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就是相機固定地擺在地面上
因地球自轉的關係,星星會在天空上移動,於是便會在相機的感應器上拉線
拍星軌的取景也有很多種...
像是針對某一個星座的取景,這種取景一般不會曝太久...1~1.5小時間吧,太長反而看不大出星座的樣子
另一種是周日運動,對"眾星拱之"的北極星,時間一就便會劃成許多同心圓,可以曝到4、5小時都沒問題
光圈我習慣開f/8~f/11,開太大會很粗...

鳳凰山天文台
Nikon FE2 + Nikkor AF 20mm f/2.8 → F/8.0
FUJICOLOR 100
曝光約兩小時
這種很長時間的曝光便會有暗電流的影響,越久越可怕
減輕方式可以減少單張的曝光時間,然後使用疊圖接續星軌
像學長的這篇不用到高山也能拍星軌
但還是希望能加上類似NR的方式來消暗電流,會更好
一般長時間曝光開NR,相機就會關上快門,花上同樣的曝光時間來做NR
就是相機在外頭沒有光線進入的情況下,曝光了相同時間得到了暗電流影像
然後把原本的照片減去暗電流,達到NR的效果
但一個晚上時間保貴,每張都這樣做平白浪費了一倍的時間...
於是我們會習慣直接蓋上鏡頭蓋,曝光個30秒*300張取平均(用學長的例子),然後回家用電腦一張張對消
這樣你拍好幾個主題,只需要用到一個主題長的時間來拍暗電流,省時多了
暗電流影像的總曝光量最好跟相片總曝光量一樣或是更多
這樣畫面就會乾淨的多...不然都分不清楚那些是雜點和那些星星
使用CCD的機器邊角會有紫色的放大器輝光,如果當成特殊風格可以不用消(我有個學弟是這樣認為= =")
使用CMOS的不會有放大器輝光,不過還是消一下吧
另一種是追蹤攝影,這就需要赤道儀才能辦到
為了針對某一天區做長時間的曝光,我們必須抵消地球的自轉,這就是赤道儀的功能
一般人不大會玩到這方面...也就不多說了
能拍攝的大致有銀河、星座、深空天體等等

夏季銀河(因快西沉,光害較大)
於東埔停車場
Canon 400D(未改IR) + S18-200 (18端 f/6.3)
ISO 400
10min*4張疊合
NES赤道儀追縱 無導星

獵戶座大星雲 M42
於塔塔加鹿林小屋旁
Canon 400D(未改IR) + 400mm f/5.6 → f/6.3
ISO1600
5min * 20張疊合
EM200赤道儀追蹤,無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