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買DSLR的朋友請先看看~不連續光源對拍攝照成的影響~


buena009 wrote:
如你所言,
你明明就不喜歡C家,卻說自己是C家的支持者,
還說希望大家在買400D或350D要先注意一下,考慮一下,
然後現在跳出來說自己是無辜的?
這樣的言行,
真的會讓人生氣吧......


好~我真的不是無辜的~
我是死有餘辜~
面對CANON大神~
我怎能說他有問題呢??
我是老幾~
他有移焦~那是為了朦朧感~
他的kit鏡不銳利~那是為了發色的飽和度~
難掉下次我真的要發"移焦歌頌文"才沒有以上的回文嗎?
發洩完畢~

正文開始~
我真的是C家的支持者~
所以~發現橘光的第一步不是上來發一篇幹文~
而是送彩虹~
畢竟支持不是盲目支持~
他有不好提出來~請他改進~
改進完產品更為完善~
對各位消費大眾不是更好嗎??
(例如:說明書加印橘光產生原因~或是不連續光源拍攝影響~)
(題外話~我終於在一本10年前的攝影書上找到不連續光源的影響)

另外~
我家做生意的至理名言
(嫌貨才是買貨人)
有辦法挑出缺點~表示他真的看過用過~
只會滿口說他好的~
依照"漢民族"的天性~
八成連東西都沒看過~

另外~
請大大幫忙想要改的標題吧~

天草翔舞 wrote:
(恕刪)
另外~
其實當時技師有提到說
canon高階機種1D OR 1D MK2
不會這樣~
他們也不是很了解是為何~
只能說是很多像機都會有這樣的問題~


因為會買到這種等級的機子應該都有這方面的常識了吧!
只能說那個技師不求甚解!
我是覺得那些窮追猛打批人的人才真的是其心可議吧(而且這種人越來越多)
也許樓主po的文章有點不經大腦(其實也還好)
標題寫的蠻聳動的
但縱使他千錯萬錯

第一個人批完...嗯...大家知道樓主po的可能是錯誤的資訊唷...
第二個人...第三個人批完(有些人也許不是用批的而是拿出真正的理論實據出來說明)
也就好了吧...大家不會再被誤導...樓主也知道自己po的東西是錯的了
有必要這樣接二連三的批嗎?

凌晨1點多po的文
晚上7點就被說是不負責任躲起來不回應
我想說不是每個人都那麼閒...
可以24小時待在電腦前面
大家都有工作...學生也好工程師也罷(所以如果我很久沒再回文也不用再鞭我這一點了)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之前那篇作者說拿Canon S1小砲嫌重的文章
都已經批了不知道幾年了還可以浮上來再鞭屍
這些事後的批評者po的批文有半點意義嗎?
唯一的效果我認為只是污染版面還有對該篇樓主的N次傷害!

這好像是說在01 po文只要一旦犯錯就是十惡不赦
永遠不得翻身嗎?

而為什麼我要說這類人其心可議呢?
請問在現實社會中你會這樣公開批鬥一個人嗎?早就打起來了吧
而這些人是不是就是為了滿足在現實生活中沒辦法做到的"這件事"呢?
是為了滿足批鬥的快感嗎?還是證明自己很行呢?
我認為這種心態蠻可悲的...

elliot13 wrote:
我是覺得那些窮追猛打...(恕刪)


是呀!是阿!
畢竟很多玩DSLR的後生晚輩,沒像站上的大大們這麼資深。
但是PO文時的一時衝動卻造成了"一生"的遺憾.......鞭完再鞭......
玩SLR的人不一定都懂SLR,更不用說懂電子、機械。
講了快門簾或者日光燈的閃爍頻率也是似懂非懂。

題外補充話:
一般的日光燈裝的安定器,閃爍頻率約60Hz,所謂的不連續光源,就是他會每隔1/60秒更新一次,造成不連續光源(當然燈泡就沒有這類問題)。以前CRT螢幕不就必須避過這個頻率,因為會造成螢幕上不連續的不舒服感,使得眼睛容易疲勞。
其實不連續光源本來頻率太低就會造成不穩定,所以後來的日光燈有些會加上高頻震盪器,把原本的閃爍頻率倍頻或更高倍,也就是所謂的護眼燈。

機械式相機的快門結構要能做到千分之一,理論上不可能是由機械的一次單純開關動作可以做得到。所以才有快門簾幕這種東西。這要談到SLR單眼反光相機的快門架構,天呀~可以講很久了記得以前幫學弟、妹上攝影課時(年紀大也會忘記自己講過些什麼)有講過。當我們按下快門,SLR會有這個動作:前簾開放、感光元件感光、後簾關閉。怎麼會有前後簾呢?繼續吧!


常見的SLR是用『縱走式焦點平面簾幕快門』如上圖的元件,他是位於底片或感光元件的上方,即焦點平面前方的元件,主要是在遮檔曝光前的光線;快門簾幕其實用運動方向還分『橫走式』與『縱走式』快門簾幕越講越多......縱走式的快門可以將快門提升至四千或八千分之一秒,是因為底片或COMS的尺寸為36X24mm,當然在相同的時間內要完成動作,用『上下旋轉』的方向24mm距離為短,當然比較快。


開始來解釋這個快門的動作吧! 快門由兩層簾幕組成,而這兩層簾幕就稱為第一簾幕和第二簾幕,也有人稱為前簾和後簾。每一層廉幕由數片非常平直的小薄片相疊而成。這些小薄片在槓桿的控制下,即可以迅速展開,又可以彼此靈活地重疊在一起。展開之後,其相鄰的小薄片之間始終仍有一部分彼此相重疊,因此相鄰部位始終不會漏光。我們用上圖的方式來解釋兩片簾幕之間的相對運動關係:曝光的時候,簾幕向下,使感光元件暴露在成像光線下進行曝光。當設定的快門速度低於最高閃光燈同步速度時,在前簾完全向下進行曝光後,後簾經過快門速度的設定時間的一定延遲,才往下停止感光元件曝光。當設定的快門速度高於最高閃光燈同步速度時,在前簾未向下到最後時,後簾就緊跟著前簾向下移動,形成一條小縫,該裂縫以一定的縱走(由上往下)速度掃過感光元件,使感光元件曝光。曝光結束時,前後簾在下一次曝光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等待下一次曝光。前簾和後簾之間的距離,就決定了感光元件的曝光時間長短,也就是快門時間。請注意,所以快門時間的控制,並不是控制前後簾幕的速度,而是控制前後簾幕的距離。

所以當快門頻率到達某一頻率(光線的不連續頻率),掃過的範圍剛好是光線較暗造成曝光不足,就會有這麼一個現象了。阿.......有聽沒有懂......玩過SLR把底片室打開手動玩B快門就可以看到動作了呀~不過不要去碰簾幕葉片呀!碰到要倒大霉了......DSLR應該也是類似的機械原理(因為我沒拆過DSLR,所以也不清楚......不過看他的快門速度跟SLR一樣,應該就是也是用機械式快門簾幕啦!!)所以拍到的橘光有沒有~就是剛好是前後簾幕掃過的那一段呀~橘光的分佈一定是同一個方向呀~

阿.......希望對不懂的人有一些想法了......加分加分~


高頡 wrote:
是呀!是阿!畢竟很多...(恕刪)


高頡前輩的這些解釋真的是很精彩喔~
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懂 但還是得為這樣用心的分享加加分~
謝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