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789 wrote:
優異表現是因為L鏡
然後L鏡要在FF上的焦段才好用
所以才有解放的意思囉
在小豬弟個人的認知範圍中,粗淺且容易理解的解釋,大概就是這個味道啦

不過其實這個討論空間很大,而且很容易發生筆戰
比如說……(只是比如,沒有冒犯或筆戰的意思)
我舉樓上大大的那個分享為例:
gibernau wrote:
簡單講就是!FF會用到EF鏡頭最大的有效範圍!所以能完全發揮鏡頭在設計時所要表現的效果跟張力!影像也會紀錄得更完整。APS-C用到的部分是鏡頭比較偏中央這個區域!所以才會說APS-C沒辦法完全解放EF鏡的威力。
gibemau大分享的以正面來看,的確是如此,因為EF鏡可以涵蓋的範圍廣
所以『解放』(或解釋:充分發揮)EF鏡的廣角威力…
但又負面的角度來看…一般一個鏡頭最佳畫質就是在中間往外擴張
越是邊緣的畫質以及解相力都會相對降低許多,甚至出現暗角等現象,所以許多鏡頭測試都在比邊緣
那APS-C只取中間0.625的區塊,不就等於把一顆EF鏡頭最精華地方
用最高像素的方式擷取下來?那應該是將EF鏡的威力去蕪存菁吧!?
所以真的是FF發揮EF的威力?還是APS去蕪存菁了EF的威力?
哈~大概是這樣,所以一定吵不完(bibemau大失禮了,拿您的分享作假設)
其實小豬弟個人是覺得不管是什麼片幅的機身和鏡頭,都要能『適得其所』,找到使用者能充分發揮的定位
最簡單的講法,就是拍廣的找FF和廣角鏡;拍遠的就是APS加上望遠鏡
至於鏡頭當然也是找最適合搭配的,包含焦段、光圈和其它性能老量
而不是拘泥於那個『L』的字樣,或是他是FF片幅或APS片幅
老是拘泥在鏡頭或某種片幅才是王道的人,才是真的需要被解放的…
所以應該說……選用正確的片幅和鏡頭,真正被解放的是『使用者』吧^^
至於小片幅的O家為什麼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因為他們的使用者很清楚自家片幅、鏡頭的優、缺點
他們也甘心接受,也樂在其中,少了選擇,等於少了困擾,當然團結一致囉~
這是我個人的觀察啦~
淺見分享~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楊愛買 wrote:
互相吐槽求進步, 我想我可以說明為什麼O 家不會因為CCD 小而說沒有辦法解放...原因如下...
1. O家 和C家用的是不同的系統, O家用的是4/3系統, C家採用的是底片機的135系統.
2. 為什麼S,N,C 大家都會提 FF和APS-C , 因為這幾間用的都是135和其衍生的 APS 系統( APS 還分為C,P,H 只是現在大家用的比較多的事C)
3. O家的只有4/3 系統, 在這套系統裡面並沒有在區分4/3 或4/2 等等. 所以他們沒有類似135 系統的 FF和APSC 的差異, 因為他們的系統裡只有一種4/3 .
我沒有實機可以做驗證,不過從DSLR 單反聖經上推論, 如果硬要比的話, 4/3 系統的等效焦長應該比APS-C 的倍數還大,
下班前來互相求個進步

2. APS是一種規範統稱,而這個規範還有再分的,以C、N、S為例,以只有C有分而已
目前常見的就是APS-C和APS-H,焦段相乘分別是1.6X和1.3X
而N和S沒有分,就是APS系統,焦段相乘就是1.5X,所以只有C家比較複雜一些
3不用麻煩映證啦~~~
這已經有點趨近片幅討論中的專業常識了4/3系統折算135片幅大約是2.0X
也是要乘以兩倍的焦段,就會是135的焦長了
所以拿O打鳥或拍生態的前輩還蠻多的~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潛出水面 wrote:
也不能這麼說,用APS-C跟用FF裁出等同APS-C感光範圍的圖還不是一樣道理
這是不一樣的
我用圖簡述
第一張是說明
FF與APS-C感光元件大小的差異(假設要拍攝一樹群)

第二張由樹群上方看,FF與APS-C拍攝視角廣度或說是裁切(就是x1.6的意思)(在兩者都同樣焦段而言)

第三-四張 我們取其中一棵樹說明
FF除了感光元件大以外,為何說有較多細節,即使同樣裁切,
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樣一棵樹的取景下,FF比APS-C有更多一點的涵蓋範圍,
此時回到平面(拍攝完都是平面),在樹的邊邊1mm FF就比APS-C有更多細節,而整體呢?


同理,若是拍攝人像,以鼻梁來說,FF就比APS-C有更多細節,想像一下,
整個臉孔會增加多少的立體感,多少的細節,多少畫質,
即使是同樣空間裁切,裁切同樣畫素,每個人也可以看出差異的FF與APS-C不同,
這也是眾多人勸敗FF卻說不出來的東西,層次感深度的不同
請下一位繼續
並勸敗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