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Canon EOS R3 外觀照流出,即將宣布開發消息?!

EPICVIS wrote:
奧運都要來了,為了宣示怎麼樣都會推出旗艦的
謠言的R1怎麼變成R3,比較有可能是佳能原本只想做中等總像素的機身
怎料A1不但提昇速度,還一口氣拉到50MP
Z9至少也明示能拍8K,那也是40MP起跳
若這樣那R1豈不一發表就要落人半截?

當然這只是瞎猜,搞不好R3是R5那一片的解鎖REFINE版
而R1才是革命性的新感光元件,只是短期內來不及弄好


我的想法大致相同

Canon很會這一招:把對手的"魚翅宴"用在己方的"員工便當",兼收[我也會做]同時傳達[那沒什麼]兩種效果例如過去切換對焦點的機構有Nikon的"任天堂"和Canon"大車輪"兩種方式,Nikon的方法明顯直覺快速,後來的廠家幾乎都走Nikon way;但Canon在一線機上偏偏堅持大車輪,並說是為了延續職業用戶使用習慣,但在中低階上從試驗到全面採用四向可按方式甚至再外環車輪,實質上已經採納Nikon idea;直到joy stick發表、再大大宣傳"突破了以往設計盲點"(實際是他自己的盲點)

不過anyway,有了Sony這個拉攏年輕世代、不講規則也不尊傳統的共同敵人出現,C/N如今大致走到了一塊,過去彼此看不慣的用戶(差一個世代)現在也共同處在了天平同一邊,有了共同的價值觀,這點頗值得欣慰
jenhoxen wrote:
我的想法大致相同

Canon很會這一招:把對手的"魚翅宴"用在己方的"員工便當",兼收[我也會做]同時傳達[那沒什麼]兩種效果例如過去切換對焦點的機構有Nikon的"任天堂"和Canon"大車輪"兩種方式,Nikon的方法明顯直覺快速,後來的廠家幾乎都走Nikon way;但Canon在一線機上偏偏堅持大車輪,並說是為了延續職業用戶使用習慣,但在中低階上從試驗到全面採用四向可按方式甚至再外環車輪,實質上已經採納Nikon idea;直到joy stick發表、再大大宣傳"突破了以往設計盲點"(實際是他自己的盲點)

不過anyway,有了Sony這個拉攏年輕世代、不講規則也不尊傳統的共同敵人出現,C/N如今大致走到了一塊,過去彼此看不慣的用戶(差一個世代)現在也共同處在了天平同一邊,有了共同的價值觀,這點頗值得欣慰


後續各家也開始跟Canon學"Joy Stick"了
jenhoxen wrote:
我的想法大致相同Canon...(恕刪)


所以現代機身開發時根本不應該做一體化把手
至少以後要型號降級時別人都不會發現

話說其實Sony最早傳聞是有找nikon的
另外以Canon以前的做法,nikon用戶大概不會有canon的價值觀。。。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別人我不知道, 這台RF只要能做到耐候, 電池沿用1系列的, 有握把整合, 穩定度高, 對焦快準, 那我就有興趣
輕鬆走人生, 簡單過生活
bluejeff wrote:
別人我不知道, 這台RF...(恕刪)


CANON把R5和R6改一改....
想了想,R就行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看來有網友不大留意C家機種,要小機身麼?有R5,RP其他選擇。

不像某牌子,機身外貌分別不大,C家的機種是有分大小的,旗艦身軀比較巨大,那是因為要貼合專業用家的需要,機身設定兩個把手,就是要讓用家在任何情況下拍攝,都有一致的手感與操作方法,不會因為拍攝時機身的橫放或直放,而影響操作方式與效率,旗艦級就是減少用家的麻煩,這是對專業用家的貼心,也就解釋了為甚麼旗艦機要貴那麼多的原因。

老實說,我花不起錢,所以祇能夠入手旗艦級以下的機種,明白到要樣樣貼心,就要付出更多,所以我接受使用這些機種的時候,要有一定程度的妥協。

網上許多專業用戶拍了不少youtube片,介紹不同器材,才知道他們的確跟非專業用戶,有不同的需求,特別是操作上一些細微的設定,是我想也沒想過的,而這些要求,往往亦祇有頂級專業用機種才會提供,看多了以後,真的是長知識了。

