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天文攝影這個圈圈很小,加上國內的資訊較少,所以有些朋友會透過私訊或者臉書問我很多的問題,我想簡單的說說,以免大家誤會我故意不想多說。
天文攝影進入的門檻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很便宜的拍拍星野(星星帶地景)
或者像我照片中的純粹拍星雲、星系,但是需要使用較精準的赤道儀追蹤。
除了上述之外,天文攝影有個不得不做之事....後製作
為何這樣說不得不呢?
當然你要拍單張完全不後製而且品質要夠好的話也不是不無可能,
但是天文攝影有以下的問題會讓大家不得不屈服後製的部分
1. 長時間攝影曝光產生的電子噪訊
那用底片呢? 很抱歉...底片時代已經過去,過去的前輩經驗與作品拍攝的,可能已經遠遠的沒有現在電子像機的效率好,但是沒有噪訊問題...
怎麼處理呢? 這是個嚴肅的話題...弄得好的話,照片的品質大大提升,而且微弱的訊號也可能被顯現出來,處理不好的話,除了顏色怪異,可能一些遙遠的星體都被噪訊給蓋掉了。
2. 長時間曝光產生的困擾
可能來幾架飛機飛過,衛星畫過在你的照片打個卡,也可能來一大片雲,也可能被你踢到腳架(因為野外暗的看不到),也可能有個人的頭燈打到你的鏡筒...幾個小時的曝光全毀了...
所以? 通常考慮這些因素我們需要採用照片3~5分鐘(單眼)10~15分鐘(冷卻CCD)
然後用多張去疊圖.
3. 我們是地球人
有天氣的影響,有大氣的擾動....會讓你的星星看起來像跳舞
4. 正確的像機
一般單眼要取掉低通濾鏡並加上一片抑制某些頻譜的濾鏡上去
或者使用天文用的冷卻型像機,或者專用的天文單眼像機。
5. 像機鏡頭的缺陷
通常我們不會建議用像機鏡頭去拍天體,效果可能讓你很失望,除非你願意買
大口徑高價款的L 超望遠型的鏡頭...但是前輩經驗告訴我們,遇上問題的
機率還是很高...星星的拍攝很嚴格,最好用正確的攝影用天文望遠鏡...
還有很多...大概常常被問到的大概就是這樣幾個問題範圍
=========我的臉書=============
FB http://www.facebook.com/tw.jacksonlu
Or search 傑克森的星空
=============================
銀河拍攝 -
銀河隨時都在天上,但是因為我們每天繞著太陽公轉,會出現位置的變化,所以銀河出現的時間在夏季4~10月晚上同個時間觀察時,可以見到位置從東慢慢變成西,然後出現在白天,但是陽光的關係我們看不見,所以稱為夏季銀河,也是可以看到最壯觀的時段。
冬季銀河因為可看見的時間屬於偏北方的部分,加上地球公轉太陽的位置關係,所以只會看到微弱的那部分偏北邊的那段。
所以要拍的話,最好的季節就是夏季。
拍星設備 -
有簡易式的攝星儀,也有複雜高貴的赤道儀,很多不同廠商做的,
不同的精度適用在不同的焦長,所以要看荷包或者用途而定,甚至也有同好自己
用木板做的手動裝置把相機架上去用手來轉動拍攝
相機類型 -
大多數壯麗色彩的星雲有很多的紅外光H alpha光線發射,但是一般的相機通常有低通濾鏡把這些光給濾除,因為那些光會在照片上產生紅色造成整個色澤不像眼睛看到的樣子,所以低通濾鏡就是把頻率比較低的紅外光給濾除。
目前有好幾款新的CCD or CMOS設計都改變設計而沒有低通濾淨,因次拍起來也是很容易拍到,但是需要注意雜訊過大的問題。
鏡頭選擇 -
鏡頭有很多條件,如果用沒有修正好的鏡子,會看到周邊的星點嚴重變形,那就不美了,當你拿一般的鏡頭去拍攝風景人物時,也許沒有感覺到鏡頭變形問題,但是我們同好或者自己的經驗是...大多數的相機鏡頭都是會有星點變形的問題。比較便宜的鏡頭還有鏡頭光軸不夠準造成的狀況,所以用專用的天文鏡頭還是比較讓天文攝影有好的表現的方式。
上面的問題我在跟天文攝影的學生講課時也是一定會提醒大家的重點,以前沒有人教的時候,總是想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測試,但是都一一吃到苦頭,所以有這些資訊後,會少走很多冤枉路,當你有進入這個領域到達一個程度時,就會開始注意很多的細節部分,為何自己的照片不如人家好看,為何用一樣的設備拍到的東西卻有那麼大的不同結果,這也是天文攝影非常讓人挫折或者好奇的地方,多注意一個細節步驟就會多一點他人照片上沒有的東西喔。
FB http://www.facebook.com/tw.jacksonlu
Or search 傑克森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