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還是沒有全幅無反的消息的話
那我也只好跳到 S 家了
身邊二十幾個攝影好友
二十個用CANON 已經有五個跳到SONY的A7 系列了
其他牌子的倒是沒人跳
跳的主要原因就是機身小台
還有可以直接轉接CANON的全幅鏡頭
對焦速度還有基本體積還是夠小
拿的包包一機一鏡就真的大小差很多了
---------------
饅頭碳纖維腳架少個一公斤
多出來的價位就快一萬
但為了不外拍走路的時候乾聲連連
還是掏出來收了
所以全幅微單眼加上微單眼鏡頭
整體至少可以少掉一公斤以上
年紀慢慢增加
能負重的重量的時間就越短
身邊一個好友八十多歲
攝影拍了六十多年
得過的獎項非常多
也很多日本獎
換成數位單眼後
相機掛在脖子的重量還有背包
導致脊椎長期壓迫而彎曲
去年就開始固定看醫生到現在
他也有買M 系列
可惜不是全幅的還是有差
最後還是拿著5D3 再跑
說今年結束就是他攝影生涯也隨之結束了
除非M 系列有全幅並且對焦速度至少有M5 M6 的等級
不然他已經無法長期承受這重量囉
咪咪師父呀 wrote:...我也好期待EF-->EF-M的speedbooster...
...純屬個人異想天開啦!
假如廠商認為EOS M還太"小眾",那我想買也沒辦法啊!(也等了很久的Fuji自動環...看來是更沒希望了!)
其實EF to EF-M的Speedbooster技術門檻應該是最低的,
假如我沒弄錯的話,EF to EF-M轉接環只是pass through,不需要轉換晶片,
但廠商評估"不值得"投入製作(也沒這個規劃),那當然就是個人空想了!

各大廠商生產E-Mount與M43的電子轉接環已經很久了,能玩的差不多也就這樣,
何不玩一些比較"簡單"的!?我個人是覺得有這個"不算小"的潛在需求與商機啦!
擠到我都忘記我有寫過這一篇
最後我已經買了SONY A7II A7R2 (A7II三個月就出掉了,A7R2除了慢-對焦慢讀取曼寫入慢按鍵慢回放慢開機慢等等等,畫質還不錯,但是放著一直一直降價,這幾周也終於出掉了)
最後常駐NIKON D750
今年年中加買了D850
(視情況出勤,新的Z6,Z7,還有CANON全幅無反要出了,所以可能會賣掉這兩台其中台)
CANON 的全片幅乳摸規格終於在寫這篇超過一年後出現了!

吉姆林 wrote:
▌Canon FF MILC 預測規格:
28MP 全片幅感光元件
DAF 對焦系統
內建 IBIS 機身防手震
10fps 連拍
4K 30fps 錄影
1080p 60fps 錄影
USD$1,900(約NT$58,900 元)...(恕刪)
跳到A7II 的畫質 (畫質好 但是體驗感很差)
再換到D750 的畫質 (跟A7II 幾乎差不多,都很好,我更喜歡D750 的顏色多很多,機身電力手感快速的啟動跟對焦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
我最早的NIKON D40X 還躺著
當時覺得CANON 的APSC 好用許多 (因為我那時候還不太會流暢的根據場景快速調整光圈快門ISO)
所以CANON 從底片到去年的6D賣掉 共用了二十多年
以前不喜歡人家說CANON 擠牙膏

但是換系統後
這三家全幅系統
就真的只有CANON 最會擠牙膏




這篇文章寫滿超過一年了
結果前面的表格竟然到現在也完全沒變過

真誇張
牙膏可能擠太少 乾掉了 擠不出來?

還是正在醞釀強烈的無反反擊?? 牙膏要用噴的了 ?
Kyle凱爾 wrote:
---------補充--------------
M專用的EF 鏡頭
照目前CANON 的策略跟邏輯來講
到時候買來也可以相容於 目前APSC 的M 系列機身上
所以目前的M 系列不需要開發 L 鏡
跟目前的APSC 機身沒有L 鏡頭的意思一樣...(恕刪)
原來當時我就想到如果全幅無反出來
跟自家目前的APSC 無反 EF-M 系列又會是另一套系統

到時候就變成
全幅無反的部分
會變成全新接環?還是沿用EF 或是EFM?
EF 接環目前已經超大
所以要是沿用EF等於所有EF 鏡頭都無痛轉接
相對的
相機的體積跟重量也很難縮得下來
還有
鏡頭的法蘭距會導致感光元件前面突出一塊
有如SIGMA 的相機一樣...所以這不可能

我覺得EFM 比較可能
就像是CANON 的EF 跟EFS 方案一樣
全幅無反鏡頭可以直接裝到CANON EFM 身上
變成兩套系統可以通用


(當然APSC 無反裝FF)
挖塞
這樣的話超方便!!

------------------
而要是又出一個新接環
那
等於EFM系統是標準被海放的系統了
可是EFM市占率又這麼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