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鏡不紅,天理不容」--RF 45 1.2 STM

alexkkm wrote:
看哪位大大改天來說說發色會不會跟EF 50 1.2 L一樣?


EF 50 1.2L 發色不清淡. 而是偏艷與紅潤, 這是L 鏡特色, 拍人像時再配合Canon 機發色產生更豐富膚色層次. 更多色彩層次連帶出現場感與散景氛圖

非L 鏡多數是偏清淡, 尤其入門 EF / RF 50 1.8 之類. Sigma 亦一直也是差在這點上才被人笑發色黃 (其實Sigma 也不是黃)

全開光圈 EF 50 1.2 與 RF 40 1.2 都是偏軟沒錯. 但EF 50 1.2 收光圈到 F1.8 銳度跑上, 沒差 RF 50 1.2 多少

我很欣賞Canon 推出這鏡及定位.. 現在各大廠無反鏡成像風格很單一很悶, 都是sharp 硬跑更高 MTF. 連入門鏡也很sharp, 高級的 L 又或Sony GM 才再講究一點發色豐富, 屠次濃艷潤

後單反時代 Nikon 同一套路出另類非sharp 的 AFS 58 1.4G, 沒有1.2 也賣過HK$萬元, 現在Canon RF 45 1.2 賣HK$3千算很佛心.

我不認為此鏡必紅, 而是另類.. 當有人提出這鏡銳利連入門, 副廠都不如, 創 MTF 下限
我個人認為鏡頭走銳利路線沒錯,因為模糊的照片要變清晰很難(排除AI處理),但是清晰的照片變模糊很簡單

拍星空的不是都拼命要大光圈鏡頭,大部分大光圈鏡頭邊緣都爛,這樣拍下去的星空照片我很好奇,能用嗎?

有人說縮光圈就好很多,我的看法是,這樣我買大光圈鏡頭幹嘛,還有人說拍風景縮光圈沒差,現在數位機身方便,你可以看看光圈縮到8以後畫面的細膩度如何,我直接說了,只要過16以後就是一個慘字形容

這顆拿來拍人OK,但是你所有照片人臉都要放正中央?? 這是該值得思考的地方
jkguan2
拍星空要找大光圈邊緣畫質夠好的鏡頭,不然星點都會變成鴨子[口哨]
crossmatch
不妨看看 Leica 50 0.95, 吹捧上天價, 全開0.95 中心至邊位那有 sharp? MTF比副廠50 1.4還差, 怎拍星空.. 值得思考為何有人買
ken902 wrote:
又沒掛L何來的拋棄靈魂?當年17-40L畫質慘不忍睹又低價,反而人手一隻沒聽說什麼拋棄靈魂🤡


以往在01,Canon版一堆自稱C粉的,最會吹的就是"光學素質"
結果進到RF世代
要嘛就是舊鏡頭焊RF屁股
要嘛就是L鏡搞筒狀變形還要數位修正裁切
現在又搞一顆號稱1.2但是光學數值是"老鏡"的搶市鏡頭
STM的對焦速度也是"老鏡"
請問光學素質呢?
靈魂還在嗎?
leon-ex
沒有人說數位修正是邪門歪道啊,是影像變形的程度過度嚴重,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吧?同樣的超廣角的廣角端,別家可以不開數位修正,照片也還能看,但Canon卻常常變形到不能看,也就是光學技術被比下去了,能理解嗎
Wahaha214
數位修正有一些問題,利用此技術是不是成本下降但是售價有下降嗎? 還有如果要使用重複曝光必須挑機種,CANON都有寫清楚只是用附註的,沒仔細研究會忽略,評測都沒告訴你這點
ken902 wrote:
數位修正當邪門歪道


數位修正當邪門歪道
大大應該在01打滾很久
C版最多就是說別人數位修正是邪門歪道
結果現在C廠在搞數位修正
一般萬元出頭就算了
L鏡也是這樣搞,裁切近15%
01現在冷清不就是以前在吹的人不敢吭聲了
以往"數位修正"就是低端表現
現在居然變成時代潮流的高端表現
真是不忍直視,為了護航
標準可以改到這樣,真是邪門歪道
ken902
應該說的是某大水果牌手機拍出來的影像吧,只是有人選擇硬吹而已,有也跟你講沒關係
crossmatch
9成9手機是"拍照"不是"攝影", 正如某位手機狂人拍出鬼手照還懵然不知. 還拿來01宣揚艾瘋強大. 直至被人踢爆才知衰. 真正攝影人怎會出這種紕漏?
45F1.2的mtf 就是中間可能銳,
但沒有現代鏡頭的銳。
拉到F2畫質應該好很多,
最少可以達到可用部分。

感覺像是看到nikor 鏡頭那F1.4不是S的系列蠻受歡迎的。
crossmatch wrote:
後單反時代 Nikon 同一套路出另類非sharp 的 AFS 58 1.4G, 沒有1.2 也賣過HK$萬元, 現在Canon RF 45 1.2 賣HK$3千算很佛心.


終於有人扯到與 Nikon 58 1.4G 關係..

【佳能神镜?】四千不到的RF45 1.2复刻当年尼康玄学大师58 1.4G?拙劣的模仿还是洞悉消费者!

