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 50 1.4 vs Canon三兄弟 (主旨是像差比較, 請勿牽扯品牌情結)

Horology wrote: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你覺得怎麼測球面像差、慧星像差會比較好呢? 老實講我只看過用低光源環境的測法,還真不曉得這樣測有什麼不好的

另外我不是很懂為什麼不是自己測出來的東西就不能夠討論?


就樓主貼的夜景照片來說 因為是夜景 有些鏡頭耀光滿多的(這是另一個故事) 而且夜晚海上烏漆馬黑的 怎麼看得出像場是平的還是彎的? 還有 甚至有些照片可能因為船本身會搖晃已經拖影一大堆了 這樣還能看得出像場嗎?

我覺得最好的測試方式可以讓鏡頭對著某些格線來拍 當然光源不宜太強 這樣才能忠實反映出像場的形狀

我沒有說不是自己測出來的不能討論 而是這些立論不夠穩固的測試實在不能當做所謂的結論 應當搭配自己實際測試的心得 之前不是有很多網友有做類似pk文嗎? 像這樣的結論才比較能說服人 不是嗎?

補充一下 : 對著格線拍不是測球面像差和彗星像差的 自己糾正自己一下 應該是幾個規則排列的光點才是 格線是測試像場彎曲用的 抱歉~
EOS 40D + 17-55 F2.8 IS USM + TOKINA 12-24 F4 DX
測試照在低光源拍用格線?

這種測法應當只是了解鏡頭解析跟變形而已,雖然不了解慧星像差與球面像差如何測最好,不過看過拍慧星像差的simpo照都是對夜晚的光源拍攝,使用低光源拍攝格線還是小弟第一次聽說呢

馬賽克0445 wrote:
應當搭配自己實際測試的心得 之前不是有很多網友有做類似pk文嗎?


其實我不是很想跳下來戰啦!

只是之前的某篇PK 據我所知道是相機店的老闆測的!
不是每個人都有每顆鏡頭的(至少我一顆都沒有),
有1.2L的網友也不見得會留下 1.8,
但是上網查一查,看看那顆評比好再來買有什麼不對嗎??

樓主也有說了「這是他主觀的看法」,
我認為他很認同Sigma 50mm這顆鏡頭,才會這樣說!
他只是表達了他對這幾顆鏡頭「某方面表現」的感想而已。

相反的,馬大你從一開始去挑戰人家沒有完整的測試,
再來戰人家對你的批評,
樓主再怎麼樣也整理出一些心得跟網友們討論了,
如果你認為他的文章說服力是零,
是否也能針對50mm這幾顆發表一些更有說服力的意見呢?
playone wrote:
其實我不是很想跳下來...(恕刪)


是不是某店老闆測的 這需要更多的佐證 如果是某些網友真的熱心分享開箱文或者pk文 看到您第一段文字可是會很傷心的

沒有完整測試是事實 我無意攻擊 如果您有時間 可以回過頭看看樓主回文的態度 討論是互相的 人不是天生喜歡打那麼多字跟別人... 我不想講戰這個字 如果我的回文讓你覺得是戰 很抱歉 是否就此打住 別再戰了呢?
EOS 40D + 17-55 F2.8 IS USM + TOKINA 12-24 F4 DX
測試文到底是誰測的我認為都不重要,重點是測試的目的和方法究竟正不正確。也因為如此,即便我們根本不認識DPreview和Photozone的測試者,我們還是願意把他們的測試結果列為重要參考,不是嗎?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測的東西該怎麼測,如果沒有足夠的設備來測試,那麼還不如參考別人已經測試出來的結果

---------------------------------------------------------------------------------------------

這一篇老實講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好戰的,這些測試照看不出像差修正嗎? 我覺得應該是八九不離十
如果各位前輩在這方面有更進一步的資訊可以分享,我也很有興趣想學習,因為我真的沒看過其他測試方法

至於想知道這些鏡頭在其他方面表現的朋友,先前已經有人做了測試,而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還是回到原來的主題吧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馬賽克0445 wrote:
格線是測試像場彎曲用的 抱歉~...(恕刪)

