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拍照分成三部分來看:機身的前方部分(鏡頭),機身,機身的後方部分(技術)
把它量化一下,各給一百分的權重,滿分為300分。
1.鏡頭部分:最厲害的L鏡當然可以評為100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到100分,有人可能用到60分,如果平均為85分,
kit鏡最厲害的表現可能是90分,但有人可能用到50分,如果平均的表現是70分,
70分與85的"平均表現"就是KIT鏡與L鏡的差別(平均來說,請不要用個案或單張照片)
2.機身部分也是一樣,所謂好的機身和普級的機身也是差在"平均值的表現",當然也有可能好的機身你只使用了80分,而普級的機身你使用了85分,但不能因而說好的機身表現沒有普級的機身好。
3.技術部分也是同理
所以要拍出滿分300的照片,當然要用最頂級的鏡頭,機身與技術才有辦法。只是那是很難達到的境界。
如果以一般人的240分的水準,可能是90+80+70=240;70+80+90=240;
就拍出來的單張照片來說,L鏡不一定會比kit鏡好,但是如果你把flickr上的照片拿出來比(樣本數大),應該不會有人說KIT鏡比較好吧。
就c/p來說,從60分到70分很容易,70到80可能很難80到90的難度可能是70﹣80的二倍,分數的增加和難度的增加是等比級數的,這就是為什麼L鏡會貴的原因吧,我猜。
敗家怪醫 wrote:
隔壁尼家又有器材vs...(恕刪)
我相當認同怪醫大大的觀點,尤其是這段話

敗家怪醫 wrote:
所以去擁抱你能負擔的最便利最好的器材。
只要記得一件事,你不是為了器材而器材,這只是過程,不是終點,終點是你可以在沒有好的器材的幫忙下還能拍出好器材能呈現的樣貌。而我認為,從好器材出發,會走得順遂很多。
我沒有買過很多配備,96年以前我一直都是用canon s60在拍照,當時身為學生的我,s60是我能負擔、最便利、最好的器材,我記錄了我的記憶,雖然它畫質不好(vs.dslr)但它依然可以讓我看著從前的相片...傻笑....

我在Mobile01看見許多前輩所分享的"毒照",不敵毒照的攻擊下,在去年敗入了40D+kit(存錢存了好久),超開心的,拍了幾個月後又不敵前輩"定焦鏡毒照"的攻擊下,拜入35mm F2," 真的有差耶"這是我家女王說的。我們發現畫質真的比kit好,但是要"自己用腳變焦",對於我們"紀錄回憶"產生部分困難《你不要再退後了啦!後面有湖啦!! ...丫... 救我呀 》。後來,跟我家女王陷入長考.....現在,我用40D+24-70mm(好貴)

PS.我是個小職員,我也不是"好野人",但我能用力存錢
(引言:寧可買的慢,不要買到爛)。對於怪醫大大用心所寫的分享,我認為沒有任何"勸敗"的意思,只是告訴了我,請選擇我能負擔、最適合我的器材
我不是攝影師,所以我不買銷魂的35mm f1.4、50mm f1.2......

我選擇的配備是能夠完整且寫實紀錄生活的24-70mm,雖然不是"最頂",但是是最適合我的配備。
目前的我也漸漸發現,有顆好大頭+好鏡頭真的比較能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 嘿嘿..

PS.以上這是我個人的小感受,請各位大大不要太"照顧"我~謝謝
Wiiroro wrote:
一樣老話有錢有能力者...(恕刪)
我覺得你把經濟學那一套給混淆進來,
經濟學講究的是最少的成本換得最大的獲利,
把它弄得誇張一點,D300賣2塊錢,D70賣1塊錢,你說誰划算.....
所以可以這樣推論買越貴的器材越好嗎?
但是這跟樓主與回文者講述的內容又不一樣,
樓主提倡的是器材一次到位,越好的器材有越佳的功能,越佳的功能帶給你更大的好處,但完全不提到"攝影的精神"。也就是說,我管你拍的內容是什麼,買你能負擔起最好的器材就對了。
回文者講的是,你不能不把攝影的內容給包含進來,攝影不是一個買了高檔器材就能夠有所突破的,真正好照片的關鍵再於攝影的內容,而不是拍攝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器材,都不能抵補你腦袋的空乏。
我認為攝影最重要的不是器材,也不是拍什麼內容,而是你個人不斷湧昇的興趣、熱誠,攝影的不滿自然會慢慢彰顯出來。當你發現自己的作品不斷地進步到開始感覺空乏到讓人難以忍受的時候,你會開始有新的改變,或直接放棄。買貴的也好,便宜的也好,最好是能夠負擔,而不會造成生活壓力,這樣才會有持續的熱誠讓你持續下去,持續下去才有機會更突破的表現。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