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好多年照片了,無論底片機或數位機都一樣,習慣先用AV模式測光(底片機)或試拍(數位機),然後轉到M模式才正式拍照.
當然是有原因的:
一.拍正片
正片的寬容度窄,曝光不能過度超過2/3格或曝光不足2/3格,又不想包圍曝光浪費底片,也不想曝光補償的麻煩,因此拍照從不對著眼前的被攝場景測光,而改以一片能含蓋鏡頭(內有軟質襯裡)的灰布(13%反射率的灰,不是18%反射率的灰),保持和被攝場景平行作為測光依據,而AV模式是最佳的測光模式了,得到快門速度後,就轉到M模式開始拍照了.
如果繼續使用AV模式,將會因鏡頭對著不同場景方向而改變了快門速度.
二.拍數位
數位相機拍照我是不作測光動作的,先用AV模式試拍一張,從液晶螢幕看照片的曝光情形,然後作曝光補償(補償的結果就是增或減快門速度)再試拍第二張,通常試拍3張內即可得到想要的曝光照片,常常是第一張就準了,然後轉到M模式,調整快門速度和光圈如最後一張試拍的值,就一直拍下去了.
AV模式是最快得到想要的曝光照片的方法,比M模式更快;而M模式可以不因鏡頭對著不同場景方向而改變了快門速度.
簡單的說:AV是得到準確曝光照片需要的光圈快門組合值最快速的方式,M模式是用來固定快門速度的.
AV模式,會因鏡頭對著不同顏色或亮度的區域測光,而導致快門速度一直在變動.
曝光指示表是否在0或+-多少,都無關緊要,我從來不去看它.
無論是拍底片或數位,測光模式以任何機身都有的中央偏重即可.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看了前面之後就可以理解,其實樓主知道 A/M mode 的不同,也很清楚 EV 是什麼。
但樓主認為直接用 M mode,然後定一個光圈值,再來調整快門,
直到曝光顯示為EV 0。這樣所得到的數字,跟 A mode 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樓主不明白「既然直接用 M mode 也是一樣可以得到同樣的數值,
那為什麼要先用 A mode 求得 快門值,再改用 M mode 來填入A mode的數據 ?」
小弟看法,應該只是使用習慣的問題。
可能習慣於這樣做,而忽略了 M mode 其實也可以做的到。
因為如果只是想省時的話,切換mode再調數值,也不一定會比直接 M mode 快。
如果真要說 M mode & A Mode 的不同,只差在一個是要調整到正確的快門值,
而另一個是直接算答案給你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