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burnett wrote:
恩 他真的跑錯地方了...(恕刪)
只能說現今的Zeiss跟以前的還是有點差距....
就算是E-mount那個24/1.8跟現今在賣的ZE 鏡比較除了銳度只能說沒甚麼特色...
ZA24/1.8一出來第一天我就買了只是因為那時候E-mount沒有大光圈的鏡頭,後來35/1.8OSS發佈後我就賣掉了
不能說耶個24/1.8不好只是我覺得他真的不值那個價錢, 想要那個Zeiss的味道還是買手動的比較好...
我本來隨身機都在用NEX7,NEX6也有一台不過全賣掉了,特別是本來樓主在用5D2, 真心說一句從全幅用回APs還有單眼換回小型微單, 不論畫質跟操作以至機身反應不是那麼容易就接受到的....
allenburnett wrote:
人工螢石說穿了只是仿螢石,在怎高仿也不可能完全於優於真正螢石之上
...(恕刪)
1.L鏡本身是根據各自光學設計考量,本身和螢石並無直接關係。
2.人類是因為天然寶石稀少,才會給予高度價值,但是光學物理特性來說,都是使用人工合成,才能免除天然成長環境會有較多雜質缺陷,這個也是天然寶石價值鍵定方法,也就是雜質越少的寶石越高價,但無雜質就無價值,因為只有人工合成才做得到。
其他系統FLD SLD ED等則是屬於FK系統特殊低色散,通常也是添加大量氟化鈣(螢石)等,在於改善螢石本身機械性質。
可以參考30mm F1.4 Art 新版來了!
3.ZEISS在光學上,本身當然是根據各種需求推出各種產品,在光學上功力是無庸置疑。
只不過,當起始點不同時候,就很難突顯其差異之處。
像底片機:徠卡能比得過低端中畫幅嗎? 也是類似道理。
不管感光元件畫素有多少,但鏡頭投影真實畫面是感光元件尺寸所限

也就是即使看起來畫面是一樣,但實際上畫面放大率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