你把distortion & field curvature混為一談了, 這是不對的

格線是用來測試變形(distortion), 如果以image sensor當做影像平面(image plane)的話

distortion就是指X, Y方向的彎曲

像場彎曲(field curvature)是另外的東西, 指的是影像平面(image plane)在z方向產生彎曲

也就是說有field curvature的時候, 可能中央點很完美的對焦在image sensor上

但畫面邊緣卻可能是聚焦在image sensor前或後, 使得畫面邊緣模糊

當然這只是最低階的field curvature, 你也可以看到更高階的field curvature, 那最模糊的區域就不在邊緣了

而是像場會呈現波浪狀, 會出現一圈一圈像甜甜圈一樣的解像力降低區域

就像dpreview測試小白IS在全片幅70或100mm F2.8這兩個焦段, 解像力分布呈現甜甜圈一樣

http://www.dpreview.com/lensreviews/canon_70-200_2p8_is_usm_c16/page5.asp




所以, 首篇根本不是用來看distortion的, 因為distortion跟光圈大小無關, 因此也不需要拍格線

跟光圈大小有關且常見的是spherical aberration, coma aberration, astigmatism, field curvature, axial color這幾個

除了axial color, field curvature這兩個因為拍的是3d物體因而沒辦法從此篇圖片看到外

剩下的都可以在此篇比較圖內看到
我真的覺得有人分享 總比沒人分享好

測試方式不太正確,大家可以討論,互相指正也很好

這些都給不太懂得的網友多少吸收了很多資訊

在此感謝樓主辛苦的PO分享文

也感謝指正的各位大大,讓我們知道有其他更正確的方式去測試比較

大家都討論的時候可以少一點情緒上的字眼

就可以避免淪為戰文跟嘴砲文

畢竟大家都是互相討論指教來學習成長的

Canon 5D3, Honda civic8, http://blog.xuite.net/luckyjacky/wretch
meridian wrote:
你把distorti...(恕刪)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Field Curvature的定義:

這個現象是一個拍攝的物体是平面的可是經由鏡頭以後在焦點平面時對準中間週邊是糢糊的,對準週邊中央是糢糊的,也就是說平面的畫面變成凹凸畫面了就像平面的鏡子變成路口的凸面鏡一樣。
(出處 : http://www.sinsing.com.tw/fotoname.htm)

我還是覺得格線是可以測得出來所謂的像場彎曲 因為如果鏡頭將焦點對在畫面正中央時 若Field Curvature存在 邊緣的格線將會呈現模糊的情形 反之 如果將焦點對在邊緣 靠近中央的格線也會呈現糢糊

當然 格線不是唯一的測試方式 但我覺得格線因為等分畫面 所以更能看得出像場彎曲的程度甚至是彎曲的方向 一般正常的夜景照片在這方面反而沒辦法像格線這樣忠實的呈現出來 包括您提到的較為高階的如甜甜圈般field curvature

不要因為大家都說格線只能測試distortion就排除它也能測試field curvature 如果深入瞭解其定義之後 -- why not?

上述若有誤 歡迎指正

不過我還是很好奇 除了格線之外 還有更好的輔助工具可以具體的看出像場的形狀嗎? 如果像場可以像3D立體圖一般呈現出來 豈不更讚?

最後想請問一下 樓主貼的那個有關於dpreview測試的連結 我看不出什麼解像力呈甜甜圈的現像 可否再明示呢?
EOS 40D + 17-55 F2.8 IS USM + TOKINA 12-24 F4 DX
馬賽克0445 wrote: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所謂...(恕刪)


請問一下,當你看到中央清晰邊緣模糊的時候,你要怎麼判斷那是周邊解像力下降還是像場彎曲?

-------------------------------------------------------------------------------------

小白IS的測試可以看出這支鏡頭在視野中段的地方解像力有偏低的趨勢(像70mm f/2.8就很明顯),因此當拍攝平面物體時,就容易看出影像的中心點清晰,往外走會有一圈比較模糊的地帶,接著又漸漸清晰,不曉得這樣解釋你能不能理解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Horology wrote:
請問一下,當你看到中央清晰邊緣模糊的時候,你要怎麼判斷那是周邊解像力下降還是像場彎曲?


把您的話稍微改一下 也是我要問的問題~

當你看到中央清晰邊緣模糊的時候(不論是不是拍格線),你要怎麼判斷那是像場彎曲還是周邊解像力下降?

所以囉 之前貼的幾百次有關於解像力下降的圖 到底是像場彎曲還是周邊解像力下降所造成的呢?

有關於甜甜圈的部份從字面當然可以瞭解 可是就是看不出所謂甜甜圈效應(我自己取的名詞) 呈現出來的影像是如何呢? 難道真的是一圈清楚一圈糊 像水波紋的樣子嗎? 謝謝~
EOS 40D + 17-55 F2.8 IS USM + TOKINA 12-24 F4 DX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