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ERIC大手頭有數位的120 (MAMIYA ZD)、135 (CANON 5D2)、M4/3,發此文的目的應該不是在比較片幅差異,而在於底片與數位之間存在的失落感。ERIC大可以依據不同用途與工作內容,去使用適當的工具,所以將工具性的比較套在他的頭上,稍微不妥。不過,二十年前的底片,也許是有了時間的發酵與醞釀,所以有特別的感覺。很難說再一個二十年,看到現在的數位影像,也許也一樣有感覺呢。
以下照片是EP1拍攝的,其中的部分照片到"爵士"用EPSON數位輸出黑白藝術相紙,放大至12x18吋(超過理論可放大尺寸),結果還算不錯(也許是我眼拙)。比較以前使用LEICA M6拍攝的照片,階調不同,顆粒感不同,亮暗部表現不同,EP1當然有所謂數位感,不過在我回憶中的份量是一樣的。EP1拍攝的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wingtseng/sets/72157622697055042/
下次應該不能說用5d2 將近兩年!!而要改口 應該是一年又七個月 零幾天吧!還是一年半~??真要去翻彩虹保單嗎~恩....?who care~?????個人倒也沒什麼所謂的失落感~就是手上相機不同 多了台mac pro跟手寫板!還有傳統底片無法帶來的便利罷了! 感謝有數位影像阿~~~當年的正沖負c-41沖e6 重複曝光 甚至正片copy dupe片 照片噴修在今天看來真的都是辛苦的差事!!至於樓上仁兄把e-p1照片放大未嘗不可~所謂放大極限只是ps裡面建議的image size而已~差別是在數位放相過大只是糊了點 顏色鬆散底片則是多了顆粒 你也可以很感性的解釋為 恩.....味道........我一開始就說了我跟本不反對什麼 影像本質論 的重要性優於一切的看法~免得又有正義魔人跳出來鞭我~~.......適切的器材 在適當的時機使用~所謂玩 當然可以玩 誰敢說用 i phone 3gs不是攝影!??如果這類影像對我而言只是 玩~除了回憶 當下感覺..就沒了...而少了再利用的品質跟空間~那我一開始就會選擇用適當的器材紀錄下來罷了!!
從文章裡看得出來樓主是專業且口袋很深的人,哈蘇、leica又是滾掃、120的~這些名詞在活在很多數位時代的年輕人腦袋裡是不存在的東西,同意樓主所說的這些放大來看畫質跟細節的優點。不管在過去或是數位時代,大多數人都求得是方便性,在從前或現在,我相信樓主都是屬於極端專業的一群人,市井小民無法想像出門要帶一大堆器材配備,你也無法想像出門只帶一台傻瓜底片、數位相機,這就是中間的差別。方便性跟成本都是一般人的考量,而m43或是初階dslr這些都是讓一般人使用的產物,跟你的器材配備當然有著極大的差距。如果是更專業更在意放大品質的人,應該會直接上數位機背了吧...他也可以post一篇,使用數位機背跟5D2雙修的小感想~
我可不是什麼口袋很深的人~還輪不到我!!!反而是身邊的人 從GRD-3~DP1~E-P1一路買下來夯不瑯當也花了十萬塊 千萬別小看積少成多阿~現在出門帶台5d2裝個小鏡頭 相較於當時的120相機已經算輕便了 還算可以接受~了不起再買顆福倫達餅乾鏡來接好了~~至於買數位相機這檔事~只是當下需要 買了~就努力用 不要浪費這種高價消耗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