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y950 wrote:
點了沒反應....(恕刪)


抱歉,PO圖經驗不足,我再研究一下如何貼圖可以讓原圖可以進一步點開,
可以看到較完美的原圖。

有哪位朋友可以PM給我貼圖的一點技巧跟心得,我會非常感謝!

KingSize
7D/eos1VHS/eos3/85L2/1740L/XBIS2/1022/ Leica R28/50/60m/100m/135/70-180APO
kent21 wrote:
Leica跟Cantax,C/Y, M42幾顆知名的鏡我轉接到Canon玩過, 有的確實不錯, 但感覺不到樓主講的那麼神
說真的如果能夠拿L鏡跟Leica鏡, 在同樣曝光條件下, 各拍一張比較, 就知道差異, Leica沒有好到要讓人放棄自動對焦馬達, 也歡迎Leica控有人能夠拿Canon PK Leica的圖來看看Leica有沒有那麼神...(恕刪)


同意的!

所以我的後話是,我無意比較兩家的優勝劣敗,因為市場競爭很白熱,如果沒有優點的廠家,
早就被迫退出了,不會生存到現在,還是TOP銷售的主流廠家。

我目的在強調萊卡鏡頭有很優異的表現,特別在我講的那幾點。
不過,鏡頭終究不是只講究那幾個點的,就像萊卡成像再優,有些人就是沒辦法接受他是手動
的,那再再好的鏡頭對這些人來說都是枉然。

有機會我會把手邊幾顆萊卡跟原廠鏡做個簡單的PK的,但,同樣要強調,比也只是比某些特點,
也是無法完整表達鏡頭間的‘絕對’好壞的!

KingSize
7D/eos1VHS/eos3/85L2/1740L/XBIS2/1022/ Leica R28/50/60m/100m/135/70-180APO
R6.2 wrote:
建議使用LV對焦相當...(恕刪)

轉接環有分嗎?可否介紹一下!
間隔 wrote:
轉接環有分嗎?可否介...(恕刪)

大致上分成有無合焦晶片的版本,而有合焦晶片則又有新舊之分
總之,我還是用無合焦晶片的,使用LV拍攝...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間隔 wrote:
轉接環有分嗎?可否介...(恕刪)


個人建議還是買有對焦晶片的環,對起來比較有個底,
就算偏移,也還是可經由合焦聲知道相差不遠了。

當然,沒有合焦晶片的也不是不能用啦,用習慣了,也
是便宜大腕的選擇啊!

KingSize
7D/eos1VHS/eos3/85L2/1740L/XBIS2/1022/ Leica R28/50/60m/100m/135/70-180APO
原廠鏡頭都會有移焦問題了,對焦晶片的可信度真的還蠻讓我懷疑的.

手動鏡+LV才是正解啦!

我是那種手動鏡還是使用泛焦方式不必精準對焦亂拍的人.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不曉得那購得,方便私訊告知,我來參考,謝謝.
具有合焦指示的轉接環,個人認為較適合做為手動對焦的輔助。用過五代、六代晶片的轉接環,合焦指示的範圍過大,恐怕還得加上拍攝經驗值,才有比較大的機會「精準」合焦。大光圈拍攝時,如果聽到合焦就按下快門,個人經驗合焦率不到二成,簡直和我純用眼睛對焦拍攝差不多。如果您期望的是自動鏡頭的精準合焦、或是喜歡用大光圈拍攝,LV是目前唯一的方案。

用LV還有其它優點,如不用曝光補償、可縮光圈對焦拍攝、所見即所得等,不過缺點就是比較耗電。

用晶片的轉接環也挺耗電,縮了光圈後對焦不易,如果有調焦功能得為每顆鏡頭買一個轉接環。

Copy一下我以前在另一個討論串的文章:

手動鏡對焦的問題,是一般人考慮進入老鏡世界的進入障礙,特別是對於用慣數位機、習於用1:1檢視的人。輔助手動鏡對焦的方式,大致有:

1. 機身有LV功能者,優點是可用x5或x10精密對焦,而且不需要加減曝光值;缺點是必須改變操作單眼的方式(看著LCD拍攝),而且比較耗電

2. 改裝裂像或磨砂或微菱對焦屏,要先確定您的機身是不是有完全合適的改裝對焦屏。缺點是觀景窗可能會變暗,某些對焦屏會影響測光,APS機身因為觀景窗比較小對焦會比較辛苦。

3. 加裝觀景窗放大器,放大後(放大倍率有1.1x, 1.2x, 1.3x等)的確有利於手動對焦;缺點是觀景窗被放大後,邊緣或拍攝資訊列不容易看清楚,特別是對戴眼鏡的人。