單反年代, 非sharp 玄學鏡標頭雙壁 58 1.4G 50.12 L.. 有傳言58 1.4G 是Canon 設計師過檔 Nikon 根據 L鏡理念而設計?

拍夜景人像特顯鏡頭層次可貴. 基本功還要靠打back light 保持MD黑髮與夜景黑底分離. 鏡 MTF 再高再sharp 也無補於事。 見一些 MTF 滿分數碼鏡連在日光下MD黑髮都可與黑樹底炒成一堆, 完美還原MTF 圖非黑即白的世界是沒有中間過渡存在的精粹.

除MD 與背境暗位層次分割力外, 還在考驗夜景混合光源下 MD 膚色還原漸變由微粉潤到美白的層次。這事情如發生在 Leica Ziess 好像理所當然,在Canon Nikon 變成玄學,是用家偏見跟品牌定位問題,又或明白的已升lev

又看 RF 45 1.2 彷舊鏡保有多少"玄學原力".. 還是只是RF 50 1.8 升級版

EF 50 1.2 L + 1DXII


Nikkor 58 1.4G + D5


RF 50 1.2L + R5


FE 50 1.2GM + A1
crossmatch wrote:
見一些 MTF 滿分數碼鏡連在日光下MD黑髮都可與黑樹底炒成一堆


有這麼爛的相機鏡頭嗎? 超級便宜的不算
Wahaha214 wrote:
有這麼爛的相機鏡頭嗎...(恕刪)


近期的有 Sigma 200 2 Art..
Wahaha214
MTF就是對比明顯才會高,如果黑與白交接的地方灰色過渡範圍很大MTF就下降
:

Wahaha214
MTF就是對比明顯才會高,如果黑與白交接的地方灰色過渡範圍很大MTF就下降


正確, 這是廠家為考取 MTF 高分, 最簡單捷徑是提高鏡頭對比度, 放棄過渡範圍. 因為跑分考題的試卷是 MTF 圖不包含灰階過渡. 這一直是 Sigma 自開創 Art 鏡後的偷雞做法. 除少部份鏡標榜人像用散景優 (105 1.4, 135 1.4) 外, 大部份Art 鏡多是sharp 硬 MTF 高分, 但色彩過渡偏窄, 形成外間對Sigma 鏡 = 色弱 (不是黃) 的印象

如在 MTF 圖外,加入包括不同色彩漸變過渡測試圖來考驗鏡頭過渡範圍,整件事就更全面測出鏡頭的能力。不過鏡頭大廠沒這樣做, 沒有科學數據來表達色彩過渡, 變成不同人有說法來表達 : 3D pop, 現場感, 氛圍, 立體感, 空氣感, 微對比, 色深, 老鏡味, 菜味, 德味, L 鏡精神, 玄學, 原力, 第7感....

不竟 MTF 高分sharp 硬, 與色彩過渡優秀並不存在排斥性. 不一定是兩選其一, 當然是存在既sharp 色彩過渡又豐富的鏡頭.

這次我不出圖說明, 免得有人嫌我每日出圖

引用別人鏡頭比較, Noct 58 0.95 與真正人像鏡 S 85 1.2 暗位層次分別.

Nikon Z 人像鏡頭對比(Noct/85/Plena)
crossmatch wrote:
因為跑分考題的試卷是 MTF 圖不包含灰階過渡


不完全正確
這是我以前公司的TEST CHART,測掃描器用的,原理相同



一般看到覺得沒啥,不知道在測啥,只有測DPI,其實還有測其他表現,這個CHART分別測試光學解析度與機械解析度

RD會要我看黑到白之間灰色有幾個畫素,這就是在測MTF,MTF好黑與白的灰色就很少,分辨率就高
我認為,MTF好與漸層表現是兩回事



那幾塊灰階不是擺好看的,要去測每個灰階裡面至少4個點取其值給RD分析,要去分析每個色塊的每個點差異多大,與設定的灰階值差異多少

沒有測漸層

測漸層(就是你說的過渡)牽涉的變數很多,印刷標準,介質因素(印刷用紙質)等等,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以掃描器來說相對相機簡單,因為前兩個變數固定就知道掃描器的DR值,也就是相機所謂的動態範圍,你會看到掃描器用DR值來標定,相機則是用STEP,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

如果你要測相機鏡頭的漸層重現表現,你用的相機必須符合工業規格,要多少STEP的相機才能做這項測試要多少的灰階與彩色階才行(256 OR 1024)等等,測試環境的燈光也都要定義,這個我不知道ISO有沒規範,因為我沒涉略到那邊

掃描器要測DR值用這個CHART,IT8 OR Q60,但是這也只是在測掃描器的DR值,不是鏡頭的漸層表現,又或說,鏡頭的漸層表現沒有差到需要測定



變成不同人有說法來表達 : 3D pop, 現場感, 氛圍, 立體感, 空氣感, 微對比, 色深, 老鏡味, 菜味, 德味, L 鏡精神, 玄學, 原力, 第7感....

這些對我們從業人員來說沒多大參考意義,因為這是無法科學驗證與量化數據化的東西,抽象的言語,主觀的感覺,因人而異,無法用來做科學驗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