中,
畢竟我最初第一次接觸的那台DSLR﹝350D﹞還在保固期耶,
可以想見我的拍照資歷有多淺,根本是還不到一年的新手。
所以請不要叫我﹝花"大"﹞!哈哈!
關於70-200這焦段,我也在掙扎中,我只關注﹝小白IS﹞和﹝小小白IS﹞,
我曾在珠海圓明新園舞台,用17-85 IS的85mm,F5.6+ISO -400,
不開閃燈(因為沒帶)硬拼1/50以下快門。

也曾在泰北人妖秀場舞台,一樣使用17-85,
85mm,F5.6+ISO-400,不開閃燈硬拼1/10秒。

甚至還有些比這更低的快門,可以到我的Flickr參觀,
看看那個﹝泰北之旅﹞標籤下的舞台照片。
以上我想說的是,數位單眼用AV模式,真的常常遇到超低快門,
這種情況下不管會動的不會動的,若是有IS可用,應該可以減輕傷害!
重點在最後四個字﹝減輕傷害﹞。
今天若是張羅這個70-200焦段的長鏡頭,我不知還有沒有把握,
在200mm的長焦段下,用F4+ISO -400來硬拼1/60以下快門,
所以在小白IS和小小白IS之間想破頭殼!上不上腳架不是重點,
重點是﹝IS的手持機動性﹞與﹝重量﹞。
那個兩萬的價差值不值得,全看個人了,
問我這種中了IS毒的人當然值得。
因為以上那些旅遊景點,
或許我一輩子只有那麼一次機會而已,
世界各地還有數不清的角落我沒去過,
沒空再舊地重遊啊!呵呵!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oht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