4. 合焦晶片,優點是完全不需要改變拍攝的習慣,有些晶片還可以記錄鏡頭焦段、光圈、甚至調焦;缺點是在我用的機身上,合焦指示的範圍過大,即使用了一段時間在拍攝時還是有對焦的不確定感。

1-4我都用過,不過最後的選擇是1+3。如果是一開始玩,建議用1就好,等確定真正喜歡上老鏡的操作與成像,再考慮其它輔助方案。而且用LV的附加好處是不用再加減EV,對於一開始進入手動鏡世界的人,比較不會覺得拍一張照片怎麼這麼麻煩。

至於曝光值的調整,常聽到的說法是要靠經驗加減EV。我的方法是用A模式,光圈先開到最大(如F2.8)進行測光與對焦,記住快門數(假設為1/400) 後縮光圈(假設為F8)準備拍攝,把剛剛的快門值換算一下(縮三級故快門要乘以8)應為1/50,透過曝光補償調整快門為1/50後拍攝即可有正確的曝光值。
crowdedcity大敘述的是一個DSLR轉接手動鏡頭的使用經驗絕佳參考.

以前在底片機時代,為了希望每拍一張照片都能有接近[可用照片]的曝光,從來不管它是何種測光模式(通常我是使用中央偏重,因當時用的是測距連動相機,沒有單點和多區模式),也不使用可能受鏡頭因素影嚮的手持式測光錶,拍照一律不直接對著被攝物測光而需得依不同場景作曝光補償,和為了至少能有一張接近想要的曝光而使用浪費底片的包圍曝光,每次拍照就是手持一張13%反射率的灰布(內襯背包塑膠隔層內墊)在鏡頭前保持與被攝物平行(接近與被攝場景受同樣的光)測光,然後鎖定一路拍下去.

當需要更換光圈值時,就依加減級數給與倍數增減快門速度,若使用沒有測光錶的120相機時,就依原來已經測試過的2鏡頭誤差值去換算.

但發現,DSLR使用[需要更換光圈值時,就依加減級數給與倍數增減快門速度]是行不通的,例如當最大光圈F2.8時測得快門值為1/400秒,理論上當使用F8光圈拍照時快門值應1/50秒,但其實不然,經常發現以F2.8,1/400秒測光拍得的照片和F8,1/50秒拍得的照片曝光並不相同.

因此,最近使用手動鏡拍照時,只用最大光圈來對焦,不測光,直接轉到工作光圈依AV所測值拍一張,然後轉到M模式依曝光情形調整快門值,最多第3張就能得到想要的曝光快門值了,但通常第一張或第二張就準了.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看到大大們的分享,真棒~
小弟也是手動鏡的愛好者,來說說個人小小心得

我對焦的方式,是配合1.3倍的接目鏡,常以目測來對焦居多,對焦晶片則為輔助快速對焦,偶而角度取景的方便,才選用LV模式。

用接目鏡時,為了讓肉眼能判斷準焦與否,首先調整相機的接目鏡屈光度,以達眼晴所看,和實際的準焦相同,
在電源開啟之下,調整屈光度,讓眼晴所看到的觀景窗,裏面的對焦方格是清礎的,如此就是準焦,以避免因近視或遠視所造成的準焦誤判
通常調整一次,可維持很長的一段時間 (寫詳細些,讓新手也能來了解)

當然用觀景窗接上1.3倍放大後,會有樓上大大所說,邊緣或拍攝資訊列不容易看清楚的缺點,但小弟沒帶眼鏡,所以尚能接受

而手動鏡的測光,把有對焦晶片的鏡頭接上相機後,我會先把鏡頭調到最大光圈,而相機也跟著調整到相同的光圈數值,例如最大光圈是 f1.8,接著試拍一張,通常相機可得到正確的測光

之後,鏡頭要縮光圈來拍照時,剛才相機所調的最大光圈數值,不要去改變它,相機會以這個大光圈數值,當這手動鏡的曝光基準。

縮光圈後的鏡頭,進光量變小,但是相機會依剛才曝光基準,將正確的測光量顯示在EV曝光量表上
如此,可依觀景窗上的曝光量表的值來調整快門,而得到正確的曝光值

至於沒有對焦晶片的手動鏡,相機的光圈值永遠顯示00,因每支鏡頭在最大光圈的曝光值,相對於相機會有些不同,所以要記錄每支鏡頭,在最大光圈正常曝光時的EV曝光量表位置,如此測光會方便許多

而直接使用LV (螢幕即時預覽模式),雖然容易產生影相晃動和耗電的情形,但也可接近 所見即所得的曝光和對焦,更不局限有無對焦晶片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