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做不出光圈1.2的鏡頭嗎?


timy312 wrote:
這篇明明不是在討論敗...(恕刪)


可是大家都看出來你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hesiehreikai5105 wrote:
可是大家都看出來你的...(恕刪)


副總統表示~~


1.2 實用性 其實很少耶 真的用上 畫質又不太好

還不如買 ISO高的機身
hesiehreikai5105 wrote:
可是大家都看出來你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t大是在想說真可惜

如果這次是1.2的話無懸念買上就可以敗了

現在還要想一想..真麻煩
我的部落格,歡迎來坐坐:blog.yam.com/weatherman
重量吧!

art 3514 5014 這兩顆的塊頭就已經很驚人了

拿出去都有點吃不消....
商業考量的話.....

1.4賣一次

等過幾年 1.2 再賣一次 @@
我家第一台canon 單眼底片機配kit鏡就是50mm f1.2,不過那是民國60年代
timy312 wrote:
SIGMA做不出光圈...(恕刪)



1.要做出規格產品並不會很難,但是要做出規格多少性能就是成本與價位問題。
以球差來說是是次方級成長,所以光圈大一點或小一點變化影響相當大,通常保有一些球差是對於散景虛化等是比較好,要在開放光圈散景與解析往往是有點難以取捨。
一般對稱性結構是可以做到較輕小與一些平衡點,但是對於修正像差就比較難有突破,這個也是後面zeiss也不得不邁向distagon巨大化之路。


所以覺得50/1.2L有點重,那後面SIGMA以 50/1.4 art設計觀念去做會<超重>。

廣角大光圈是在於廣視角下的像差種類較多,設計大光圈鏡頭難度較高,特別是有反光鏡系統往往只能用逆望遠結構。
NIKON 6mm F2.8
這顆大約是5公斤多。



長焦距大光圈是在於鏡片巨型化的精準度要求與成本,往往售價會大幅提升。
nikon 300mm F2.0

328大概是2公斤多,但是320要到7公斤。






2.相位對焦系統問題,本身相位對焦系統是會隨著開放光圈越大會有較好對焦訊號與準確度,但同時也在增加對焦誤差率要求,大概是在F2.8可以達到最好平衡。

在大一點光圈往往是誤差提升速度會比較快,也就是漂移幅度是越來越大。
越高解析感光元件就越凸顯這些問題差異。






3.市場與需求,過去會做大光圈最主要是在於微光取景問題,再來是快門與底片ISO限制,大部分可以放大輸出大小是有限。
對於現今來說數位系統來說,大部分照片可以隨意就可以放大很大,也就是使用者是可以輕易看到問題與解析狀況。

也就是花很大成本做出一顆稍大光圈的鏡頭,但其本身只是提高快門與ISO需求沒多少,但是對於鏡頭設計與成本會大幅提升。

如果是針對散景,實際上光圈影響並不是正面,因為光學因素往往會使得做大光圈,散景並不會比較好。

大部分是在於消費者自己侷限,也就是大光圈心理上因素是比較大。



diffusionless wrote:
1.要做出規格產品並...(恕刪)


開這棟樓就是想看到D大專業的回應~~

那想問一下,為什麼CANON在50mm跟85mm焦段會選擇製造1.2大光圈呢?

是否有特別的考量?

timy312 wrote:
開這棟樓就是想看到D...(恕刪)

1.主要是人像來說,85是一般人像攝影透視變形平衡點,50則是標準視角是最何人眼,兩者是最常使用人像系統。



2.光學設計考量,這兩個焦距也是對稱性設計比較好位置,以下通常必須要使用逆望遠設計,以上則是望遠設計與成本,都不會比這兩個焦段好設計。
55/1.2L AL
50/1.0 L
50/1.2 L

85/1.2L
85/1.2L二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