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耀輝有一面之緣,談了幾個小時,大概了解耀輝寫這篇的觀點,某程度來說,我同意耀輝的對於器材的思考方式,就是學攝影不要一直在一些不好的鏡頭上投資,而是要投資可以用很久而且想拿出門拍照的鏡頭!
但... 我覺得可能是耀輝的個性關係,說得有點過於主觀~其實我看被停權的那位朋友,觀點其實沒什麼問題,只不過是語氣差罷了吧?
回到主題,我想說說我不同意的地方
1. 不能同意不要定焦鏡
2. 另一個話題有說到,好照片三條件之一是要照片清晰
我去年在韓國的聯展 - 中國台灣現代寫真作家招待展
http://rickylin.com/blog/individual/000276.html
這些照片90%都只用FA 35mm,其餘用FA 20mm-35mm F2.8
我今年的台灣攝影藝術新人獎優選作品
http://rickylin.com/blog/individual/000334.html
這些照片95%都只用FA 35mm,其他只用DA 21mm
尤其今年的這組作品,不清晰的照片佔一半 :p
---
我想,這是每個人美學觀點的不同,或者是攝影使用範疇的不同...
耀輝的原則,偏向於商業用途的雜誌書籍出版的運用,但在攝影藝術上,幾乎沒有什麼原則,唯一的原則是看創作者要什麼。
如果我用Canon 5D,我一定會買的鏡頭是35mm F1.4... 對我而言,好鏡頭只要一棵就夠了,用個十年,貴那幾萬元平均下來也沒貴多少!但我不會這樣建議別人,我大概會建議他買Kit鏡拍個一年再規劃鏡頭,或者只要一棵35mm F2用到真的沒法之後再進其他鏡頭。
我的學弟是作商業攝影和雜誌攝影,目前用PhaseOne機背和Canon 5D,以他跟我談的經驗,小小白和17-40 F4未必適合初學者~
先說17-40,之前我學弟用10D->20D,這棵鏡頭確實很不錯,但用了5D之後,24以下的焦段有輕微暗角,20的時候色散與變形開始嚴重,他都快拿不出去交案子了,還好雜誌本身要求就沒商業攝影那麼高~
再說小小白,我也認為小小白是非常優秀的鏡頭,但移焦的災情很慘重,要如何叫一個初學者自己去挑小小白呢?
---
我個人的想法是,初學者就是買一個便宜的KIT或一棵標準定焦鏡(35mm)拍到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程度,再來考慮哪棵鏡頭... 每個人拍照的主題不一樣,如果拍照類型像耀輝一樣需要機動性和多樣性的話,那他的建議不錯,但如果只拍人像或只拍風景,只用定焦鏡有何不可呢?
與其給一個答案,我覺得不如讓初學者學習用一個Kit鏡,讓自己思考規劃鏡頭會是比較好的方法!!!
PS. 我是不用副廠鏡,但Tamron 28-75mm F2.8和90mm macro這二棵,我並不覺得有比原廠差到哪~
iPhone Xs | AirPods Max | HomePod x2 + mini x2
木頭人123 wrote:
不認同鏡頭是主要因素...(恕刪)
同dark大大說法~
抱歉 , 小弟眼不是很利,
但看的出來是木頭人兄的一萬元上下品質的鏡頭,
照出的圖若是放大成桌布大小,跟L鏡的差異可能會更明顯,
鏡頭的優劣對呈像的好壞確實是有直接的關係, ←這是我的感覺
但美或不美,這牽扯到個人審美觀,
就如....版大老師所說的:
好的作品會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條件:就如對焦準不準…etc 這些比較物理性的要件。
當然還有主觀條件:一些抽象的要素,
前者是雙手跟硬體可以支援你的,後者就是相機後面的那顆腦袋所決定的囉~
版大開張明意就說,(如果荷包沒問題的話,直上17-40mmF4L+小小白)
1。這荷包不用很深,基本上這兩隻在L鏡群都算便宜的 (詳細價格請查yahoo拍賣憶華報價)
2。很多年輕人買個手機就十幾張小朋友出走,我相信多個幾張應該是吃泡麵有毅力就可以辦到的)
3。要不要花重金在鏡頭上,個人觀感是覺得你在攝影裏想投資多少的問題而已了,熱愛攝影的朋友,
當然就很願意,況且這兩顆鏡頭也會讓你花近20張小朋友的犧牲值回票價,
因為你熱愛攝影~你就不會很多其他嗜好的花費。
就如小弟電腦5年沒換了,電腦有問題還是拼了老命用最便宜的方法使他起死回生,
另一方面省吃減用把每個月交完國庫所剩下來少許的錢存起來買鏡頭,雖苦過得也開心。
但要一個很多嗜好的人(愛打電腦、又愛玩手機,但我錢不夠…etc),叫他投資直升L鏡,我是覺得就不合適。
以上個人感覺~~
結論:版大話雖說的很主觀,但不無道理,
類似的分享文,小弟以後希望還能看到,希望大大可以多分享一些長久來的經驗,
但…不同意者,也希望能平心談談,話重一出,文章就帶了些殺氣,感覺不大舒服。
註:建議
把那兩張花海的風景照拍出來用raw檔格式去把曝光的不足拉回來,
再轉JPG輸出,圖會更美一點~但...話說,補光天空就沒這麼藍了。
在每個人自己的經濟及各種存在的可能狀況下, 攻頂.