世界上不是沒有又便宜,又大碗的東西,但在攝影器材界,要求佛心價人人都可以輕易入手,又要輕巧,又要性能頂級,沒有缺點,相信現今世代,仍然未存在。

還有,網上許多評論,都說C家R系的手把比較好握,沒有尾指凌空,不知放那裡的問題。

或說C家造不出細小的機身嗎?不會吧?要把機身大小,造成切合用家的需要,那是站於人體工學的考慮。

用C家已經數十年,到現今為止,我用過最好握的機身,就是現在EOS系統的前身----T90,人體工學這個用語,就是那時候學到的,T90那種舒適度真的是一試難忘,當然,每個人的手掌大小各有不同,我相信各人都有自己覺得握得舒適的機身,所以我認為T90比較好握,祇是個人喜好,不是準則,所以請不要起罵戰,多謝包容!
fatpig06 wrote:
其他的不討論,單看外(恕刪)


隔壁那台有時要搞成這樣子,所以不能弄成C家旗艦型態

fatpig06 wrote:
不像某牌子,機身外貌分別不大,C家的機種是有分大小的,旗艦身軀比較巨大,那是因為要貼合專業用家的需要,機身設定兩個把手,就是要讓用家在任何情況下拍攝,都有一致的手感與操作方法,不會因為拍攝時機身的橫放或直放,而影響操作方式與效率,旗艦級就是減少用家的麻煩,這是對專業用家的貼心,也就解釋了為甚麼旗艦機要貴那麼多的原因。
或說C家造不出細小的機身嗎?不會吧?要把機身大小,造成切合用家的需要,那是站於人體工學的考慮。


你講這個有點過時囉
過去機種的設計可能是這個理念沒錯

到2021年的今天
各種規格升天尤其用上CFE卡以及錄影規格的軍備競賽情況之下
要把機身做小
已經不是過去那麼簡單了
尤其ISP跟CFE發熱是非常可觀的

如果你的原生性能跟不上
勢必就要超頻跟上對手
那發熱就更可怕
R5即為明證

另一個例子A1原生的sensor output 是到8K 14bit 250FPS 讀出速度=4ms
但為什麼只做到8K30FPS而且果凍變形跟R5差不多17ms讀出速度哩
因為IO速度不足
照片能用DRAM做 buffer
錄影是連續不間斷就沒辦法用DRAM
所以IO速度撐滿就跟R5差不多
那IO為什麼不提升哩???
不就功耗與散熱的考量嗎
這也是目前手機科技的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你把A1的sensor放在Venice那樣的機身上
應該就可以造出8K 14bit 250FPS的怪物機種

所以要把機身造小
並沒有那麼簡單喔
你所謂的某家機身小
也不是僅是某種取巧的商業手段
裡面還是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吧

另一個思考點是
對於日益成長的錄影市場
是不是會有很多人想把最強大的機種放上穩定器或軌道等拿來拍片呢?
這種用戶看起來是越來越多
如果只單純思考 某部分拍照的人偏好大型坦克堅固耐用相機
而沒思考其他的用途 那會損失掉一部分市場

不過還是樂見R3甚至R1出爐
我很期待能超越A1的機種出現
fatpig06 wrote:
看來有網友不大留意C(恕刪)


專業機身不可以配小巧的鏡頭?
要兩個把手,一定要一體化才做到?
不是一體化,手感就會不一致了?

買這麼貴一台機器,結果只適合掛兩三公斤的重炮,不覺得可惜嗎?輕巧但對焦強勁的鏡頭就不配r3r1用了?
(不過我想了想。。。原來這就是佳能給自己入門鏡用爛馬達的用意。。。)

話說會用重炮的人一定會上腳架,手感也變了玄學。。。我不是買回來長時間撫摸的呀

而且佳能1系再貴,也不過是消費級市場的產物,不是企業級產品。。。

fatpig06 wrote:
老實說,我花不起錢,所以祇能夠入手旗艦級以下的機種


所以你是都沒用過呀,就人云亦云呀
就給自己一個理由去相信自己愛護的廠商罷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銀★Club wrote:
隔壁那台有時要搞成這(恕刪)


我最初看到A7c的把手時,也是覺得這把手沒a73的舒服
但實際想過後,如果我要用這樣的一個機身,我會想有時會配28-60這樣的鏡頭去街拍,這重量下甚麼人體工學都變廢話了
而這把手設計。。。反倒變得沒這麼大的侵略性
當然A7c我個人看起來還是很厚就是。。。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