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一下EF 跟 EF-S鏡頭在APS-C機身上的安全快門理論

leungchopan wrote:
有 IS 的嘛,3-...(恕刪)



EF 50 F1.8 是沒IS的耶

手持要達到 1/80去拍 真的有點難


當然手穩一點當然可以拍

就理論來講 我昨天試 ISO開 1600 光圈1.8全開 在室內也很難到的了1/80 除非光線充足


我發這文是因為是從書上看到的 日本的書刊
Canon 5D3, Honda civic8, http://blog.xuite.net/luckyjacky/wretch
joykafka wrote:
共通的概念是安全快門...(恕刪)



有點不懂大大的意思

也就是說 實際上有發生手震的照片 但是當在電腦上縮圖看的時候也看不出來


是這樣嗎? 好像有道理
Canon 5D3, Honda civic8, http://blog.xuite.net/luckyjacky/wretch
tpemg wrote:
我覺得安全快門應該在...(恕刪)


我覺得這句蠻有道理的
安全快門就是個人手持的極限(包含以下)...
luckyjacky wrote:
有點不懂大大的意思

也就是說 實際上有發生手震的照片 但是當在電腦上縮圖看的時候也看不出來

對的~但通常一放大就看出來了
底片時代我自以為我可以50mm手持一秒
等換了DSLR發現....乖乖遵守安全快門才是真的
luckyjacky wrote:
也就是說 實際上有發生手震的照片 但是當在電腦上縮圖看的時候也看不出來...(恕刪)


欲知詳情, 請找戰文.

我簡單的說說看, 手震產生的是一個角度上的晃動, 相同的角度, 乘上愈長的焦長, 造成的位移程度就愈大. 所以焦長愈長時, 要更縮短快門, 來縮小角度的變化, 才能讓震動在底片(感光元件)上產生的模糊影象維持在同一個程度.

* * *

例如在 3600 * 2400 pixel 的感光元件上, 手震造成了4點的晃動, 當你縮圖到 900* 600 以下時, 5 個點變成1個點, 就看不太出來了.

如果你用的是 Eizo 30in, 2560 * 1600 或是 22in, 1920 * 1200, 全螢幕pixel peeping看這張全圖, 就可能會看得見分別3個點和2個點左右的手震模糊的現象了.

但是, 當你在1公尺外看這個 22in 的螢幕的話, 這個手震又看不太出來了.

* * *

或者在 36mm * 24mm 的底片上, 手震造成了 0.04mm 的晃動, 如果洗成放大4倍, 約 6x4 吋, 晃動在照片上不到 0.2 mm, 不貼近看通常也是看不出來.

要確實計算安全快門的意義不大, 因有太多的變數存在, 加上手振本身的大小就是個機率分佈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安全快門值, 還是要試了才知道. 自己看了安全的, 別人看也不一定安全.

* * *

實際上, 一定有手振. 完全沒有手振的影像, 發生在於手震的幅度連感光元件、底片、鏡頭都沒辦法解析的時候, 例如小於 0.5 pixel的晃動, 這大約是要以 10 倍焦長來計算安全快門才達得到.

我覺得, 在我們開始貼近著 24", 30" 或更大的螢幕看圖, 當全幅也都衝破20MP, 甚至往 30~40MP 邁進的時候, 即便是全幅機, 安全快門也會有需要隨著調整成以2倍焦長計算了.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