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5D2還沒出,所以帶已經有點小故障的300D跟5D一起去。
5D + 24-105mm f/4 or 16-35mm f/2.8 or 50mm f/1.4(主要拍食物用)
300D + 70-200mm f/4
少換鏡頭(50mm放飯店,吃飯時才帶出來拍),長的打特寫,廣的打風景
只有偶爾才用50mm拍吃的食物
我承認帶的很多,不過沒後悔就是了
下面都是當時拍的,不過裝備真的是有點重就是了














很多建築物內不能開閃光燈,所以有大光圈的鏡頭真的比較好用
拉斐爾-雅典學院


拉斐爾在雅典學院中的自畫像,那位年輕人就是拉斐爾

拉斐爾-帕納索斯山
在「雅典學院」左邊的一幅壁畫。拉氏把古今大詩人都集合在小山丘上下,顯得非常自然而又符合題意。讚美了人的美德和崇高的感情,歌頌了詩和音樂的結合,畫面洋溢著愉快、高雅的氣氛。

米開朗基羅-聖殤

背包是用「Lowepro CompuTrekker AW」,跟一個小的可以裝雙機的側背背包(換相機拍照方便),
所以出發前我是把側背的背包塞在大行李箱內,雙肩背的背包是裝筆電跟所有相機與鏡頭,到了義大利一落地就換上側背的相機跟鏡頭(300D+70-200mm 5D+16-35mm 24-105mm)
這是當時為了去西藏拍照買的背包,這次去義大利也順利扮演好角色
行前高裝檢:天寒地凍我在西藏過年

建議帶一個GPS記錄器去,把走的路線都記錄下來,很有趣喔!
我當時走的路線,含軌跡移動
要更猛的用法,就用Garmin的WM版軟體加上義大利的圖資,到那邊都一清二楚,即使到了威尼斯一樣可以趴趴走!
alantong wrote:
小弟上週才剛回來, 95% 用 5DII + 24-70. 多帶了隻 T124, 不過好像沒什麼用.
只在 Siena 拍鐘樓, 羅馬 Arena, 以及聖彼得廣場有用到. 其他地方像是米蘭大教堂, 翡冷翠的大教堂(就是台灣取名聖母百花大教堂的那間) 雖有拿來用, 但只為了拍到, 而且變形嚴重, 並不喜歡, 還不如走遠一點再拍.
小常識, 地圖上, 各城市大教堂, 都只寫 Duomo( 大教堂 ), 沒有台灣媒體上的那麼多名稱....(恕刪)
要跟您更正一下
斐冷翠的大教堂,名稱叫Santa Maria del Fiore
意即"花之聖母院",台灣取名並沒錯
至於"DUOMO"是主教堂的意思
因為天主教地區每個地方都有教區之分
每一個教區都有主教堂,意即主教座擺放的教堂
所以每一個地區都會有DUOMO
並非台灣的媒體自己取名
羅馬的競技場也不叫ARENA,而是COLOSSEO
意思是巨大
一取其建築碩大之意
二是當時在其旁邊,目前三顆松樹之地
有一尊巨大尼祿皇帝立像,故以COLOSSEO名之
請指教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