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ex wrote:
所以一堆人怪C家的DR做的不好,
DR 的高下太容易察覺, 亦是所有拍攝題材都會有用到遇到. 只要拿raw 將高光過曝拉回正常, 會發覺 Sony 比 Canon 好救很多. 我也很怕處理 R5 的高光過曝拉回, 例如MD 穿白色衣服, 在 DPP 用-EV拉回正常發覺是紅色 channel 是下降了, 但青/綠沒有下降. 白色衣服變成古怪的瑩光綠色似的. 需要再獨立壓制青/綠亮度與飽和. 但有時整體顏色也被拖累變得很怪
實拍例子如下, 只在 DPP -EV拉回白色婚紗, 沒有獨立再壓制青/綠亮度與飽和, 因不想影響其他樹葉綠色景物, 但白色婚紗救回地方卻泛綠
R5 RF 85 1.2


撇開 Canon 與 Sony 差異, 我覺得低像素相機會好點, 相同情況我拿 2千萬像的1DXII 對比R5會好救. 這情況以前在用 Nikon 也發生, 一樣是拿低像素 D4 / D5 低像素也會比 D800 / 810 好救. 有朋友解釋是感光元放大訊號演繹法與 Bayer CMOS 有關. 低像素CMOS 每粒獨立感光元面積大接收到的光線訊號較多, 依賴放大演繹比例較少. 所以:
愈多放大演繹插值計算 = 失真機會愈大 / 人為數碼成份愈高
所以我常覺得舊代低像素相機少數碼味, 立體感與層次反而更好..
愈扯愈遠, 就此停下, 有說錯請包涵, 不就各位大大見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