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好的鏡頭 才可拍出美美的景深嗎

我也來一張…
可惜a200在拍人的時候,
還是沒辦法有背景模糊的效果…
jakyou wrote:
所謂淺景深(姑且不論這名詞到底對不對)是要實用的才有意義,近拍時過淺的景深反而會造成困擾


實在是非常的同意,景深應該是構圖的元素之一,景深是配角不應該是主角,或許有人不同意,但是這是我的看法。您show的照片非常漂亮,有很多值得學習與模仿的拍攝技巧在裡面。
我是EF24-70 f2.8L的小打手
^^"

我手邊就一顆50/f1.8的,是二手的~2000就能搞定
拍出來的感覺很ok~真的是可以考慮

這5天去馬來西亞的蘭卡威玩
經常用到這顆,雖然這顆感覺沒啥質感(金妖受真的很沒質感)
但拍出來的感覺還真不錯哩

這2天把照片整理出來,我自己也忘了那張是50/f1.8拍的還是a09拍的
反正就當做欣賞蘭卡威的美景就是了啦~不過小弟的技術有待加強
不要批的太用力就是了.....
來貢獻一張近拍的淺景深,即使光圈縮到F11了景深還是好淺...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我也來貢獻一張!canon 5D+50mm/f1.4所拍的散景效果~
jakyou wrote:
這邊有點疑問,鏡筒在怎麼長,能影響光通過的時間有多久?就算拿支 600 mm 鏡頭,算他比 50mm 鏡頭長一公尺好了,光速為 299792458米/秒,所以通過的時間會多出 1/299792458 秒...這...有差別嗎,有來不及通過的問題嗎,哪台相機快門這麼快啊。

兄臺您計算的,是一定強度自發光的速度,不是反射光
您拍到自發光體如太陽、一定強度的燈時,您會發現就算縮到F64,1/12000s
他還是那麼的亮,無法拍出他的細節不是?
如果光圈、快門與靜身鏡片組的設計無法控制您說的光速
那麼加減曝光質何來差別之有?所有光都那麼快不是?您可以再思考看看
攝影是一門控制光、操控光的美學,光線如何控制很重要^_^

小弟同意您說的實用原則,但很多的實用,有基礎的觀念協助了解會更有助於運用和發揮
您拍的MM照非常有氣氛,也比以前手札熱愛的人像作品要有層次
差別就如您所想的,在於景深深淺的運用,確實並不一定超級淺景深,才是好的人像作品
而景物深淺,除了用光圈快門來控制,還有主體與背景本身在焦距的對比距離也是創作作品要思考的因素之一

小弟也分享一下7.8年前SLR的作品,那時都得用照片自己掃描
也沒辦法像現在大家用RAW檔有強力後製,拍啥是啥,拍的不好請多多包函
這兩張是一定的大光圈才能產生的效果,但不一定就是淺景深,不同距離的背景有不同的效果


這兩張是控制一定的景深,讓環境發揮他的特色,與人融合


拍MM是一件心神愉悅的事情,不過也可多紀錄一下這些可愛的台灣人


長鏡頭大光圈,不只是要把物體拉近而已,光線控制會讓作品的效果更有特色
jakyou wrote:
這邊有點疑問,鏡筒在...(恕刪)

jakyou兄有件事情想請教一下,在您的照片上發現了有趣的東西
右下方那個PNP的編碼是怎麼生成的呢?是否是用nEOiMAGE貼的浮水印
但若把PNP編碼掃下來,是您的名字嗎?
是的話那就太好了~~^_^~~小弟也想弄一個來貼
不僅不佔畫面,也具有極佳的防盜效果~~
yangway大大:
您對於景深的觀點真的非常獨特,不過小弟認為有一些問題存在。

yangway wrote:
所以離焦距點越遠的物品,由於來不及通過那個閘門,無法於底片或CCD上行程完整的結像,所以模糊化


照您說遠處的景物因為距離較遠光線來不及到達,所以形成散景,那這麼說,比焦點要近處的景物距離較短,光線一定來的即到達,應該能形成清晰的成像才對,但事實上,在焦點前後的物體如果景深不夠深都會形成散景,而不是只有焦點後的景物會形成散景。

