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量級初階EOS R 2021年初發表?

tatoo01 wrote:


tatoo01 2020-09-06 1:33

20樓

大大您就別鬧了
550D用Kit鏡拍, 也比高階照相手機好太多了

我再次強調,不要放大看細節的話,我真的不覺得差到太多,可以去Iphone 11的拍照大樓看也行,甚至去看小米8(8好像比10好)及華為P30的拍照樣品也行,或許就當作在下是木眼也行,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全幅的照片不放大就能看得出細節來,不然我就不會用5D用到現在了。而我看到的趨勢是,跟幾年前相比,APSC機身真的愈來愈少見了,不管是C,N, S家的APSC都快變少數族群了。倒是S家的全幅無反看到一堆人在背,而Canon的全幅無反還在即起直追當中,是否接下來有辦法逆轉這個形勢就等著繼續觀察吧。

看看小米8拍的(有差到哪裡去嗎?)
https://ifans.pixnet.net/blog/post/225841238

華為P30拍的(感覺是直接輾壓過去了XD):
https://saydigi-tech.com/2019/03/3309.html
https://mobileai.net/2019/05/06/huawei-p30/
看來應該是單純用來拍短片吧
leon-ex wrote:
以前如果使用kit鏡EF-s 18-55拍或許畫質感覺還可以比早期的手機拍出來的好一些,可是現在的話,跟Iphone系列、小米高規照相手機似乎已經沒辦法比了(更別說跟之前還在賣的,使用了徠卡鏡片的華為手機比),特別是夜拍,畢竟kit鏡就是kit鏡,素質也沒辦法好到哪裡去,變形量也相對比手機拍的還明顯。

您認真的嗎?
我覺得十年前的550D (APSC)隨便上一顆
50美元的50mm 1.8二代或者90美元的50mm STM,
拍人應該還可屌打未來十年的旗艦手機吧?
leon-ex wrote:
坦白講,一般的消費者(恕刪)

看到你用5D拍的了...
嗯...你的確用手機就夠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我就是愛拍照 2020-09-06 3:12

23樓

您認真的嗎?
我覺得十年前的550D (APSC)隨便上一顆
50美元的50mm 1.8二代或者90美元的50mm STM,
拍人應該還可屌打未來十年的旗艦手機吧?

我這裡單指"kit鏡EF-s 18-55",謝謝。單眼畢竟有CMOS尺寸的優勢,我這句話後面都有講到要怎麼做了,在此不再贅述,18-55這顆kit鏡其實我是覺得可以省下了,改用15-35/F2.8這個焦段跟光圈來當主力(光圈跟焦段的決定,在可換鏡頭的單眼上頭都是可以改變的設計,也就是要以這樣的優勢來調整腳步來面對手機的挑戰,不要再拘泥於18mm等效全幅28mm這樣就夠了這種舊思維,因為現在的手機都是統一等效24mm了。廠商也不要再覺得反正是kit鏡,覺得材料能省則省,可以就好,你覺得可以,消費者不一定會再買單了),但鏡頭不要重到帶不出去(不必提16-35這顆廣角變焦鏡,因為它是給全幅用的,重量也太重),特別是變形量一定要控制好一些,不要被手機比下去,15mm(等效24mm)這個焦段是為了要跟手機抗衡用的,至少是要能輾壓手機的等效24mm的畫質,不然現在拿出kit來拍時才發覺焦段不夠手機的24mm廣,常常很尷尬,這時用手機拍廣角可能還比較方便(這種尷尬,有用kit鏡18-55當出遊鏡的人應該也有所感觸吧?),製作上能不要比50/1.8這顆的表現差太多,那才有吸引力。
yzchen wrote:


yzchen 2020-09-06 5:47

24樓

看到你用5D拍的了...
嗯...你的確用手機就夠了

沒關係,您繼續吧。因為我也看不到您有什麼具體的回應跟說法。
APSC的自動鏡以前也不是沒玩過,但是玩久了,突然覺得似乎拍不出我要的立體感,尤其是拍超廣角時(縱深感不滿意),就沒再玩了。
600D+Tokina 12-24/F4
leon-ex wrote:
我這裡單指"kit鏡EF...(恕刪)

我的說法言簡意賅
你看不懂或看不到我也沒辦法
yzchen wrote:
我的說法言簡意賅你看...(恕刪)

剛剛認真的開他貼的手機評測
用電腦螢幕看…

只能說
1.手機快速調成符合大眾口味
2.相機自己調成自己獨特風味

他選擇了1而已
Kit鏡都F3.5起,確實不夠
不過Iphone或拍照手機都比vlog dc要貴。。。
可換鏡Apsc相機的f2以內大光圈定焦鏡基本不用10000元,換一下已經秒殺手機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leon-ex wrote:
坦白講,我是覺得面對手機拍照畫質跟技術不斷的進步,特別是多鏡一體的設計,APSC也己經很難撐下去了,因為Canon自己本來也沒什麼心去開發APSC機種的新鏡頭,不管是M或EF-S,副廠也沒心幫你再做鏡頭(C家限制太多,結果副廠甘脆都幫Sony做無反的鏡頭),真的有必要再做下去嗎?雖然可能也是有賺,但相機市場並不會因此停止萎縮啊,所以,用無反全幅機種搶佔相機市場可能是Canon面對這種困境所能想出的不得已方法,至少全幅的畫質是經得起照片放大看跟裁切的。

