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277 wrote:
+1雖然好像sony...(恕刪)
我沒有一一驗證過不同模式下錄影的差異,所以不好隨便給答案
不過我在測試不管使用M、Av、P模式下錄影,都無法控制曝光補償以外的設定(光圈、ISO..etc)
我昨天又回去Vincent的網站查了一下,他大量使用大光圈鏡頭我想是有道理的
這部分我會在之後繼續測試看看,希望能整理出會被相機自動縮光圈錄影的情況為何
btw...前面那兩張比較擷取圖,EX3雖然"看"起來比較平(反差小),但中間調層次細節多,我個人反而比較偏好這種結果
因為拍完素材後還是必須去剪輯後製處理,EX3可以把曲線拉一下讓畫面更跳,但5DMK2卻無法把失去的中間調細節還原回來
測試過幾台SONY的業務機,都有很嚴重的加工狀況。
最簡單的測試,找一個陽光下午的走廊,手動把光圈、快門、增益…等全鎖在以戶外景為測光的亮度。
把攝影機固定在腳架上潘,由戶外亮處潘到走廊暗處,仔細留意走廊的亮度。
當戶外佔畫面3/4以上時,可以注意到走廊是黑的,細節並不明顯。
當潘到走廊佔畫面2/3以上時,會注意到走廊顏色亮了起來,原來看不見的細節都出現了。
照理,光圈、快門、增益全手動的情況下,走廊的亮度應該是不變的,但擺在眼前的是它變了,暗部細節偷偷加工了約二~三個EV。
更神奇的是當走廊亮起來時,戶外的景物竟然可以維持亮度不變。傑克,這太…
拍電視用的機器是靠CCD在拍,可以在電子上加工。
拍電影用的機器是靠FILM在拍,一五一十的現地紀錄,只能進暗房慢慢修正。
或許5DII想走的是電影路線。
也或許拿5DII的片子和DVCAM相比,有點像是拿DSLR照片和DC照片相比。
DC機身後製下很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有沒有人想過DVCAM也是加料加很重?
(個人測試認為加料比DC更嚴重,簡直到了重鹹的程度了)。
拍照,想簡單省事,拿DC就對了,千萬別想不開去拿DSLR。
拍影片,想簡單省事,拿DVCAM就對了,千萬別去拿FILM。
各種類型的機器,各有不同的屬性領域,只要用錯環境,就都不會是它會表現好的地方。
5DII我還沒機會拿到實機,不知道是腿殘機,還是單純的不同屬性的機器。
(註,D90測過了,是腿殘機

MSKEITH wrote:
且其實這一段(8210)其實ISO不算低了,剛好逆光拍攝所以暗部是非常暗 (暗到沒細節,也不會看到雜訊的程度),假設我拍攝前故意把鏡頭遮光騙相機的測光然後鎖住曝光值才錄影(這時model背光面的曝光值也會增加到可看出層次,但海面會更亮,天空與太陽會完全over),就會看到包括樹葉、model背光面的暗部雜訊全部跑出來了~~
恩恩 這大概是要分開來吧
不然自家的HDV不用玩了
看了兩個DEMO 感覺不錯
算是很超值的相機
andrewylan wrote:
但在設計上, 即使就Canon現有的技術來說似乎還有滿多進步的空間.
我有用過C家的HDV
沒有這些問題
設計上就是要避開打到自己家的機器
如果這些功能通通放上
那我根本不用買DV直接買一台DII
加一台同步錄音的機器就好了麻
Wiiroro wrote:
P.S:一般民眾,無任何要求、只是錄影做紀錄,有影像看就好者,還是好用的.....
+1
erc wrote:
或許5DII想走的是電影路線。
也或許拿5DII的片子和DVCAM相比,有點像是拿DSLR照片和DC照片相比。
DC機身後製下很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有沒有人想過DVCAM也是加料加很重?
(個人測試認為加料比DC更嚴重,簡直到了重鹹的程度了)。
恩感覺起來 對比度調整過高 導致細節都消失了
不過在做家庭影片的我都會調整對比度讓它看起來不要那麼灰濛濛的