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pig wrote:好吧,找到美國官網算你得一分不過日本、台灣官網都沒有提到旅遊這樣能算2比1嗎 剛好路過,插嘴一下。我是一向都認為產品說明以原廠官網為準,Canon 當然就看 Canon JP 囉。其次,以台灣官網為準,因為有可能考慮到台灣的情況,有台規也不意外。不過,台灣網站寫錯的機會比原廠大得多,隨便看看就好。至於 Canon USA 要說那是旅遊用,是因為美國人高馬大?
打鐵匠 wrote:不禁想到,乾脆來個1000mm以上,做成火箭筒型狀,一律上肩,鏡身中間有液晶屏,按鍵在手把及筒身中間手扶部位,反而好操作 你lag啦~~ 早就上市囉~~不附辣妹、不含機身,定價15萬美金,先匯給我一成傭金,我就告訴你哪裡買~~*原圖出處:http://1.bp.blogspot.com/-0I_6VV9zoGQ/VSZdVgJs0TI/AAAAAAAArak/tNBG-t8qFx8/s1600/ANP-22521819-1024x702.jpg
jenhoxen wrote:早期Nikon有50-300,...(恕刪) 大大英明,這隻確實是好鏡一隻,很強調散景柔和的一支鏡頭,至今收藏一隻Ai-S 50-300/4.5 Zoom ED,雖然將近3公斤,怎麼樣也捨不得出掉,最近在品光有出現幾隻。
lowt865162 wrote:大大英明,這隻確實...(恕刪) 可以收藏逸品真是件幸福快樂的事~~好多年輕時沒能力擁有的器材如今似乎可以收集,但往往又會想:收它幹什麼呢?佔空間又沒有實際用途,不如用來買現在能用的東西...(終究是能力有限的藉口)
rivar wrote:今天在其他友台看到...(恕刪) 概念和時光背景都是相關聯!現在因為高倍率的變焦鏡頭,適合在於旅遊過程,有高度拍攝彈性空間,往往會慣稱旅遊鏡。但是本身鏡頭發展中,變焦鏡頭可是最先進技術下產生!變焦鏡頭也是在於電影工業需求開始,而後續蔓延到攝影系統,之後則是新聞記者需求,在越來越普及一般民眾市場才會慢慢把變焦鏡頭變成最入門選項。這個就像以現在眼光去看CANON PowerShot Pro 1,一個L鏡的數位相機也同樣會感到奇怪,但當時可是一點都不奇怪。
diffusionless wrote:這個就像以現在眼光去看CANON PowerShot Pro 1,一個L鏡的數位相機也同樣會感到奇怪,但當時可是一點都不奇怪。 好懷念的一台相機,剛推出的時候我就差點買一台,結果因為暴表的定價輕輕的放手. 但這台確實是一台奇怪的相機, 配有USM卻拿來變焦導致對焦超慢,跟G1X一代同一個毛病 ...其實個人會發這文是在抱怨長久以來CANON在FF領域始終沒一支像EF-S 18-200mm可以隨身的大倍數變焦鏡,以現有的EF 28-300mm如果沒自備交通工具到拍攝現場對使用者其實是很大的負擔, 更不用說出國旅遊'登山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