這是你的第一篇原文。問題是,誰規定APSC只能接Kit 鏡?
APSC拍鳥明明剛好而已。
其實就算接Kit鏡,畫質哪裡比手機差了?
APSC對不想花大錢玩攝影的非職業用家,其實是很合理的方案。
對我而言,花十幾萬與其只能全幅加24-105,
不如買APSC玩各種鏡頭,腳架和閃燈。
一般家庭旅遊攝影,真的很夠用了。
APSC 一萬出頭的 SL2 +二手 Sigma 100-400mm
比旗艦手機便宜多了:
evadodoya wrote:
evadodoya 2020-09-06 10:54

27樓

剛剛認真的開他貼的手機評測
用電腦螢幕看…

只能說
1.手機快速調成符合大眾口味
2.相機自己調成自己獨特風味

他選擇了1而已

總算看到有位同好跳脫片幅的迷思了。
其實手機本身快速調成符合大眾口味也只是其中之一的作法,畢竟它的鏡片用料跟設計也在進步當中(例如一機多鏡頭等),
APSC的機身為了因應手機的大軍壓境,是不是也該在現在的APSC機身或鏡頭的行銷手法跟機身內部軟體設計做調整了?
kit鏡的焦段是否可以用15mm焦段跟光圈2.8(若為縮小體積,可以不用恒定F2.8,15-35mm/F2.8-F3.8也行)當成標準配備,捨棄18-55/F3.5-5.6這個過氣的標準焦段?有沒有網美模式(舊的"人像模式"恐怕已不適宜了)、日式風格等能跟上潮流的設定?至少你一鍵上傳給朋友看,大家看的很滿意就行。
有沒有類似Flickr這樣方便的雲端可以使用?以方便貼圖為主點。可以分第一年免費,容量也要有所限制,之後免費的跟付費的使用權限也要做區分,例如可以在可以使用的畫素權限做區隔,建議不要在這方面收費收的太兇,以免趕跑用家。Canon聽說也有這種雲端,但不好用?抱歉,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沒買新機了,這方面的使用體驗會比較不清楚一些。
是否能夠一拍完照片,在不耗太多電也不太費力的情況下,選擇最適合的相片尺寸上傳到line等社群app(可以考慮跟line, FB, IG之類的社群軟體公司做策略性結盟)?

目前,連做比手機的片幅還大的M43的Olympus都敗下陣來了。徠卡、松下、Sigma也結成全片幅L卡口聯盟了。接下來APSC的地位大概也汲汲可危了吧?不做跟上時代的設計跟行銷上的調整,大概也很難倖免於難吧?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我就是愛拍照 2020-09-06 11:14

29樓

這是你的第一篇原文。問題是,誰規定APSC只能接Kit 鏡?
APSC拍鳥明明剛好而已。
其實就算接Kit鏡,畫質哪裡比手機差了?
APSC對不想花大錢玩攝影的非職業用家,其實是很合理的方案。
對我而言,花十幾萬與其只能全幅加24-105,
不如買APSC玩各種鏡頭,腳架和閃燈。
一般家庭旅遊攝影,真的很夠用了。

問題是若你是初學者,你還是得買kit鏡對吧?畢竟定焦要學好還得花上不少的時間去學的。而且焦段無法變化,使用上也不如變焦方便。
因為kit鏡的廣角只有等效28mm,可能跟自己常用的手機等效24mm比反而變窄了,
這對初學者而言,我想應該是很尷尬的一件事對吧?
所以我才會建議18-55這個焦段可以廢棄了,以15mm等效全幅24mm當作廣角起點(風景必備焦段),而35mm在Apsc上頭拍人像是最剛好的,這樣子要控制鏡頭的重量也較容易,就跟早期的底片鏡還有35-70mm這個焦段,後來這類焦段也被廢棄了,隨著鏡片設計技術進步,後來變成28-70,最後又變成24-70成了標準鏡(但全幅機的鏡頭還是太重了,尤其是恒定光圈2.8),要做這樣的調整,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而光圈2.8之所以要變成標配,也是希望能讓使用者能一眼看出單眼的淺景深還是要比手機的人造淺景深不一樣的,而且是有感覺的。這樣才能吸引買家的目光。
以上,是在下自己對APSC機身接下來要走的路的見解,就到這邊為止囉。若要跟我爭片幅差距這種論點,我也很累再解釋了,我只想知道接下來的APSC相機是否有辦法拉開手機在後面緊緊追殺的差距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