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1Ds mark II 經典大兔全自然光人像攝影

leon-ex wrote:
所以一堆人怪C家的DR做的不好,


DR 的高下太容易察覺, 亦是所有拍攝題材都會有用到遇到. 只要拿raw 將高光過曝拉回正常, 會發覺 Sony 比 Canon 好救很多. 我也很怕處理 R5 的高光過曝拉回, 例如MD 穿白色衣服, 在 DPP 用-EV拉回正常發覺是紅色 channel 是下降了, 但青/綠沒有下降. 白色衣服變成古怪的瑩光綠色似的. 需要再獨立壓制青/綠亮度與飽和. 但有時整體顏色也被拖累變得很怪

實拍例子如下, 只在 DPP -EV拉回白色婚紗, 沒有獨立再壓制青/綠亮度與飽和, 因不想影響其他樹葉綠色景物, 但白色婚紗救回地方卻泛綠

R5 RF 85 1.2




撇開 Canon 與 Sony 差異, 我覺得低像素相機會好點, 相同情況我拿 2千萬像的1DXII 對比R5會好救. 這情況以前在用 Nikon 也發生, 一樣是拿低像素 D4 / D5 低像素也會比 D800 / 810 好救. 有朋友解釋是感光元放大訊號演繹法與 Bayer CMOS 有關. 低像素CMOS 每粒獨立感光元面積大接收到的光線訊號較多, 依賴放大演繹比例較少. 所以:

愈多放大演繹插值計算 = 失真機會愈大 / 人為數碼成份愈高

所以我常覺得舊代低像素相機少數碼味, 立體感與層次反而更好..

愈扯愈遠, 就此停下, 有說錯請包涵, 不就各位大大見解如何?
crossmatch
謝 Leon-ex 大意見, 我用1DXII 在DPP基本預設高光-1.5, 但R5真的不敢隨便動高光, 最多 -0.5
leon-ex
是啊,就是這樣,2500萬畫素其實就是FF最頂的畫素了,再往上,感光能調動的彈性範圍反而愈來愈窄了,除非商攝,不然你相機拍再多照片,大多數情況下,你還是只會把它放在電腦裡看,不會印成實體的照片居多吧?
crossmatch wrote:
撇開 Canon 與 Sony 差異, 我覺得低像素相機會好點, 相同情況我拿 2千萬像的1DXII 對比R5會好救. 這情況以前在用 Nikon 也發生, 一樣是拿低像素 D4 / D5 低像素也會比 D800 / 810 好救. 有朋友解釋是惑光元放大訊號演繹法與 Bayer CMOS 有關. 低像素CMOS 每粒獨立感光元面積大接收到的光線訊號較多, 依賴放大演繹比例較少. 所以:

愈多放大演繹插值計算 = 失真機會愈大 / 人為數碼成份愈高

所以我常覺得舊代低像素相機少數碼味, 立體感與層次反而更好..

大大完全說到在下想表達的,好不容易等到有人能表達我內心想表達的。真的,其實你就把CMOS當成是一張麵粉糰塊,它的麵粉用量(=CMOS面積)是固定的,如果你拿它來做水餃皮,一旦你要讓它變大片一些,就勢必要壓扁一點才行,但麵糰本身的麵粉用料固定就是那幾克重,你硬是壓扁正面看確實是變大片了,但是料沒有因此變比較多啊。也就是實際上你看到的麵皮變大塊了(=畫素變多時),但它的厚實感也變不足了(=圖像的質感跟立體感變差),吃起來也會比較沒口感(=圖像看起來也比較沒那個真實感了)。

所以說高畫素的相機,其實不就是這樣?一旦畫素變多,如果不動用人為電子修正,拍出來的圖像質感勢必變差,這時就只能動用數位運算能力去模擬補足那個質感不足的畫素資料(聽說叫"補插點"),最後圖像開始趨近於模擬出來的,這時你看的圖像數位感就是會比較重一些(所謂"數位感比較重",就是色彩很不真實的感覺),不是嗎?除非是中片幅,不然 FF的相機,要這樣動不動就破3000萬畫素,真的沒有必要吧?那些你看到的大畫素的色塊很多時候都是補插點電子運算模擬出來圖塊,看起來就是不自然的,你放大看到的圖像細節,也是帶有一點微模糊的情況(畢竟是模擬補插點出來的,資料量沒那麼完整),跟你看AI美女一樣,不自然就是沒靈魂,沒神韻的。

相機廠只是因應攝影玩家的迷思去增加畫素才有錢賺而已,不然他們的感光元件一直都還停留在CMOS階段,完全沒有更新或進化,怎麼可能畫素變多,圖像的質感就會變好,你會覺得變好,也不過是被相機廠模擬出來的效果所矇蔽的而已。不過,這就是大眾對畫素的迷思,所以相機廠也就只能這樣一直玩下去了不是嗎?話說,我聽說Canon之前好像也有研發類似Foveon x 3的技術,後來是不是不了了之了?

我以前用過Nikon 畫素也就只有200萬的CP950,照片印成6*4,那個質感就很強大了。後面我看了一堆後起的數位相機跟手機的拍照功能,動不動就800萬,結果一看到照片的質感,我快昏頭了,這能看嗎?比我這台只有200萬畫素的CP950還遠遠不及咧。後來的印表機也是,我用CCD的掃描器就是不一樣,吊打CMOS的掃描器掃出來的圖像。那時我就明白,高畫素也只是幌子,感光元件用料好不好才是硬道理。
只要用BAYER PATTERN排列不管畫素高低顏色計算生成的方式都差不多,沒有說低畫素就會比較高明

我是基於技術面說上述的話

https://ww1.microchip.com/downloads/aemDocuments/documents/FPGA/ProductDocuments/UserGuides/microsemi_bayer_interpolation_ip_user_guide_ug0640_v5.pdf

一般俗稱的插值是把2百萬變成4百萬畫素,雖然說BAYER PATTERN的顏色生成在技術上也叫差值但是應用面不同

至於DR,這與顏色過度有相關,你只要拍有漸層的天空就知道,DR高的過度就好,還有另一個拍照人比較沒注意到的是相機用多少BIT儲存RAW檔,有的相機用電子快門BIT數會降低,BIT數低和DR值一樣會斷階,這也是為啥可以錄LOG模式的相機大多有10BIT的選項

你要顏色還原不做所謂計算只能用3 CCD或是3 CMOS的設計,這只有用在攝影機,相機上沒看過,不然就是SIGMA那片,但是那設計在某些狀況下顏色會怪怪的
crossmatch
不是說低畫素就會比較高明, 而是感光元愈大成像愈佳, 不然手機細少CMOS 成像與中幅大底應沒差異
leon-ex wrote:
吊打CMOS的掃描器掃出來的圖像


平台式有沒用CMOS我不知道,CIS倒是用了一堆
這次利用大型反光板還有神牛AD300來補光
1DS2拍起來還是表現不錯喔!







leon-ex
好讚!除了MD很漂亮,衣服皺摺紋路也很值得看。立體感十足,怎麼看怎麼舒服。
e04e04song wrote:
大型反光板還有神牛AD300來補光


現在手機式拍攝文化入侵人像拍攝嚴重, 很少還見人拿反光板,外拍燈來影.

教採光的攝影書藉更少見. 考究採光已很 old school

逐漸淘汰的除了反光板, 外拍燈, 還有三腳架... 夜影沒燈沒腳就那樣手機式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