看過一些書,都只有把景深和鏡頭規格做簡單的探討,多半不出一些鏡片的物理光學,有些會用模糊圓的理論去解釋,不過牽涉到光速的說法,還真的是第一次聽到耶~~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並非絕對喔!掌握鏡頭的特性,多留意光圈,主體跟背景距離,也能拍得很高興喔!小弟也來貼兩張淺景深(無後制),還有一點就是二線性也是相對的(看您care,不care~)..只能說淺景深,真的很好玩!..還有奶油味真的很讓人...

小田田 http://www.wretch.cc/blog/JasonTien042
carl3104 wrote:
照您說遠處的景物因為距離較遠光線來不及到達,所以形成散景,那這麼說,比焦點要近處的景物距離較短,光線一定來的即到達,應該能形成清晰的成像才對,但事實上,在焦點前後的物體如果景深不夠深都會形成散景,而不是只有焦點後的景物會形成散景。

看過一些書,都只有把景深和鏡頭規格做簡單的探討,多半不出一些鏡片的物理光學,有些會用模糊圓的理論去解釋,不過牽涉到光速的說法,還真的是第一次聽到耶~~

講鏡片的物理光學,那就太硬了,不好吸收...折射那些東西要從拍照去考量也太辛苦^^"
至於小弟的說法中,有提到一點【主體與背景本身在焦距的對比距離】
其實小弟若把完整的光圈和快門生成的景深原理講一下會比較清楚
鏡頭並無法像人的眼睛一樣,創造無限遠的聚焦能力(只要視力良好的話:P)
他是透過幾片透鏡(凹凸都好)來觀看,而底片/CCD則是取得影像的基礎工程
那麼要如何能像人的眼睛,來取得較為足夠的全景深呢?
實作上的運用,就是將光圈限縮到最小,讓前景、中景、後景都能夠完整的通過光圈,而在底片上留下清楚的痕跡
這其實許多攝影入門書籍上都有談到,用畫圖的方式來說會比較容易了解

而至於您談到的問題,其實就是用"焦距"的生成來理解
既然鏡頭是由一定鏡片群組而成,他是一種光線折射的控制原理(如您看的書上提到的)
而您所對焦的基準點,則是鏡片移動後,光線折射聚焦最清晰的地方
假設現在拍攝的環境如下:

................................................◎
..............................●...............│
...............○............┼...............│
─────┴────┴─────┴─────
您鏡頭"聚"焦的點,是位於┼的水平上,則不論您光圈開的多大多小,此垂直的焦距影像一定是最清楚的
但當您將光圈開始作大小的變化時,舉例由原本F1.0,調到F5.6
景深的生成範圍,並不是以等比例,由┼中心點往前後擴散喔!而是前多後少
原因就在於前方光線距離鏡頭和底片是比較近的,會比後方光線更快速進入底片上,更容易"具"焦而清楚
所以為何廣角鏡頭,在拍攝風景照的時候,都建議您將焦距設定為無限遠?
就是要由後往前推,將最清晰的焦距定在最遠處,讓最遠處的前方影像光線都能夠盡速抵達底片上來成像
這樣才能讓風景照從遠到近的影像都能夠生成的一清二楚

再來解釋您說的,距離鏡頭最鏡的影像不應該是更清楚嗎?
這就是在於光圈能夠創造景深範圍的差距了,由上面的解釋輔助,您會了解是由焦距的中心點來推算前後
所以在景深範圍之外的,因為鏡片曲射與折射的關係,是無法順利成像的(糊焦),即便他的光很快到達了底片上
而鏡頭因為必須透過一定的光學組成,對焦能力有限,所以在小於對焦距離內的物體也是無法聚焦成像
這也就何以必須發明近攝鏡(Marco1:1)的關係,否則想拍非常近的物體會有相當程度的困難
而顯微鏡則是再透過影像比例倍率放大的差異,來將更微小的物體拍攝清楚

這樣的解釋有比較清楚了嗎?^_^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