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 對於APS-c機器 焦段X1.6的相關問題?

binya wrote:
我想你要先想想什麼是...(恕刪)


謝謝前輩的回答

我了解鏡頭中的焦距是不會變得,主要的部分是感光元件的大小關係
造成相同焦段在不同機身上有不同的視野出現

只是看越多文章,就越容易被搞混,哈哈!
整個腦袋有些東西轉不過來
一下又是EF-S一下是EF的

所以前輩的意思是說
EF-S鏡頭群是為了APS-c
所以在成像部分是針對APS-c的感光元件大小來做
所以EF-S和EF所表示的焦距是相同的
只是最後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大小有所不同
也因為這樣EF-S的鏡頭可以做到輕巧

這樣理解應該沒有錯了吧?

我最後有個感想

01真的是一種臥虎藏龍的地方

還有
攝影真的是一個無底的深淵...........

這樣釐清之後,搞得自己好想買FF
因為我就是特愛超廣角的感覺
用FF機才能發揮超廣角的魅力.....

binya wrote:


你可以去看一下相...(恕刪)



恩~ 所以前輩的意思是說

不管任何鏡頭上的標示,所表示的都是實際鏡頭內部的焦距範圍
而EF和EF-S的不同是在在於最後成像的視野

18-55mm2的EF-S的鏡頭在APS-c下
18mm這一端的進光量會剛好完整的進入CMOS上
55mm這一端的進光量會大於整個CMOS,所以CMOS能成像的部分就只有感光在CMOS元件大小上的部分
也就會出現放大的效果?

而成像圈的問題
就是EF-S是為了APS-c設計的
所以在廣角端的部分,進光量是根據APS-c的感官原件大小所設計

當用在FF上時
18mm這一端進光量不足以感光整個CMOS元件,所以造成有成像圈的問題

這樣解釋有誤嗎?
rytryt wrote:
2.
鏡頭焦段X1.6的關係,是因為感光元件的大小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視野
所以135片幅上使用的鏡頭18-55mm接上APS-c機器後出現的焦段為 28-88mm

而CANON的EF-S鏡頭群是專門為APS-c機種,既然是專門為APS-c所設計
其鏡頭上所標示的焦段,用在APS-c的機器上還需要X1.6嗎?


[[是的, 標示的焦段是寫給135相機看的, 其實我想這只是為了規格的一致性, 不然135一套, APS又一套..]]


非也, 鏡頭上焦距標示是光學焦距標示, 與片幅大小無關
120相機的80mm 視角相當於135的50mm 但實體光學焦長仍是80mm 故仍標示80mm
APS機使用35mm 視角相當於135的53mm左右 標示仍以實體光學焦長標示
無所謂一不一致性的問題 光學本來標示方式就是這樣 且光學並不只應用於相機
你買一般人眼用望遠鏡也會有一樣的標示


binya wrote:
EF-S鏡的設計,就是成相面積小一點,所以如果接在FF上,就算可以用,也會有成相圈


殘念的是連接都不能接... 反光鏡會打到鏡屁屁根本沒辦法用 囧
成像圈倒不一定... 有些APS專用鏡某些焦段在FF上是沒成像圈的 少數就是了

ucs1234 wrote:
而成像圈的問題
就是EF-S是為了APS-c設計的
所以在廣角端的部分,進光量是根據APS-c的感官原件大小所設計

當用在FF上時
18mm這一端進光量不足以感光整個CMOS元件,所以造成有成像圈的問題


成像圈與暗角不同
簡單理解的方式是去找全周式魚眼的照片
旁邊那一圈黑黑的無論你調亮調暗他就是黑 那個可以理解成一般鏡頭的成像圈
所以不是說APS鏡用在FF上18端進光量足不足的問題, 是鏡片設計會讓影像只成像在FF感光元件的中心部分
其他周邊是完全無光, 根本沒辦法感光

rexlaser wrote:


非也, 鏡頭上焦...(恕刪)



恩 感謝前輩的說明
看來我主要是在成像視野和光學焦距上有些搞亂掉了
現在比較清楚了一點

恩我看有些人將EF-S改裝成EF
看起來好像蠻不錯的
可以將EF-S用在FF上,這樣超值許多
但好像有很多問題
我這種比較膽小的 哪天有錢買FF的時候還是乖乖的買EF鏡吧
哈哈

恩 成像圈的問題
前輩說的那個就是我的意思
哈哈,只是我表達上錯誤了

謝謝前輩的回答
rytryt wrote:
[[是的, 標示的焦段是寫給135相機看的, 其實我想這只是為了規格的一致性, 不然135一套, APS又一套..]]...(恕刪)

不是標示給 135 相機看的,這完全搞錯了。
焦段是絕對的,跟用什麼相機完全沒關係。你就算用眼睛直接從鏡頭看出去,焦段就是那個焦段。

因為同一個焦段在用在相同底片大小,所代表的視野角度是固定的,所以長久下來就習慣用焦段表示視野的角度。
所謂的 x1.6或 x1.5 ,只不過是大家用135 相機用久了,習慣某個焦段就代表某個視野,為了將其他底片(感光元件)的視野對應,所換算出來的比值而已。

如果剛開始就是發展 APS-C,或是,大家都沒有用焦段代表視野的習慣,那 x1.6 或 x 1.5 就根本不需要,而且不存在了。

現今幾何光學設計的關係,本來就是以焦距為計算,設計核心規格,所以鏡頭也都是標示焦距。
也許相機史從頭開始,大家開始不在鏡頭上標示焦段,而是標示對應於某個底片大小的視野角度,一切都會不一樣了吧。
鏡頭上標的都是"實體焦段"

數位機發展不久所以大家仍以"等效焦段"來討論
方便各家(N1.5,C1.6/1.3,sig1.7)用戶相互交流
簡單來說
18-55焦段鏡頭在aps-c機身上所拍到的影像
就跟你使用28-80焦段(18x1.6-55x1.6)鏡頭在全片幅機身上所拍到的影像相同
所以才會有人說全片幅可以解開廣角鏡頭的封印
同樣焦長的鏡頭,在不同片幅大小上成像,會有不同的視角
假設使用的是針孔鏡頭,那焦長就是針孔到底片中心的距離
以50mm的鏡頭來說,在36*24mm的底片與450D的CMOS(22.2*14.8mm)上
最大的視角(對角線)分別為46.79度、29.88度,示意圖如下

註:畫出FF與APS-C片幅為參考用,並非實際位置

因此可以看出,鏡頭焦長並沒改變,改變的是視角

IPHYS wrote:
同樣焦長的鏡頭,在不...(恕刪)


感謝前輩的圖

恩 所以這樣整理起來
就以CANON的EF和F-S來說
在相同的焦段上(50mm)
其鏡頭內的光學焦距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是在於最後成像於感光元件的視角

這樣解釋因該對吧?
ucs1234 wrote:
不同的地方是在於最後成像於感光元件的視角

這樣解釋因該對吧?


每次看到這樣的字眼我都會提醒一下,
是”應該”不是”因該”,
還有你的問題自己去google或站上搜尋應該有很多答案才對,
類似的問題已經討論很多年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