Tamron 17-50 是你的頂,就攻下她. Canon EF 16-35 L II 是你的頂, 就攻下她.
不需要明明心裡想買的是 16-35 L, 也有能力買, 卻去買 CP值最高的 50 / 1.8 來折磨自己的需求, 抹滅自己的享受.
給我在四顆 24/2.8 35/2 50/1.4 80/1.8 和一顆 35L (或是 24L), 我選擇一顆L鏡. 每個人的"頂"都不一樣.
* * *
我想對大多數的人, 攝影的興趣不是兩三個月就結束了, 而很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的事,
經濟能力好的或許是今年一顆 24L, 明年一顆 35L, 後年一顆 50L ...
經濟能力有限的或許是今年一顆 30 /1.4, 明年一顆 50 /1.4, 後年一顆 80/ 1.8 ...
大家有自己的考量與規劃, 我個人是覺得每個禮拜都在想要換鏡頭, 每個月都要換一次鏡頭,
那才的確是有錢的器材愛好者才有權利做的一種興趣.
沒錢的人, 還是乖乖的攻頂, 或是乖乖的敗 L 鏡.
我很同意在能力範圍內, 使用最好的器材的概念, 然後把時間與精力去享受攝影, (或者去賺錢).
* * *
我解讀原文的精神也是如此, 但對於(有預算能力的)"初學者, 用17-40 L 和 小小白L IS "就可以"了;
並沒有直接敗入大三元的必要性, 我想, 這個邏輯是很有用心, 很實用的.
L 很簡單, 一個字母, 就能讓初學者不需要深入研究每一種器材,
就能"安心"的使用, 自在的享受攝影, 不用擔心器材選擇的錯誤, 是不想浪費時間的初學者很好的選擇.
要省錢, 就要花時間;
要省時間, 就要花錢.
要買保險, 就要再多花一點錢.
沒什麼不對的道理. 本來就是會有比我們有錢的人, 也沒什麼好心酸的.
也有器材通能買到比 L 鏡便宜, 但又比 L 鏡實用的, 成像更好的人, 那也沒什麼好羨慕的.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攝影這條路能夠學到經驗
能夠知道怎麼走
不要多花錢浪費錢走冤枉路
真的是很重要
板上很多人說學習過程很重要
要買很多其他的副廠鏡頭來經歷何謂成長
但我個人覺得
現在是知識時代
能走跳過的就跳過吧
不會因為沒有走過哪些經歷而比別人差
經歷是可以透過學習得來
不一定要親身經歷過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學校啦
有學校就是要教授經歷
不是要我們浪費時間再去重新走過前人走過的路
從物理學的演化來看
不直接教導最新的定理
難道要在實驗室從5000年前的時代開始時地演練嗎
不直接接受愛因斯坦的論點
難道你我可以想的到相對論嗎
從頭學習就可以導出相對論嗎
不去學牛頓的運動定律難道要自己去推出來
很明顯的
學習過程比然重要
但是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
老師前輩的指導才是正確之道
我也是一個敗過很多副廠鏡頭的人,雖然副廠鏡頭都不貴
但是一顆一兩萬可以做的事情也是很多吧
把這些錢省下來 可以吃多少個月
進進出出價格都對砍賣 難道有比較直得嗎
但是如果預算有限 也是不強迫買L鏡 甚至不一定要玩單眼
傻瓜DC也是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
就看自己怎麼衡量 都這麼大了難道還不會想~
器材好可以拍出不錯的作品
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好的器材
這是單向道 不是雙向道
這個簡單的邏輯會很難懂嗎?
但是可以肯定的 同樣的條件下 時間 拍同樣的相片
好的器材絕對是可以拍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