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att wrote:
我是從7D(aps-...(恕刪)


">
ding279054 wrote:
我現在也用7D
近期...(恕刪)


重量回不去了
自己是三個片幅都有在使用的人D600,D60,E-P3
最後都玩完一輪後的感想是,鏡頭反而比機身重要
而且拍攝的時候盡量不要jpg直出,除非自己對光影變化掌握得很好
拍攝RAW算是給自己留下比較好的處理彈性



▲這是用D60+85mm/1.8G拍的 (先前有讓D600的攝友轉PO歡樂一下)



▲M4/3搭配人說抗耀光很爛的14mm/2.5



▲D600+S35/1.4用RAW調降了1EV左右


記得編修RAW也很重要



▲提升暗部


▲調整色彩


修得好就是畫龍點睛,修不好就是畫虎成犬
當然,了解設備的極限,進一步產出品質良好的照片也是必須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全片幅比APS-C畫質好是一定的.
他會不會是指邊緣畫質啊? 聽說全幅因為邊緣距離中軸遠,入射角度比較大所以光無法垂直進到sensor, 所以邊緣畫質有較弱的問題, apsc sensor比較小,所以問題比較沒那麽嚴重?
henry999 wrote:
這問題我也想知道~如...(恕刪)

在鏡頭設計中,成像圈越大的鏡頭,本身要顧及區塊越大,通常就會妥協解析力,因此成像圈小鏡頭本身在空間解析度是很高。

可以看看NIKON 1 32/1.2使用是20 lp/mm與60 lp/mm



而FX鏡頭使用10 lp/mm 30 lp/mm
85/1.4
35/1.4

而較大片福的影像解析比較好,是來自起始影像放大率就是不同。

底片機:徠卡能比得過低端中畫幅嗎?(4樓)


也就是看起來同樣區域,本身越小片幅等於是用更高鏡頭解析力來放大影像,而越高解析訊號是越容易受到一些干擾。
上面連結33樓就提到LEICA 280/4 apo測試結果,一般上腳架穩定鏡頭壯況是連一半原廠解析力都達不到。

所以越大片幅的鏡頭是比較差解析,但本身放大率較大與繞射像差限制較低,也就是越小成像圈鏡頭本身最佳光圈是往大光圈前進。








DXO本身鏡頭測試如下,本身光學也會不斷進步,所以同一個時期焦段技術鏡頭才有比較意義。


只是這種測試本身是只有這個距離下結果;鏡頭在不同各種距離下,像差修正狀況都是不一樣,而不同鏡頭最佳化設計也不同,不一定可以在所有測試都獲得好分數。


以70-200 F4 VR同一顆鏡頭才有比較各種片幅或畫素影響差異。
同畫素不同片幅差異(D7100是有去除AA效應,D800則沒有,但仍可以參考)
同24MP
同樣畫素差異12mp VS 24MP
FX
DX


像是同樣感光元件,不同鏡頭比較如下
FX




看起來ZEISS 21似乎沒有很好,但實務使用這顆鏡頭,還沒有在解析力上面有所抱怨。
這台比全幅機片幅更大~才幾百塊~

簡簡單單才是不簡單
diffusionless wrote:
在鏡頭設計中,成像圈...(恕刪)


讚~


所以說...APS-C裝 FF鏡,畫質並不一定會比較好,配優秀的專用鏡後的表現能與FF差不多

我想差別只輸在FF的高ISO純淨度而已~

uf2003 wrote:
這台比全幅機片幅更大...(恕刪)


這台真可愛耶~請問哪裡有賣呢?

henry999 wrote:
sigma18-35...(恕刪)


比較各網站之後
無論分數在F1.8~5.6內哪個光圈 18~24都是無鏡能及的境界
只有到35端稍稍沒這麼神,讓其他鏡頭勉強平起平坐


因此,真的很好奇名家拍出來的效果如何,
因為他們比較不care鏡頭差異,通常直接配原廠鏡來拍,副廠鏡就比較少用

現在又缺貨卻這麼兇 Nikon說9月份要發表結果10月份才開始出貨

其他接還就更不用說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