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日本佳能公司不能說的祕密!

我想請問一下,關於亮度的差異請問是單純肉眼觀察還是量測數值?
如果是肉眼觀察,我覺得背景人的變化,散景造成背景過曝區的區域大小變化都會造成誤判.
此外,以入光量的差異來講,是指未過Gamma前的數值應該圖一與圖二接近,而非過完Gamma後的數值.
但JPEG因為已經過Gamma,因此高亮區的壓抑會導致量測值有誤差.比如說30%,35%,40%的電位過完Gamma後30%與35%的差距會比35%與40%差距還大.
此外,我挑正中央椅背中心區域(應該是對焦清晰目標),量測jpeg的亮度:
圖一:87.02, 圖二:95.46, 圖三:108.07.
蠻明顯圖三數值高出比較多.至於為何會有87.02與95.46的差異,可能就如其他網友所說的原因,那部份我就不懂了.

賴壽山 wrote:
最近在鏡頭出租公司租...(恕刪)

邊緣失光量不知道有沒有列入考慮?!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我是以三張相片中黃色的桌布來判定它最大光圈只有2.05不到2.0
圖二圖三兩黃色桌布的濃度很接近,但圖一和圖二差很多,
圖一黃色桌布的濃度比較濃,那是因為曝光稍不足的關係,
小白三倍價格的220L,只多半級光圈是我比較在乎的,
F與T我不在乎,
當然220L的顏色,銳利度,會好一點點.
我的要求相同EV值的亮度要相同,
有人提到最大光圈四個角的暗角程度,好像感覺不出有漸層暗角(肉眼看)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

賴壽山 wrote: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恕刪)


我非常同意樓主的觀點,但標題把我吸引進來以為有佳能甚麼重大缺點被發現,
結果一看是有經驗的人認為是常識的東西,因為標題那麼聳動才讓我覺得有被騙
的感覺。
House
賴壽山 wrote:
我是以三張相片中黃色的桌布來判定它最大光 圈只有2.05不到2.0 圖二圖三兩黃色桌布的濃度很接近,但圖一和圖 二差很多, 圖一黃色桌布的濃度比較濃,那是因為曝光稍不 足的關係, 小白三倍價格的220L,只多半級光圈是我比較在 乎的,F與T我不在乎, 當然220L的顏色,銳利度,會好一點點. 我的要求相同EV值的亮度要相同, 有人提到最大光圈四個角的暗角程度,好像感覺 不出有漸層暗角(肉眼看)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


好一句你不在乎f值與T值,那你下的標題意思是?
tomk6 wrote:
我非常同意樓主的觀點...(恕刪)



.避免爭議 刪除....

F光圈的標示 主要是物理結構的長度比值,控制景深的效果...
沒有人規定同樣的快門與光圈值就一定有相同的曝光量


T光圈(電影鏡頭常用規格) 直接針對入光量做標示...
搞清楚再來發文吧!

賴壽山 wrote:
我是以三張相片中黃色...(恕刪)


請注意看黃色桌布中的陰影區,因為光圈改變,陰影區的寬度有明顯變化.
依照對焦模糊的效應,圖一那個陰影區被往外擴散到桌布的各部位了.所以相對陰影區也變亮變寬了.
加上我所說的Gamma(人眼對亮暗敏感度不均勻)造成的效應,因此以這張影像來判斷會誤判很多問題.
建議是拍灰卡 raw image,比較能確認其中差異.

賴壽山 wrote:
我是以三張相片中黃色...(恕刪)

樓主:


您有些誤解認知!
1.鏡頭規格上的光圈 焦距 視角等參數都是在無限遠平行光訂出。
在近距離時候往往會偏離,其中像微距鏡近距光圈變化很多廠商只是沒有顯示出來,並非沒有發生。
可以參考微距鏡為何光圈值隨對焦距離變化?


2.f與t光圈定義問題之前像難道F2.8的光圈不夠嗎??

f光圈,定義是在焦距/入射瞳孔口徑,這個口徑既不是光圈葉片口徑也不是鏡頭口徑,而是光學上虛擬計算出來。





3.光圈並非單純進光,這裡面是涵蓋光學像差修正問題。
基本像差難度越高,往往在這部份是要去平衡妥協。
LEICA 180/2.0 APO
LEICA 180/2.8 APO
LEICA 70-180/2.8 APO
雙魚之海 wrote:
.....哀, 標準的半瓶水響叮噹....(恕刪)


賴壽山 wrote:
...只是感覺花這麼多錢只差一點點很不值得.....


這只是樓主站在經濟及個人需求感受所作的選擇,跟看起來負面的半瓶水有甚麼關係,
我隨然不贊同標題但也尊重樓主的選擇,而大家討論也讓我長知識。
House

tomk6 wrote:
雙魚之海 wrote...(恕刪)



敲鑼打鼓得下這種聳動標題
還堅持自己的主觀判斷
不就是了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