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l640707 wrote:加個轉接環還是免不了..(恕刪) 感光原件在機內移動, 接環只需要 EF to RF 螺牙轉接, 成本及大小會有差異.當然這只有機會在"大"機身, 才有足夠的機內空間實現.
Grant_Kuo wrote:這只有機會在"大"機身, 才有足夠的機內空間實現...(恕刪) 突然想到 搞不好這留言 的確是真的只不過 不是拿來作相機 而是先作成電影機電影機的機身大小可以更大傳聞 RED已經要出 RF接口的電影機了就是看上 RF鏡的高規格 (28-70 F2.0 無視體積 其實真的很方便)外廠都要出了 原廠沒道理不出阿~畢竟 Canon自己也是有電影機產品線的
這是新的機身內 CMOS 可動, 對原本持有 EF 機身的人沒有用處, 你還是要買新機身,既然還是要換機身, 那幹嘛不買 R系列 + EF-R轉接環 不是一樣可以接 EF 鏡?就省不用帶 EF-R 轉接環而已, 意義不大...
JCKao wrote:這是新的機身內 CMOS 可動, 對原本持有 EF 機身的人沒有用處, 你還是要買新機身,既然還是要換機身, 那幹嘛不買 R系列 + EF-R轉接環 不是一樣可以接 EF 鏡?就省不用帶 EF-R 轉接環而已, 意義不大... 問題是就算能轉接R口機身,但R機身有符合R機身本身重量配置的鏡頭在生產,舊有EF鏡頭的使用者,最後都可能遇到配重不適,還是得換R機身專用鏡的情況,這會是趨勢(例如:當你R機身轉接舊的EF口小白,再換接新的R口小白,就自然能感受這種差異了)。這樣一來,EF鏡頭就可能漸漸淡出鏡頭的舞台,所以與其讓大量的EF將來可能失去自己的舞台,不如找個折衷的做法,也就是有反的機身設計改成可移動式感光元件的設計了,起碼這樣子做EF鏡也不會這麼快失去舞台,畢竟還有後繼的機身幫他們撐腰咧(不過推測這東西技術性高,成本也高,還是只有可能使用在1D系列這樣夠大台,單價又高的機身上)。重點是以後Canon可以專心做R鏡,不用再為開一個產品線來製造新的EF鏡頭而煩惱,資源省下不少。
leon-ex wrote:問題是就算能轉接R口(恕刪) v5jxlnt wrote:我想你真的有用過才能理解那個配重感真的很重要 只有試用過一部份的鏡頭,雖然鏡頭本身數據上不算輕,但接在R口機身上,拿起來其實還滿舒適的,沒有很重的感覺,也不太會有往前傾的感覺,Canon的機鏡配重比,不管是有反或無反也好,大多數的鏡頭接上機身後,拿起來都比副廠的配重控制來的好。但多了轉接環就不一樣了,除非接短小的鏡頭,否則多數都是會往前傾的。更別說接上去的鏡頭本身本來就是設計給有反機身用的大型鏡頭,換了別家的機身也一樣啊。
If the rumors are correct, Canon is working on an EF/RF hybrid EOS mirrorless camera. 既然是无反,何必移cmos?加上转接环不就完事了
如果EF與RF個距離太大很難搞定,改假設是同為無反設計的EF-M與RF鏡頭,共用移動式感光元件的機身,差2mm的鏡後距離應該會比EF鏡頭容易移動。好處是能吸引M系列的使用者升級到R系列的機身,還有R系列馬上能有一批輕量、小巧且便宜的APS-C無反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